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代国际社会,美国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危及世界和平。这引起了中国学对美国人权状况的高度关注。他们对美国的人权传统的渊源和构成、美国人权政策的历史演变和人权问题、美国与国际人权公约、美国人权外交等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国际社会,美国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危及世界和平.这引起了中国学者对美国人权状况的高度关注.他们对美国的人权传统的渊源和构成、美国人权政策的历史演变和人权问题、美国与国际人权公约、美国人权外交等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是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人权的普遍性,就是人权的一般特征。这种一般性的人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国家,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人权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表现形式的结合,就形成了人权的不同特色。马克思对三大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概括,是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的重要理论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又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一步一步去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现人自由平等发展的权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美两国的人权差异是由双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造成的。美国在人权方面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中心,对中国等其他国家的人权实行双重标准。中国按照本国的实际国情奉行主权大于人权的理念,在人权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中国在人权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的人权状况必将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5.
人权全球化,即是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探讨人权问题。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人权问题上升到国际范围,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侵犯人权的恶行都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遭到谴责、批判与干涉。人权全球化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状态,它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的进展而发展,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征与表现形式。人权全球化的大趋势已成为国际共识,但是关于人权的定义、实现方式、保障机制以及人权与主权的关系的争论与博弈却一直在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在这一复杂的国际人权大环境下,中国政府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应对人权全球化的同时需要从国内外的多方面作出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将人权外交的主要矛头指向中国,使人权问题一度成为影响中关关系的重要议题。但事实证明:美国强硬的对华人权政策是失败的。在此情况下,美国被迫改变对华人权政策:变对抗为对话。本主要论述了随着美国对华人权政策的改变以及双方在人权方面接触与交流的加深,对话与合作将成为中美人权领域中的主流。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21,(6):25-33
国际人权概念的变革表明,现代人权观念有着浓烈的西方色彩,并不具有实质上的普遍性。冷战结束后,部分西方国家推行的"人权外交"政策,加大了对现代人权概念的争议,并使得国际人权事业发展陷入瓶颈。尽管中国的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的人权话语权却长久处于弱势地位。构建中国人权话语权应从分析人权变革、探寻发展瓶颈出发,探寻增强当代人权的普遍性的方法,为进一步完善人权概念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人权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为基础、社会属性为本质的人的基本权利,它既是一种观念和制度,也是有关人权保护的具体实践。中国特色人权的真正构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多有波折,但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通行于世界的全球化社会运动构成了中国人权建设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了中国人权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并制约着未来中国人权事业的路...  相似文献   

9.
批判性话语分析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探索的是话语及语篇中暗含的权势关系和意识形态,其宗旨是揭露话语及语篇中存在的偏见、歧视与不公正现象。美国一年一度发表的国别人权报告备受世人关注,美国历来以"世界人权卫士"的身份自居,通过这一报告对世界各国的人权事务指手画脚,中国也无法幸免。这种行为其实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且国别人权报告内容缺乏客观性,存在偏颇。本文通过对美国2013年度国别人权报告中国部分的分析,发现美国对中国人权事务的报告缺乏客观性与事实依据,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有损毁中国国际形象的嫌疑。通过这样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不仅可以看出大国之间的亲疏关系,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各国的国际政策。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美国的冷战思维“人权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是全人类的一个共同的美好理想,但是关于人权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的主张。美国“人权外交”的理念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其实质是干涉别国内政,是强权政治的表现,从而决定了美国“人权外交”必然遭到以中国为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抵制,必然到处碰壁,走进死胡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自建的中国译者英译本语料库和英语原创小说语料库为类比研究对象,借助WordSmith Tools4.0等语料库检索分析工具,分别从词汇和句法层面考察中国译者英译本的翻译共性特征.虽然结果多不符合以往研究所得出的“简化”量化模式,但皆呈现“显化”、“范化”以及“源语渗透效应”等其他共性特点,也体现中国译者灵活驾驭词汇的能力、以及接近汉语源语的语言操作习惯.  相似文献   

12.
美国对华人权战略,是美国对华总战略“遏制”战略的次战略。它发端于美国的对华和平演变战略,产生于1989年中国的“六.四”时期,定型于1994年。美国对华人权战略的目标,是用人权做为外交政策工具,实现美国颠覆中国社会制度的目的。为实施这一战略,美国采用了“软”、“硬”两手。“软”的一手,是在“改进”中国“人权”的借口下,通过“友好”的“对话”、“交流”和“合作”等方式,逐步推行美国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硬”的一手,是直接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企图迫使中国逐步采用西方的人权标准,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最后在中国发生“安静革命”、“和平革命”、“颜色革命”,或“和平演变”,使社会主义的中国蜕化到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3.
人权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武器和手段,是美国实现全球利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权外交自卡特政府提出以来一直成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围绕人权外交出台的原因、实施手段、取得的成效、实质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与国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相比,我国学术界对人权外交的研究存在选题重复、观点陈旧、关于美国对中国人权外交的研究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人权外交是美国国际总战略的一部分,是美国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干涉别国内政,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一种手段。人权是具体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人权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  相似文献   

15.
从人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首先通过对照国际上重要人权立法文献,论证了中国的重要法律文献中有关宗教信仰的条文符合国际公认的人权要求。其次介绍了中国宗教信仰自由的现状,认为中国确实保障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实现了对此项人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的热门话题,美国把人权作为其政治工具,打着人权的幌子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对美国黑人民权的探析可以了解美国人权的实质,揭示美国人权的种族性。本将从种植园制隶制及战后重建的结局分析美国人权,揭示美国人权的种族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人权,无论是经济、政治的背景,还是文化传统的背景,都与西方有巨大的差异。构建社会主义人权理论,要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人权的内涵。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其中的精华,可以为我们当代的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所消化吸收。它肯定了人的价值,其民本思想对今天的人权学研究仍有启迪;它把个人与群体连为一体的观念,对争取民族权,发展权也有助益;它强调道德与法律的水乳交融,对人权的保障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权,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考察当今世界人权问题,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揭示了当代中国人权的基本内涵,针对国际社会中有关人权问题的种种奇谈怪论,旗帜鲜明地主张国权(主权)高于人权,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深入开展人权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推进社会主义人权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为了批驳国内外敌对势力对人权问题的曲解和对我国人权状况的攻击,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人权优越于资本主义人权,人权从属于国家主权等科学命题,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中国人权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本文结合邓小平的有关论述,对邓小平人权思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论中美关系中的人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人权外交由来已久,但在中美关系中推行人权外交,却始于70年代末卡特时期。此后,历届美国政府在处理中美关系时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人权外交,并呈现出不同特点。中美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主要在人权理论和人权实践两个方面。美国对华人权外交的实质是以人权为武器,推行美国的理想、价值观,维护美国国家利益,西化和遏制中国。中美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将会长期存在,但美国的手法会不断变化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