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到2003年,我收听广播已经整40年了。回想起这40年的历程,广播伴随着我走过了大半生的漫漫之路。1963年,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时,就喜欢上了广播。但由于家里穷,买不起收音机,我积攒了好长时间,用几元钱买了一台矿石收音机,一只单耳机便开始了我的收听生活。每天晚上我边听广播,边用一根针不停的拨动着米粒大的矿石,寻找着最佳的收听角度。音乐、相声、文字节目和戏曲丰富了我的生活,我好像进入了一个让人眼界大开的世界里,许多美妙的东西一下子涌  相似文献   

2.
广播是听觉媒体,它是通过声音向人们传递信息的。从小听着《小喇叭》、《星星火炬》、《小说连播》这些经典广播节目长大的我,至今对广播情有独钟,没想到的是我有幸也成为一名广播人,因为热爱广播,我至今都奔跑在新闻之路上。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广播节目依然备受听众喜爱,我认为是广播声音的魅力无法抗拒。下  相似文献   

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垂髯之年到不惑之岁,几十年终不改的是我对广播的那份痴情,那份眷恋。孜孜不倦地求索,使我从一个泥腿子“广播迷”,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广播人。 从美好的童年开始,我就爱上了广播,村里人都知道我听广播已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但农村有线广播的转播时间是有限的,一天早、中、晚三次播音,满打满算,也超不过六个小时。那时,公社、大队还没有用上电,全靠公社广播放大站的柴油机发电,有时,柴油机坏了,或者需要保养维修,村里所有的小喇叭就都成了“哑巴”…… 听不到小喇叭的声音,我的心里很不好受,顿感食不…  相似文献   

4.
我有许多要好的朋友,其中,广播就是一位最好的朋友。算起来,我们已经有20个年头的交情了。二十年来,我和广播的感情与日俱增,从她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得到了很多友好的关心和真诚的帮助。她给我带来了欢乐,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从1975年起,不论是在哪里工作,不论是出差,或者探亲,收音机都是时时伴随着我。听广播时间长了,竟对她爱得如醉如痴,忘乎所以。如果有一天不听广播,就好象缺少了什么一样。我爱听新闻节目,从中央台、省电台到地市台的新闻节目,我每天早晚都听。冬季,在瑟瑟的寒风中,我带上手套拿着收…  相似文献   

5.
"所谓广播,从本意上讲,就是说话给人听."既然是给人听,所以,广播从诞生那天起,就一直有一个听众愿不愿意听、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的问题,也就是广播的可听性问题.也有人说,可听性是广播追求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6.
广播人与广播收听状态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人是否爱听广播,又是怎样听广播的呢?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字技术和信息推送技术的推送式数字广播,是数字广播的一种全新业务。它完全颠覆了传统广播我播你听的服务模式。大力发展推送式数字广播业务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听众的个性化需求,加速推进数字广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奖:“’92广播新闻‘九江石化杯’、广播社教节目‘人民保险杯’”评选会议,于5月15至22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由广播界领导、专家、教授组成的广播新闻、广播社教节目两个评委会的40多位评委,按照“坚持方向、评出水平、评得公道、评出改革创新的积极性”的精神,对参评的数百个节目逐一做了严肃认真的审听、评议,经过充分地酝酿、议论,最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256件佳作,授予广播电影电视部“政府奖”。其中,广播新闻有20件作品获一等奖,社教节目有18件作品获一等奖,其余分获二、三等奖。  相似文献   

9.
陆玲 《新闻界》2000,(1):39-39
广播是凭借电波传播,以声音为表达手段的大众传播工具,它是以声音为传播符号,诉之于人耳的。广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广播语言必须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顺耳,而且一听就能听的清楚,听的明白,这里就涉及了广播语言的口语化问题。 误区之一:将口语化等同于庸俗化 语言的口语化是指用多数人所熟悉的词汇,按照汉民族语言固有的语法规则,以及常用的句式表达内容。老舍曾说过,“世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①但是“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并不是对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对21世纪广播业的展望同向荣本次会议研讨的主题是"面对21世纪的海峡两岸广播"。听了两岸广播同仁的高论,很受启发。我虽无任何准备,但也想即兴发个言。要特别声明一点,我讲的完全是个人的一隅之见。海峡两岸的广播人,如何面对21世纪的广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听评广播是一门学问,它关系到听评者应具备的条件、听评广播的任务、怎样听评各类节目以及怎样从听评广播中综合考察一个播音员、一个广播电台的水平等问题。怎样研究听评广播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著作来系统地论述。现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曹仁义同志所著《怎样听评广播》介绍给读者,供学习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广播的伴随性特质是广播所独有的,通俗地说是指人们在收听广播时可以边听广播边做其他事情。其他媒体则不具备这种功能。如在高速行驶的汽车、火车、飞机上,读报看杂志看不一会就会令人头昏眼花,电视、互联网也是如此,而且对视力的损伤极大。广播则不存在这些弊端,广播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想听就听,广播的这种伴随性功能,得到了像喜欢晨练的受众人群、  相似文献   

13.
广播是通过电波靠声音进行传播的现代化传媒工具,它的特点是只可耳闻,不能目睹,而且稍纵即逝。因此,广播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广播语言必须做到口语化和规范化。广播与电视、报纸、杂志不同。广播是靠耳朵听的,用耳朵听比起用眼睛看,在接受上有些困难。人们在看书或看报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查一查字典;遇到不懂的句子,可以多看几遍,直到弄懂为止。听广播就不同了,听众没有听懂,播音员还是要继续往下播,不会停下来,听众一句话听不懂或者是一个字没有听清楚,就会影响到对整篇稿件内容的理解,甚至还可能发生误解。同时,广播听众比起…  相似文献   

14.
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重要特点在于诉诸于听觉.本文从广播"听"的规律、"听"的特性出发,分别对广播新闻写作的"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行文顺畅"等若干方面提出思索,强调广播新闻写作必须注重"听"的艺术,让受众充分感受广播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广播的宣传任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5.
广播新闻要通俗易懂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已近三十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收到一些朋友寄来的稿件的复印件,其开头三个字是“本报讯”,显然作者的初衷是为报纸写新闻。报纸上的新闻是依靠人们的视觉来接收的,而广播新闻则诉诸人们的听觉。由于接收新闻的器官不同,广播新闻必须顺应人们的听觉习惯。在漏听之后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又如,看报纸时可以边看边查字典,而听广播就不能这样,听广播不像看报纸,必须识字.而广播听众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受众面比较广。这就向广播新闻的作者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在当今新媒体冲击的环境中,我们亟需好好研究一下广播向何处去这个重要问题。在"热线广播为民服务——郑州新闻综合广播业务创新座谈会"上,我认真听了郑州新闻综合广播的许多节目,有一些感触和思考,拿出来跟大家探讨一下。一、自觉担当主流媒体的使命和责任在当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广播电视媒体最主要的功能和神圣使命就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提供教育、服务群众,不管媒体格局怎  相似文献   

17.
从4月29日到5月12日,从美丽浪漫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到克罗地亚南部占朴而宁静的地中海小岛哈瓦尔,从第32届国际广播特写大会(INTERNATIONAL FEATURECONFERENCE,简称 IFC)到第10届麦鲁利奇国际广播节(PRIX MARULIC),几乎整整两周,我都在不停地听世界各地选送的节目,与来自各国的广播人交流讨论节目,听一流的广播专家和评论家解析节目。  相似文献   

18.
广播疆域不再是电波所及之处!!而广播也不仅仅是只能用来听的……广播不仪仪是用来听的,它还是被用来使用与玩耍的?这个观点会不会让你觉得难以置信,其实,这一切止在发生。  相似文献   

19.
作为评委,在参加一些奖项的广播文艺节目评选过程中,对一个现象深有感触,有些节目听时让人无动于衷,听完后也留不下什么深印象。而听有些节目,却会一下子被其牢牢抓住,以致情不自禁地感动得掉下热泪。广播文艺节目竟然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实在惊人!这一审美现象促使我去探寻其中的道理和奥妙。  相似文献   

20.
韩远 《记者摇篮》2007,(9):52-53
"民生新闻"在广播新闻中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民生新闻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广播新闻"你播我听"的单向传播局面,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广大听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