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颜紫元 《武当》2000,(6):61-62
吴式太极拳宗祖全佑(1834—1902年)系满族世家,历代都以武功著称。全佑公青年时期曾在京都旗营任见习军官。当时杨露禅公(1799—1872年)在旗营任武术教官,教授太极拳。营中许多军官从杨露禅学拳。然只有万春、凌山和全佑三人,对于太极拳都是勤学苦练,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就'太极拳要走实战之路'发表个人见解。太极拳要走实战之路是对'杨无敌'盖世武功的呼唤,是为了把太极功夫当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但是祛病健身、益寿延年是太极拳的根本宗旨,尤其现在它已成为世界健康第一品牌,因此益寿延年应是太极拳的首选。与此同时,应在特定对象中从小抓起,组织专业队,落实太极拳走实战之路的...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2001,(7):40-42
和式太极拳系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创编。和兆元自幼习武,师承本镇一代太极拳名师陈清平。清咸丰年间,礼部尚书李棠阶邀其进京,和兆元武功精湛,曾统领清宫大内侍卫,官授“武信郎”。和兆元在京期间,精研武学,集思广益,融合老、庄之道,医家之学,《周易》《中庸》之理,创编了一套集拳、功、理为一体的新型太极拳——“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4.
李希平 《中华武术》2006,(10):28-29
太极拳史的研究已有百余年了,经过历代武林前辈和拳史专家的多方探讨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和共识,也发现许多疑点和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六条:1、“宋张三峰为武当内家拳始祖说”,有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之史料为据,虽神拳不足信,而武当拳派传人奉其为祖师是史实。2、“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始者”无据。经查证,世传之名张三丰者,不下十数,均未言其习拳术、善武功,他与创太极拳无涉:3、太极拳之“张三丰祖师说”,源自武禹襄王宗岳《太极拳论》注文的误导。  相似文献   

5.
《精武》2005,(11):44-44
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相信这是老庄哲学在拳术中的体现: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用在拳术术上,便是以柔制刚的太极拳:道理是一样的,以自然、柔韧、沉着、安舒为主旨,基本要点是保持自己的重心,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但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并不是主动的出击,而是利用对手出击时必然产生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6.
王玉林 《武当》2001,(9):18-19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瑰宝,影响遍及海内外。在太极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武术名家。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禹廷(1887-1982)先生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杨禹廷先生毕生致力武学,武功精湛,武德堪为大家风范,为武林同道景仰。杨鑫荣老师系杨禹廷先生长孙,自少年时起即随祖父学练拳械,深受杨老精湛武艺的熏陶,尽得杨老追求武术至高至精至妙之境界。杨禹廷先生仙逝后,杨鑫荣老师矢志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淡泊名利,潜心研习拳艺,笃行不倦,敢于突破成规,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武学方面造诣颇深。杨鑫荣老师虽未正式收徒,但他一直注重培养武学后进,分文不取。以高尚的武德、绝妙的中华武功赢得了学生们的敬重,并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捷径的教学效果,吸引着不同层次的学生们。  相似文献   

7.
杨兆麟 《武当》2005,(1):39-40
李氏太极拳创编人李瑞东多年致力于推广武术,他的大弟子张滔和长子李伯英的武功最好。后因李瑞东年事已高,张滔和李伯英接班收徒教功,最得意的门生是陈丹舫,他自幼练武,擅长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各种拳术,又能熟练使用刀、枪、剑、戟、杆等各种兵器,还熟研中医,是北京的名医。他后来接李派衣钵,在北京黄米胡同收徒教功。  相似文献   

8.
魏博 《武当》2024,(2):18-20
<正>人们大多在公园里见到的太极拳都是慢悠悠的,习练者神态祥和,姿势舒缓,甚至随着轻柔的音乐翩翩运展,于是就认为太极拳是慢练运动。当然也有人断言太极拳是中华武功疾快而凶猛的拳术,慢不是其本来面目。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客观地说,太极拳习练者数以百万计,且门派风格众多,有的是套路表演型,有的是健体强身型,但都是有快有慢。那么,太极拳究竟应该是快还是慢,其本质核心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9.
王玮 《武当》2007,(4):18-18
各式太极拳都以各自的风格和特点,以身法体现对太极、对拳的认识,有以缠丝为手段的,有以框架完整为方法的,有以混元贯通为主的。不同的演绎方法,都是为了完善拳法,通备武功,求无懈可击之本领。  相似文献   

10.
丹派武功的内容 武当丹派武功,随着历代传人的悟道与衍化,武功内容有所扩充。九代传人宋唯一不但精武当剑、太极拳,还擅长八卦掌等武功。据先师杨公传言,宋公十八岁时,曾去北京相会董海川先生,以八卦掌与之切磋,这在师门传为美谈。尤其是十代传人李景林(芳宸)颖悟过人,秉承“内修阴阳中和之气,外采百家剑术之长”的宗旨,扩充武功内容。加上十一代传人杨奎山(林甫),按李公意志,旁通诸艺,继承发扬。经过历代传人贡献,丹  相似文献   

11.
张玉华 《武当》2003,(11):30-31
杨禄躔先生是清朝晚期武功卓著的太极拳大师,当时被称之为“杨无敌”。杨先生生于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故于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享年75岁。杨先生过世几十年之后,杨先生的第三代人杨澄甫继续传授太极拳术,于是有了“杨式太极”之称谓。然而,杨澄甫的“杨氏太极拳”和祖父禄躔先生的太极拳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有  相似文献   

12.
杨黎明 《体育世界》2008,(12):41-42
采用历史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通过研究新发现的家谱史料,考证太极拳的起源与传播,提出“博爱千载寺太极拳”起源说。主要观点:(1)陈王庭与李岩、李仲三姑表兄弟依据“无极养生武功”和“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创编“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2)李仲、李岩和陈王廷均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因政治原因,太极拳由陈王庭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独特之秘”。  相似文献   

13.
文治禄 《武当》2013,(2):22-22
混元太极拳全称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成形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著名武术家、中国武术九段,已故太极宗师冯志强先生开创。冯先生是近代著名武术家陈发科和胡耀贞两位先师的入室弟子,深得两位先师之真传,他在其武功练达化境之后,遂将心意六合拳内功之精髓和陈式太极缠丝内功有机地融为一拳,使  相似文献   

14.
朱少帆先生现任瑞士圣加伦市中国武术学院院长、瑞士联邦国家太极拳教练,他从小酷爱武术,共习练并掌握五十多种武功,集多种中华武艺于一身。他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男子陈式太极拳冠军,第一届欧洲国际武术邀请赛陈式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拳和四十二式太极剑三项冠军。1997年11月,他作为瑞士武术代表队的队员和教练,参加第四届罗马国际武术锦标赛,其四十二式太极拳虽排世界第十二名,但位居欧洲榜首,也是瑞士武术队建立以来,在国际大赛中赢得的最佳成绩。 名师出高徒 朱少帆先生特别钟爱中国的太极拳、中医推…  相似文献   

15.
杨义龙  高德明 《精武》2008,(9):23-25
欣赏太极拳名家高手的演练,给人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感,是一种享受。但是有一些爱好者多年来习练太极拳,武功颇深,自感架子规范、动作到位,演练起来却经不得品味。架子大者,人感其松散;拳架小者,人觉其拘紧:拳架中者,人说其平平。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6.
王炳寰 《武当》2010,(9):22-23
八卦掌,是游身八卦连环掌的简称。八卦掌与太极拳、形意拳同为三大内家名拳。其拳理深奥,练法独特,技击巧妙。在技击中用掌不用拳,在器械使用中“以掌为母悟刀枪”,充分体现了八卦掌的武功特点。  相似文献   

17.
颜紫元 《武当》2000,(7):57-60
吴鉴泉宗师(1870年-1942年)是宗祖全佑公之独生子。自小喜爱武功,精于马、步、箭、弓、刀、石,尤以马上的功夫有独到之处。能一手按在鞍上竖蜻蜓,马仍在快跑;并能镫里藏身,马上射箭,百发百中。对于家传之太极拳,在严父教导下,造诣益精深,又云游山川湖海,遍访名家巨手,切磋拳艺,于是大成。  相似文献   

18.
杜子宇 《武当》2012,(4):20-22
太极拳显象于外,是以武演道的武功,又是有为造化的命功,故而人称"动气功",又称内功拳。气即命,命即气,有气则有命,无气则无命。功炼精气神,壮气则是太极拳修炼的中心内容。太极拳修炼由浅而深、由外到内、由低到高、由粗而精,是一个很长的功夫过程,渗透着招式、势象、见识、法理、感念和慧通的不断积累。这漫长的渐进过程虽然没有截然不同的明显界限,但确实存在不同的功夫境界。为了切合不同情况,因势利导,太极拳家都有学练层次的不同划分。李瑞东先宗  相似文献   

19.
和式太极拳系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创编。和兆元自幼习武,师承本镇一代太极拳名师陈清平。清咸丰年间,礼部尚书李棠阶邀其进京,和兆元武功精湛,曾统领清宫大内侍卫,官授“武信郎”。和兆元在京期间,精研武学,集思广益,融合老、庄之道,医家之学,《周易》《中庸》之理,创编了一套集拳、功、理为一体的新型太极拳——“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当前,和式太极拳在国内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形势,但传统拳拳式多,演练时间长,程序复杂,不利于普及。为响应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适应当  相似文献   

20.
《精武》2010,(12):10-10
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相信这是老庄哲学在拳术中的体现。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用在拳术上,便是以柔制刚的太极拳。道理是一样的,以自然、柔韧、沉着、安舒为主旨,基本要点是保持自己的重心,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但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并不是主动的出击,而是利用对手出击时必然产生的不平衡,加上一点小小的推动助力,加强他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