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在新闻单位内部是一个敏感而又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新闻单位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许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设置机构大部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部门。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常常是一个或几个记者分管一个行业或一个系统,形成“诸侯割据”状态。  相似文献   

2.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竞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诸侯割据”。分兵把口有好的一面,新闻单位便于全面反映各条战线上的情况,不致于漏报比较重要的新闻。但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是只和“上”头对口,势必会疏远“下”头,从而出现会议报道多、领导活动报道多的现象。二是记者长期分管一个行业、系统的报道,就只对这个行业系统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不熟悉整个面上的情况,不熟悉全局工作的进展情  相似文献   

3.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分管的行业和系统。“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因为,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  相似文献   

4.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在新闻单位内部是一个敏感而又头疼的问题。因为,新闻单位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5.
赵金 《青年记者》2002,(11):54-56
主持人的话:最近一位做跑口记者的朋友向我诉苦,由于写了几篇所跑“口”单位的批评文章,被该“口”的诸单位联合封杀,不再提供新闻线索,导致新闻漏报,完不成任务.遭到“老板”警告。而有些吃著,用着,拿着所跑单位福利,写着官样文章的记者却“名利双收”,还时不时拿回大红的表扬信,这令他愤怒不已: “跑口简直就像新闻垄断.这简直是滋生新闻腐败的一项制度。”  相似文献   

6.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8.
政坛官场中人对“汇报”一词耳熟能详。只要实事求是、不变样走形,“汇报”不失为交流信息、获取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记者也听听“汇报”,同样可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不过,有些记者爱听“汇报”,并不是为了采写新闻,而是别有所思。按我国现行的新闻体制,新闻单位被定为不同的级别。参照行政级序,新闻单位有中央新闻单位,省、地、县新闻单位之分。有些新闻记者,尤其是高“级”记者,每到一地采访,下车伊始便要见当地一、二把手,听主要领导“汇报”,不够级别的人员来“汇报”便视之为不恭。有一位“中央级”记者到某省会采访,只因市里书记、市长千呼  相似文献   

9.
记者当自尊     
朋友聚会,—位摄影界同行给我们讲了一个他亲身采访的经历,说前几日某公司从京城花钱请来—位“著名”模特,为自己企业包装宣传,特地邀请省、市新闻单位和摄影界给“名模”张扬拍照。岂不知“名模”的经纪人既不买公司的账,也不给这些记者、摄影师的脸,下了逐客令,并且言语中对这些记者和摄影师颇为不尊。这些同行非常气愤,同她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前不久召开的一个新闻单位座谈会上,有几位记者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还真有些发人深思。陕西省去年的夏粮作物产量通过新闻媒体先后作了报道。但奇怪的是,几家新闻单位所报道的产量数字却大相径庭:新华社记者发的消息说“夏粮总产比去年增产3%”,中央电视台报道说“比去年略有减产,但还是一个丰收年”,省电视台则说“总产量同去年基本持平”,而人民日报记者发的消息和新华社的报道基本一致。但该省一位主管农业的副省长连续两次在有关会  相似文献   

11.
实施全媒体战略后,集约化带来的最直接效益是大大降低了采访人力成本.原来一个新闻事件可能会有3个以上的记者前往采访,现在只要一个人即可完成.如今,根据新闻重要性不同,全媒体新闻中心分兵把口,集中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实现了层级开发文图、视频及专题等各种新闻产品,增强了集团新闻宣传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有家企业的代表在一次会议上介绍了很好的经验。到会的一位记者找着他采访,那位代表笑着说:“我们厂就在你们报社后面不远,厂子虽小,也有不少新闻哩,可不能‘兔子不吃这窝边草’啊!”一句幽默话使记者颇感尴尬。我敢说,这件事儿并不是个别现象。有些记者整天“海陆空”地到处跑,但对眼皮底下的单位却熟视无睹,从不光顾,有的甚至连周围有哪些单位都搞不清,自然这些单位所发生的新闻也就与报纸无缘了。这种现象反映出一个问题,即记者如何发掘新闻。这已是老话題了,至今并没有很好解决。比如,许多记者总是  相似文献   

13.
吃过的馍嚼着也有味--新闻资源的再利用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 ,这是焦裕禄的一句名言。其意是告诫人们要敢为人先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少新闻单位及记者也视“吃别人嚼过的馍”为大忌 ,强调“独”、“新” ,认为新闻必须是新鲜的 ,落在他人后面“鼓噪” ,不仅使新闻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甚至是件“丢面子”的事情。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的体会 ,以为吃别人或自己过去“嚼过的馍”也有味 ,关键在于你怎样吃 ,如何嚼。1998年5月 ,全国许多地方掀起了一股招聘“村官”热 ,他们效仿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做法 ,实行干部竞聘上岗。许多媒体对此作出了肯定性的报道 ,有的中央级媒体…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15.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6.
在动笔写新闻的时候,遇到的头一个问题当然是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被当作新闻来写?众多的新闻教材里,不论说法有多少,归结起来总不外乎是要你去寻找那些读者“应知”、“欲知”而“未知”的“重要”事情。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这样的事情呢?我们许多学员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处在一个单位,日常所见所闻不少,却总抓不出什么新闻采,而一位有经验的记者,来了没有几天,却满眼都是新闻。记者何以具有这样特异功能的眼睛?在谈正题之前,这里不妨先引用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讲的一个简单的却很有趣的故事:英国和美国的两家皮…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美籍华裔新闻学教授黄纪瑞先生来南京,与南京新闻界朋友相会。一位年轻的记者提问:“如果记者编辑与领导的看法不一,稿子被卡住,怎么办?”黄先生爽朗地笑道:“这好办,谁权大,听谁的。美国也是这样。”好一句大实话,道出了中外皆然的一个简单的道理:新闻单位是要有权威的。  相似文献   

18.
冲突:行业分割与报道分工 当记者的见面总少不了问一句:你是跑哪条线的?很多新闻单位都有一些记者,在某个行业泡了几年、十几年,对某一个行业情况了如指掌,从而成为资深“跑线”记者。 如今,新闻单位的部门设置  相似文献   

19.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  相似文献   

20.
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为代表,我们形成了传统的新闻观。然而,近年来在我国走红的深度报道,对传统的新闻观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有所深化。以往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研究,多着重于其特点和作用等方面,本文则试图从新闻观上作简单辨析。“吃”出来的“潜新闻”不久前,人民日报刊载了一则报道:《肯德基吃什么?》。肯德基从开办之日起,就不断有记者前去采访,去报道,有鉴于此,《肯德基吃什么》劈首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肯德基都快被记者写滥了,你还能写什么东西?”对此,记者提了一个带有原始性质的问题:前门快餐厅1988年销售额居肯德基世界各分店之冠,人们“到底吃什么来了?”记者由此层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