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存在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发展。借鉴三螺旋理论的官产学三方对应民族地区产城教三方,通过民族地区产城教观念、人力资源、科学技术、制度建设、精神文化五个方面的融合,最终形成三螺旋区域共识空间,构建以城市为基础、产业为引领、教育为支撑的产城教融合发展驱动模型,实现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共荣,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的交融发展,它是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市场导向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扬州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也出现了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不太协调的现象,因此,要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产城融合;依靠信息产业,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亲农”产业,加快产城融合;扶持绿色产业,支撑产城融合.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襄城经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和欧庙新城的“产城融合”作为襄城区政府重要改革举措已开始步入实践层面。“产城融合”需要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做支撑,通过对“产城融合”与襄阳高职教育发展不协调、专业结构与“产城融合”的适应性不强、农业转移人口与“产城融合”供需不相符等方面的分析,指出襄阳的高职教育与“产城融合”的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标襄阳“十四五”发展规划,优化专业结构;启动特色专业群建设,对接“产城融合”;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深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对策,以期为其他城市的“产城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各地实施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成为发展城镇化探索的有效模式,产城一体化把城镇的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构筑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以长春市合心镇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对长春轨道装备产业开发园区、合心镇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以来,示范区城市形成了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滁州市是示范区的一"翼",其颇具特色的城镇化进程是示范区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缩影和范本。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以来,示范区城市形成了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滁州市是示范区的一“翼”,其颇具特色的城镇化进程是示范区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缩影和范本。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脱节现象已经成为一对比较明显的矛盾,这在城市新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产城统筹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城市化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在新一轮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双轮驱动",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产城融合”是现代城市新区建设和区域布局的新理念。目前遭遇“寒冬”的房地产企业可以尝试参与以“产城融合”为新的指导理念的新区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实现转型与创新中突破现有发展瓶颈,从而达到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联合推进的新区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该文阐述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的互动关系,总结了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和产业园区基本发展概况,分析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株潭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集群发展、产城融合、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及园区整合等方面提出了园区转型升级的建议,以期为其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性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在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走产教城融合发展之路.成都产教城融合发展的类属与实践路径、协同机制及面临的现实挑战.要使产教城融合发展在实践中取得成效,应重新定位职业教育,明确其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提高其社会认同度和公信力;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随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动态调整的体制机制,突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城需求脱节的现实困境,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城需求动态契合;进一步深化产教城融合发展投融资体系改革,健全政府财政性投融资制度,完善社会性投融资体系,激发市场投融资活力,进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协同优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各自蓬勃发展几十年之后,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产城分离发展现象愈发普遍,有产无城和有城无产导致大量"鬼城"和"睡城"出现,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产城融合发展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带建设都是产城融合发展的积极因素,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完善产城融合的理论体系,促进产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物流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大量集中、城市规模扩张为物流业集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极大的市场空间,现代物流业对城镇均衡稳定发展也发挥着支撑推动作用。本文在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基础上,重点研讨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物流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基于产业聚集视角研究提出安徽省物流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随着产城融合和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城市游憩系统和游憩空间的布局,城市的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交通空间和游憩空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呈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形成了城市新型生活休闲游憩空间。本文以临沂市为例研究了临沂市游憩商业区(RBD)、滨水游憩带、环城游憩带(ReBAM)的空间布局融合情况,重点研究了街道、广场、公园、景区景点、建筑空间、滨水河道等游憩空间的构成要素与产业体系布局、工作空间的链接,提出了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游憩空间场所精神挖掘的重要性与提升城市休闲游憩空间体验性等策略,为城市人居环境的社会、居住、人类、自然、支撑五大系统建设提供了研究基础,为更有效的游憩规划和游憩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质量的现实制约、演进机理与提升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带来经济、社会、生态等问题不断显现,城镇化质量成为研究城镇化的新的切入点。从产业支撑、空间形态、城乡关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五方面认识城镇化质量的制约因素,剖析城镇化质量的演进机理,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基底,以"四化同步"为过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即有质量的城镇化需要与民生改善贴合、与新型工业化耦合、与信息化融合、与农业现代化结合、与生态文明契合。基于现实制约与演进机理,提升城镇化质量应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福利、结构升级夯实产业支撑、统筹城乡发挥互补效应、融入信息化提升品质效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产教科城深度融合是加快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有效产出区域城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实践中依然存在区域城市、行业、产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发挥不充分,校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等问题。文章在分析高职产教科城融合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产教科城生态体系体制机制,建立城行校企研多层进级互融并进组织架构,规范拓展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出入口,实施产教科城平台+高职产业学院、科技研发投入+人才培养产出校企共荣共享策略,补齐产教融合建设短板。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实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根本变化。现阶段,我国在推进人的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人口现代化、财税金融与资源、环境和产业等制约,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全方面深化改革与创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17.
科技园区作为城市中的一个功能区,它具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优惠政策资源,是城市或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基地和产业集群的源头,在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集群的升级、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势能的提高和增强城市的辐射力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济南已进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推进产城融合改革发展,对济南科技园区产城融合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脱节现象已经成为一对比较明显的矛盾,这在城市新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中表现尤为突出。产城协调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开发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城市化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在新一轮新型工业化和开发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双轮驱动”,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宿州市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城镇规模和结构不合理、城镇化质量不高、产业结构布局整体质量不高等问题。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该以产城一体、四化协同、区域联动作为路径,并应该采取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夯实支撑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推动"四化协同"发展、积极利用周边省市发展机遇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滁州学院学报》2018,(1):74-80
经分析安徽省近十年来在人口、经济及土地城镇化方面的统计数据,发现:安徽省人口城镇化进度不快、质量不高,农民工数量较多、流量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较慢,城镇产业集聚与配套效果不明显,城市经济发展对人口的承载力不强,土地城镇化后的经济效益尚未显现。为此建议:通过实施就近就地城镇化、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民工市民化分担机制等推进人口城镇化;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产城融合以及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来推进经济城镇化;通过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及农村土地顺畅流转等土地制度改革,增强农民的市民化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