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话说太极拳     
樊宜兴 《精武》2008,(8):55-55
提到太极拳。一定要先说“太极”二字,老夫亦不例外。也从此二字说起。 “太极”的概念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易传》。《周易·系辞》上最早提出了“太极”。说明太极、天地和八卦之间的有机关系,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太极”在我国古代哲学上指宇宙的始基或本原。通俗讲“两仪”指天地,“四象”指春、夏、秋、冬四季。“八卦”指八种自然现象。即天、地、风、雪、水、火、山、泽。并用八卦形式推演或推测自然及人事变化。  相似文献   

2.
曹翃 《收藏》2010,(8):133-133
“八卦”最早见于《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最初代表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在古人看来,宇宙万物中基本的八种自然物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后来将这八种事物结合在八卦上就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从而体现天地万物皆由太极八卦发展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经典择抄     
陈流沙 《武当》2004,(1):22-22
《周易本义》序曰:“《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所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易·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相似文献   

4.
1陈杨二式之相同点 1.1哲理同源 太极拳的太极一词源出自《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取其含意为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而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宇宙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原理的模式图。陈式太极拳是依据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创编的,从其内在哲理上实为“把握阴阳”、“动静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至本始”。  相似文献   

5.
一 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第11届"威凯杯"全国象棋等级赛男子冠军王亚琦很喜欢清静无为的道家哲学。谈起象棋,他有独特的见解:下棋可以使我的思维更严谨,学习则可以使棋路更开阔、更睿智。《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的变化从无到有、从混沌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  相似文献   

6.
杨群力 《武当》2009,(5):10-12
太极拳是武术的主要拳种。“太极”一词源出《周易&;#183;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无穷大之意。太极图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解释拳理而命名的。  相似文献   

7.
太极学说源自三千年前的《易经》。孔子在《系辞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指上古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姬昌、近古的孔子。三古指夏、商、周。易经的成书历经四千至三千年前。  相似文献   

8.
张升 《武当》2014,(9):20-20
“太极”这个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传》。《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时,天地混沌,阴阳未分,称作“太极”,万物由此而生;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两仪”(即“阴阳”)生矣。此处提出了一个“一”分为“二”的宇宙创成说,“太极”即“一”,分出天地“阴阳”为“二”。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9.
侠客行 《武当》2005,(10):33-34
太极学说源自三千年前的《易经》。孔子在《系辞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相似文献   

10.
刘力 《武当》2003,(11):22-23
《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元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易经·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宇宙观来分析,即是说:天地宇宙原为混沌一气的“无极”状态,发展为后来阴阳分离(上天下地)的“两仪”状态。进而又孕育出以人为代表的千万事物即大千世界。在这个生化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1前言如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更快更好地学会太极拳,是本文探讨的热点。2追溯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太极”一词源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太极拳的创始人众说纷  相似文献   

12.
吴永霖 《精武》2004,(5):32-33
太极是一个哲学概念,这个概念的发展有两个阶段。先秦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为太极,由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出四时变化,是宇宙万物之源。《易·系辞上》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唐代学者孔颖达进一  相似文献   

13.
罗峰 《武当》2005,(1):17-19
太极一词是孔子为《易经》作《系辞传》时提到的,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者,大也。太,大二字古代常通用。大而能小,小又能大,大中含小,小中寓大。大指相对中有绝对。极,指尽头,极点,系无限之义。“乱极则治,暗极必光”,“极则必变,变则化”。变化之道乃太极也。  相似文献   

14.
太极一词,始自《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者,大也,有至高、至大之意;极者,指尽头,有无限之意。太极,本指派生万物的本源, 是最初最高的实体。汉唐以来,学者们对它的解释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认为太极是混沌未分的元气;其二认为它就是“无”;三是认为它是理或道。气本论与理本论的争论,是这一传统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之一。太极图是后于《易经》而出现  相似文献   

15.
二、以《周易》太极、气化论为基点,补生气之原,助升降出人《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所说的太极,就是天地未形成前的浑沌状态,气、形、质浑为一体,清浊未分。后来由于太极运动产生阴阳二气,气之轻清上浮为天,气之重浊者下降为地。这一过程可以用太极图来表示。太极图高度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具有高深哲理和分析探索事物规律的模型。宋·朱熹说:“太极者,可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合而言之,万物统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周子全书·太极图说上》朱注)。他又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那么,人有太极在哪里呢?”神阙穴肚脐部位便恰是人体太极之所在,对此,历代医家都有论述。如《难经·八难》曰:“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肾间动气如此重要,它究竟在哪里?《难经·六十六难》明确了这一问题,指明在肚脐下:“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肚脐为生气之原论,《类经附翼·大宝论》也有明论:“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所谓命门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生我者由此而栽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  相似文献   

16.
“精气”是化生宇宙万物的物质元素的统称,“精气说”反映了古人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精气说”始于“易”,为先秦道家继承发扬。“易”对宇宙万物的生成是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易·系辞上》),四象变化生万物来解说的。太极是浑一未分的阴阳二气,太极内部的阴阳二气阳抱阴负、沉浮升降,  相似文献   

17.
参悟太极     
孙燕玮  孙波 《健身科学》2012,(12):13-13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理论从自身的体系上,具有统一的基础科学理论,掌握其“太极理论”很容易弄通各个分支的学问。弄通一个分支的学问,懂得太极又很容易弄通其它分支的学问。例如:擅长太极内功者,很容易弄通中医学、  相似文献   

18.
包括《汉语大词典》在内的多部辞书,在释上声调的“燎”字时,都有“烧焦”这一义项。笔者不敢苟同,特提出商榷。燎,在甲骨文中写作‘木”,从木从众点,表示火烧木柴之意,为会愈率。又作动词焚烧条牲用,如“丙申卜,沉二牢,烧一串”《被续九五》。《说文》:“燎,放火也。从火,定声。”徐倾注笺:“、燎实一字,相承增火旁……今云放火者,后人改之。”由此看出,“燎”字的本义为“烧,燃烧”。《孙子·火攻》:“时者,无之操也。”梅尧臣注:“早鹰易燎。”此用本义。引申而有“烘烤”义,例如:《后汉书·冯异传》:“光武帝对…  相似文献   

19.
现介绍一份周代铭文中的徒搏史料,供关心此道的同志们参考。这就是《翏生盨》的当作空手搏斗讲的“暴”的本字(见图2)。古文献空手打虎叫“暴虎”,如《诗·郑风·大叔于田》“襢裼暴虎,献于公所。”毛《传》“暴虎,空手以搏之。”这是光膀子空手打死老虎,献给郑国国君。体力武功只在武松之上,不在武松之下了。《论语·述而》也提到“暴虎”。这是人类几十上百万年与猛兽拼斗的经验技巧的结晶。对虎有手搏的技巧,对人自不用说。  相似文献   

20.
三才环     
《收藏》2018,(6):106-106
《周易·系辞传》有:"《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意思是说,《周易》这本书,内容广阔,无所不包,其中有天的道理,有人的道理,有地的道理。把这三才以阴阳一分,两个三,就变成了六。所以,《易经》中的六爻,本质上就是三才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