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7岁的孙志刚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年初应聘来到广州一家服装公司。2003年3月17日晚10点,他像往常一样出门上网,因没带暂住证被带到黄村街派出所。当晚11点左右,朋友接到孙志刚的电话,要“带身份证和钱”去保释他。当朋友赶往派出所时,警方告知“孙志刚有身份证也不能保释”。朋友在一个办公窗口看到孙,问他“怎么被抓的,有没有不合作”,孙说“没干什么,才出来就被抓了。跟警察顶过嘴,但不严重”。3月20日,朋友被告之孙志刚死亡。 法医的尸检表明,孙志刚是“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皮下组织出现了厚达3.5厘米的出血,范围60 × 50厘米,整个背部“差不多全都是出血区”。按法医的说法,孙体内的大出血,是被钝物打击的结果,而且不止一次。另,孙双肩、膝盖都有被火烫得发黑的印记。 此事件引起全国公众的愤慨、讨伐,同时,人们也渐渐变得沉静、理智,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关于收容的法律问题思考。5月15日,人民网发布《从孙志刚案看有关收容的法规违反《立法法》》一文;5月1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三博士上书人大,认为现行的《收容遣送办法》有违宪法,建议人大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2.
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为代表,我们形成了传统的新闻观。然而,近年来在我国走红的深度报道,对传统的新闻观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有所深化。以往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研究,多着重于其特点和作用等方面,本文则试图从新闻观上作简单辨析。“吃”出来的“潜新闻”不久前,人民日报刊载了一则报道:《肯德基吃什么?》。肯德基从开办之日起,就不断有记者前去采访,去报道,有鉴于此,《肯德基吃什么》劈首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肯德基都快被记者写滥了,你还能写什么东西?”对此,记者提了一个带有原始性质的问题:前门快餐厅1988年销售额居肯德基世界各分店之冠,人们“到底吃什么来了?”记者由此层层  相似文献   

3.
杂文与新闻,这似乎是相隔甚远的两码事,我却把它们捏到了一起。记者习惯于用事实说话,到哪儿就去拜访事实,寻求事实,记录事实。然而,十多年的新闻实践告诉我,如果缺乏杂文修养,报道太实在了,反而有先之“死”。其实,我国伟大的历史家,也可以说伟大的记者,在描述事实时,总是赋予形象思维,赋予意境的。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中国记者的祖师爷有两个:一是司马迁;二是司马光。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代表作。《项羽本纪》中“四面楚歌”的意境.作为成语流传至今,并且还要流传下去。司马迁在每篇“本纪”、“世家”、“列传”的后…  相似文献   

4.
可读性,理应是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什么?因为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天生”应该具有可读性。且看迄今人们对于新闻的几种权威定义:徐宝璜在《新闻学》中说:“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李大钊《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中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范长  相似文献   

5.
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是指新闻工作者运用非虚构写作方法基于新闻事实而开展的写作报道活动.①2003年,以《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采写的《举重冠军之死》为代表,非虚构写作以“新闻特稿”的名义正式进入新闻实践场域.②在随后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虽不断遭受质疑,但借助新媒体发展的浪潮,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文体,不仅丰富和繁荣了我国的新闻生产实践,也为我国新闻文体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许小青 《新闻世界》2014,(10):195-196
只因为没有携带身份证而上街,孙志刚,这个有正当工作、合法住所的健康青年,竟然在收容过程中不幸被打死。该事件一经披露就像一颗巨型炸弹引爆了猛烈的舆论回应。也正因为"孙志刚事件",导致了施行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本文梳理了孙志刚事件的发展过程,并结合媒体报道,重探孙志刚事件中舆论流变的四阶段。  相似文献   

7.
有人将“我问故我在”作为记者职业的一个形象表述。可以说,任何一条新闻的产生,都少不了记者的提问。做一个合格的“问者”,应该是记者不断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做好“问者”是做好记者的前提记者不仅应该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者和报道者,首先还应是新闻线索的挖掘者、探索者。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体与传统报道如何形成舆论监督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云江  袁韵 《新闻窗》2009,(5):98-99
在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史上,“孙志刚事件”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事件:2003年3月,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被打死。随后,关于此案的新闻报道、各种消息在网上传开,激起了国内网络舆论的轩然大波。在网络民意的巨大压力和推动下,一部实施了20多年的法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除,一种实行了20多年的制度——收容制度被彻底改变。  相似文献   

9.
熔新闻的严格忠于事实与散文的不拘一格于一炉,这是美联社驻北京记者采写的《修复圆明园》一文的主要特色. 1984年9月,北京召开了圆明园学术讨论会,决定部分修复被帝国主义分子焚毁的圆明园.圆明园在国外素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因此这一决定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不少外国记者采写了这方面的报道,《修复圆明园》是笔者读到的几十篇中较有特色的一篇. 《修复圆明园》忠实地报道了圆明园被毁的经过,并以生动的事实解释了中国为什么要修复圆明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篇新闻作品.作为一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是,没有被报道之前的事实是自然的存在,被报道之后的事实就变成言说的事实了。从“自然”到“言说”的转变过程中,媒介除了要追求事实的还原性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同样的内地禽流感疫情事实,内地《人民日报》,香港《东方日报》,台湾《中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新闻报道角度呢?《简明新闻学》中是这样解释的: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即从哪里入手来表述新闻事实,也可以说,新闻角度就是新闻采写的突破口或切入点。知名记者艾丰把选取新闻角度比喻为“探矿”。指出“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藏’,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报道,找准新闻报道角度呢?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说“让事实说话”,但一落笔,却常常是事实还没有写出来,记者先说开话了。这在现场新闻的写作中是最要不得的。 现场新闻《“我们不要家长陪”》自始至终是现场情景的实录,新闻立意尽在现场情景的描述中,读者看过之后则完全领悟记者要说的是什么话了。 现场新闻达到这种境界,大都得益于记者严于选  相似文献   

13.
如何改变经济新闻写作中“死”材料、“死”数字、“死”程式、“死”面孔,枯燥无味,缺乏生气的通病,增强经济新闻的形象性,笔者认为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一、写成活生生的现场目击记,描述力求绘形、绘声、绘色.事实本身就是丰富多采、生动感人的.现场目击即记者用自己的眼、耳、鼻、舌、体等感官,多方面去观察感受新闻事实,并在观察感受中渗入自己的情感因素,以保证笔下的新闻事实以鲜活、丰富、立体的形态活跃在稿件中.如《经济日报》1993年8月18日刊全登的《“还是这药管事儿!”》:  相似文献   

14.
新闻敏感在西方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在中国《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是这样解释的:“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也就是说记者要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  相似文献   

15.
何光先在《新闻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一文中说:增强新闻的思想性,需解决三种认识上的差误。有人认为把报道者的思想、观点“强注”进去,就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这是一种误解。提倡新闻的思想性,是要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分析,揭示出客观事实固有的本质,以达到报道者预定目的或意图。有人认为,提倡新闻的思想性,就会出现“穿靴戴帽”之类的空话、大话、套话。这也是一种误解。“穿靴戴帽”是新闻事实的身外之物,不是新闻本身所固有的本质,与新闻的思想性或  相似文献   

16.
一、“提炼、概括”之功。 事物是复杂的,有些新闻事实头绪繁多,如何在简短的导语中写明白,这就要求记者在提炼、概括上下功夫。正如韩愈在《进学解》中所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在报道新闻事实时,不能有闻必录,而要善于“提要”,即提炼出新闻的要点来;当提出某个观点、思想时,就要善于“钩玄”,即揭示出那深刻而又有新意的见解、论点和道理来。为了检验提炼、概括是否得当,不妨下点笨功夫,将主要事实逐一排列在一张单子上,梳理轻重大小,归纳事例与观点,分清主次,做到既弄清新闻事实的意  相似文献   

17.
拜读了贵珍同志《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深思再三,对此观点也不敢苟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是新闻界公认的。这就是说,别人做的新闻事实,通过记者和传播手段(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告诉读者,听  相似文献   

18.
所谓时尚,是一个时期的风尚,而风尚是指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在现实报道活动中,时尚性报道往往被一些记者、通讯员忽视,问题在:一是相比之下,风尚类事实不易捉摸,采写此类稿件费劲大,因为它不像其它新闻,报道的事实显性呈现或属有形体;二是不少采写者未能很好地掌握时尚性报道的采写技能。采写此类报道更多的要凭作者是非明辨的素质、穿云破雾的慧眼、超凡思维的大脑和极具敏锐的感觉。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新闻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是人们观念行为的“航标灯”,是展示大千世界的“多棱镜”。因而,这类新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上部分介绍了“倒宝塔”式、“宝塔”式、“编年体”式三种新闻结构。下面接着再谈谈其他几种新闻结构。“葡萄串”式所谓“葡萄串”式新闻结构,就象一串葡萄那样安排组织材料。用这种结构写新闻,是用一个观点或主题把若干典型事实串起来,使观点或报道思想寓于一串巧妙排列的事实之中。被评为1982年全国好新闻的《胡耀邦会见法国记者》一则消息,是用这种结构写出的一篇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所说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也就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