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这个标题,缘于我阅读《教学参考书》中《祝福》一课的感受。平时我难得阅读“教参”。这次回过头再次教到《祝福》,便先从课读起。旧重读,感受颇新。虽然章语言不纯熟、标点不规范,但作塑造的祥林嫂悲剧形象却深深感动了我——一种随着阅历和体验的增加而产生的新的感动。感动之余,忽然想看看“教参”,找找感觉,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 《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简短的儿童诗,介绍了小作者自己从书籍中了解到的精彩故事和认识的多样人物,表达了作者爱读书、爱生活的情感。全诗清新自然,语句琅琅上口。诗歌内容与单元主题“多读书、勤学习”相切合,是调动学生读书兴趣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3.
<正>诗歌除了以情动人外,还以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高尔基说得好:“在诗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诗中,第一位重要的也是形象。”阅读鉴赏现当代诗歌也是如此。对诗中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味,往往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美感熏陶和思想教益。诗歌中的形象分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作者不仅满含深情地塑造了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保姆大堰河的感人形象,也真实而细腻地塑造了一个满含同情和怀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兴趣”作为阅读教学起步阶段的第一要求。寻求学生阅读的“兴奋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5.
妈妈的爱     
每当妈妈叫我起床时妈妈的爱是闹钟。每当妈妈送我上学时妈妈的爱是希望。每当妈妈教我读书时,妈妈的爱是雨露二每当我失败时,妈妈的爱是鼓励。每当我不高一兴时,妈妈的爱是笑话大王。每当妈妈用温和的目光注视着我时,妈妈的爱是快乐的天堂。 指导老师吴少娟教师评语: 谁_说小孩不懂爱?我们的小作者在生活中用心感受着妈妈的爱。通过形象的比喻,让我们看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母爱!妈妈的爱@董一知$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附属小学三(2)班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快乐读书屋五《父母心》。教材分析:《父母心》是第五单元“快乐读书屋”中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围绕本单元主题“同情弱者”提供的补充阅读.是本单元主体课文的延伸和拓展。故事叙述的是被生活所迫的一对穷困夫妻把孩子送给贵夫人后的三次反悔,最终一个孩子也没舍得送走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深情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从作者的编排意图看,目的是要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做到“我爱我家,我爱我亲人”。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越俎代庖某教师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新课导入时,教师用深情优美的语句赞美母亲的慈爱。接着重点阅读课文第1至第4自然段,感受母亲浓浓的慈爱。第二步让学生研读课文,感受父亲深沉无言的爱,再让学生阅读课外阅读材料《父亲的爱》和《背影》,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母亲:慈祥鼓励——外露直白;父亲:严厉批评一深沉无言。”最后在教师的激情小结后,音乐声中课件出示:“爸爸(或妈妈),我想对您说……”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未作交流,教师向学生推荐《感悟母爱》和《感悟父爱》两本书。  相似文献   

8.
丁荣华 《作文》2022,(Z2):32-33
<正>我喜欢读书,这得益于我的妈妈。妈妈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她不仅喜欢读书,还在业余时间“爬格子”,不时有几篇“豆腐块”见于报端,让我非常佩服。从小,妈妈就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阅读的种子。我两岁的时候,妈妈给我订了《婴儿画报》。每天晚上,在温暖的灯光下,我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妈妈给我讲画报上的故事。这也成了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嘱咐》一课 ,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期望 ,读懂蕴涵在朴实言行中的母爱。如何让学生从“无声”处悟到言外之意 ?一、自主朗读 ,感受“无声”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教师应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情场”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使他们自主地、充分地去读书 ,兴味盎然地去读书 ,在读书活动中体味“无声”之意 ,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一节时 ,出示句子 :“母亲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爱 ,她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给我的。”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 ,再指导学生体会…  相似文献   

10.
《语文设计理念》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教学应把“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鲁迅先生曾向中学生提出这样的希望:“爱看书的青年,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相似文献   

12.
设计意图《妈妈的爱》是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它以诗歌的形式,从儿童的视角,以清新、明快、朴实的语言,叙述了妈妈爱“我”的几件小事,讴歌了无私的母爱。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从小就梦想长大耍当作家。每当看见小朋友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心里就非常羡慕。妈妈鼓励我说:“你也投一篇吧!”“我行吗?”妈妈笑着点了点头,递给我一本《我爱写作文》,说:“试试看吧。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刊物.里面的文章很精彩.篇篇文章都很有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4.
读幼儿园的时候,我最喜欢读妈妈给我订阅的《幼儿画报》、《小朋友》、《儿童时代》了。现在,我读一年级了,《小星星》成了我最好的朋友。爱动脑筋的“百变陶淘”,笑破肚皮的“开心校园”,生动有趣的“迷糊豆和小人精”,还有教我们学会读书的“星星读书会”,“一·一班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张祖锐 《学语文》2011,(6):47-48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阅读鉴赏古代诗歌定下标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6.
自编校本教材《胖豆豆读书喽》第五册“我爱读书”单元中的一首晨诵儿童诗《爱读书的树叶》和一个绘本故事《图书馆老鼠》。[设计意图]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是学生幸福、健康成长的最佳路径。本课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图书馆,爱上那份高雅、神圣、安静与心灵的富足,实现读与写的自然沟通。让学生相信书籍的力量,打通阅读与写作的通道。[教材解读]儿童诗《爱读书的树叶》中,作者想象奇特,把随风摆动的小树叶比作摇头晃脑读书的孩子,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童趣与天真,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小树叶白天捧着阳光、夜晚捧着月光读书的情景,传达出勤奋、执著与认真的精神,暗示同学们也要像小树叶一样热爱读书。  相似文献   

17.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引领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是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主题.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班班通则为诗歌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18.
笔者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受益匪浅。于老师以真诚的爱 ,真挚的情 ,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诠释《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使笔者对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一、导入新课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广泛阅读、搜集信息的能力。师 :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 ,边板书边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每个字的写法 ,学生书空) ,请读…  相似文献   

19.
我爱读书     
我爱读书,书让我进入了知识的海洋,使我感到了无限的乐趣。我小时候并不喜欢读书。五岁那年,妈妈要去超市买东西,我吵着要去,妈妈对我说:“你必须得把这篇《灰姑娘》看完,我才带你去。你这一柜子书已经买了几年了,连一本都  相似文献   

20.
我爱读书了     
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一看见书就讨厌。妈妈为了让我爱读书,就给我买了许多书。可我还是不爱读书。记得有一次,老师让买几本好书看。妈妈带我去买书时,我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未解之谜》和《一千零一夜》这两本书《。世界上最大的未解之谜》里讲了金字塔之谜、UFO之谜、百慕大三角之谜和野人之谜等。《一千零一夜》这本书,我只看了一个故事,就被吸引了。一位著名作家说:多读几遍,还会发现许多新东西。我把这两本书读了很多遍。还有一次,爸爸和妈妈都不在家,我在家闲得没事干,拿起一本《中国典故故事》看。我正看得津津有味时,妈妈却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