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然而,对于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教版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笔者认为亦不免有“中庸”之嫌。现以拙见贻笑大方。《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的主题主要是体现作者人生的感伤,这种人生的忧伤并不包括政治忧伤,它主要源于作者对贫困的、矛盾的家庭生活及人生苦境的深切感受,精神的极度苦闷,发而为文以宣泄心中的积郁。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当时…  相似文献   

2.
《荷塘月色》思考和练习的第一题中说:“反映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这就是说作者反映在此文中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哀愁还是喜悦都只是“淡淡的”;也就是说作者当时想借夜游荷塘来逃避使人哀愁的现实,去寻求那“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这就等于给这篇作品和作者以及读者定下了一个基调,一个极低的、很不相称的基调。  相似文献   

3.
美读激情。高尔基说:“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范读课文,“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这样以声传情,可为学生创设阅读审美的情境。只有当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相互交融,产生共鸣,才能产生审美愉悦。披文入情。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再现文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荷塘月色》时,应扣紧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中的月色”的重点语段,体味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感受作者那超越现实的“宁静”和回归现实的“…  相似文献   

4.
张云华 《江西教育》2007,(12):14-14
课例之一:《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描写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请观察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写篇托物寓情的散文。  相似文献   

5.
钟亮 《语文天地》2012,(8):12-13
《荷塘月色》的讲授通常以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起始,然后以4、5两个小节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为抓手,从景色的描写中分析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最后联系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总结出其“不宁静”的原因。但是这样讲《荷塘月色》,似乎太“浪费资源”了。整篇文章被掐头去尾,只品味中间的两段,这样以...  相似文献   

6.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隽永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美好的语言,将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光描绘的淋漓尽致。而在这素雅、朦胧、静美的景中蕴含着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感情如山中的雾霭缭绕盘桓在荷香月色中,景物如仙葩玉露沐浴在淡淡的情感中,情与景达到高度融合,艺术地再现了身处黑暗中的作者的矛盾的内心世界,本文试从文章的感情基调与艺术成就两方面谈谈《荷塘月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人生是动态的,人的思想情感也会不断变化。读了朱自清在不同时期写的《绿》和《荷塘月色》,我们就明显地感觉到写作《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不再是写《绿》时的朱自清了。《绿》中“我”是那样的自然率真,面对那一片绿,欣喜若狂,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无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溢于言表。到了《荷塘月色》中的“我”,则多了几分压抑,面对荷塘与月色,产生的只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并且在这淡淡喜悦之中还掺和着某种忧愁。显  相似文献   

8.
课例之一:《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描写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请观察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写篇托物寓情的散文.  相似文献   

9.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现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关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一、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寄情山水,抒发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二、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借景抒情,表现愁闷的心境。三、认为《荷塘月色》是表现朱自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四、认为《荷塘月色》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的心情。五、认为《荷塘月色》是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天地人合一”是最高的追求。《荷塘月色》所写的不只是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应当看到荷塘所处的位置为“地”,“月色”所代表的则是“天”,中间还有一个代表着“人”的作者。《荷塘月色》集齐了天、地、人“三才”,因此也自然具有了“合一”的意蕴。解读《荷塘月色》,就是在寻找生活和自然的美。作者心中有所期待,因此看到了荷塘月色之美;读者心中有所期待,就能看到荷塘月色之美。所有的这些美,都是“合一”之美。  相似文献   

11.
《荷塘月色》和《又见荷塘月色》两篇散文虽然创作于不同的背景 ,但都采用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等手法 ,可谓异中有同 ,同中见异。《荷塘月色》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于 192 7年 7月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素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水乳交融 ,通过写景抒情、联想抒情 ,反映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又见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又侧重于议论抒情的散文。这篇散文追慕先贤、寻访胜迹 ,因景抒情 ,感慨良深。通过记叙夜游荷塘的见闻 ,歌…  相似文献   

12.
钟亮 《语文天地》2012,(15):12-13
《荷塘月色》的讲授通常以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起始,然后以4、5两个小节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为抓手,从景色的描写中分析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最后联系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总结出其"不宁静"的原因。但是这样讲《荷塘月色》,似乎太"浪费资源"了。整篇文章被掐头去尾,只品味中间的两段,这样以偏概全,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既对不起作者,也对不起学生。笔者深入阅读《荷塘月色》全文却有另一种发现:朱自清的心情并非"淡淡的喜悦",而是浓重的孤独和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此文流露出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其中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准确地展现了作者虽无法摆脱内心的愁闷,但仍要借月下荷塘的美景来暂时超脱现实的心理。文章认为,作者在游荷塘的步履中,向读者形象而生动地传达出一种艺术的移情与体验的忘我心理状态,悄然无声,意味无穷,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借景抒情的名篇,全文围绕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叙写,以表达作者在大革命失败不久欲罢不能的苦闷与彷徨。可以说,该文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我什么也没有”三个自然段是表达这种淡淡的喜悦与袁愁的最形象、最感染人的段落。一般人对其间的描绘屡次清晰、动静相得益彰、修辞运用新颖、语句锤炼精到的分析很多。除此,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写月光下的荷塘,还是写荷塘上的月色。还是写荷塘四周,用语均十分俏丽逼真。王国雏在《人间词话》中说:“所见者真,所知者深,辞就可以脱口而出。”他说的“见真知深”即是准确地观察、深刻地理解客观事物。作者在描写每一“景…‘物”时,几乎都是实、虚结舍的,即几乎都是“实+虚”的叙写格式。例如描绘叶子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所以脍炙人口 ,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荡气回肠 ,原因可以列举许多 ,但有一条千万不可忽视 ,这就是 :作者正是凭借贴切、精到的比喻 ,写就了《荷塘月色》绝妙、神奇的意境。何以见得 ?仅仅是两处以“睡”为喻体的比喻 ,便使人拍案叫绝 ,回味无穷。其一 ,以“小睡”比喻荷塘上朦胧的月色。深夜 ,荷塘之上。月 :静静的 ;云 :淡淡的 ;雾 :薄薄的。正因为有这淡淡的云、薄薄的雾 ,使得月光不能朗照 ,才使得月色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缥缈的、梦幻般的意境。用什么来描述这种意境呢 ?作者给我们精选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喻体—…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一册《散文二篇)——《荷塘月色》和《绿》,同样出自朱自清之手,都是写景抒情的游记佳作,风格却大不相同。前者蕴藉、含蓄,后者则明快、热烈,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荷塘月色》是一篇典型的含蓄之作,文章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了的时期。作者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幻想超脱社会现实,内心世界矛盾复杂。这篇文章始终贯穿着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不是通过空泛议论和自我表白直接道出,而是渗透在周围环境和独自漫步的描写之中,是意在其中、不言而喻的。文章开篇即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所在。为了含蓄地透出“颇不宁静”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认为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抒写的则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我们从文章的两个“忽然”入手分析,就可以发现,《荷塘月色》反映的恰恰是作者浓浓的哀愁。 第一个“忽然”在文章的开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  相似文献   

18.
我在教学中体会到,类比教学的运用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大有探讨的必要。 首先,通过类比,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同体裁文章的相同与不同的写法。比如高中第一册第五单元5篇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但在具体写法上各有不同。《荷塘月色》抓住了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景物特点来写,在写景之中流露出一种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哀愁和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之情;《绿》抓住梅雨潭水的特点——“绿”  相似文献   

19.
写好第一句     
古今中外的美文,无不在开头第一句上狠下工夫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一着笔就点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个短句,流露出淡淡的哀愁,想超然于世外,寻个幽静之处,以求精神解脱。便忽然想起荷塘,生出乘  相似文献   

2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经典名篇,自问世以来,人们百读不厌,受益非浅。有欣赏其高超语言艺术的,有感叹其缜密结构技巧的,而我更独钟它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想内容———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对此我们该如何解读呢?一、披文入理,循“景”知“情”。《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文章。可以说,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根红线,文本的思想内容便一目了然。作者由“不静”开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抒胸臆,显出作者内心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