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殷商卜辞中云神只是天帝属下的小神,<九歌·云中君>专章祭祀云神,而且云中君又是<九歌>中唯一被称为"帝"的大神,值得深思.<楚辞>中,云中君的名字为丰隆,又叫屏翳,实际丰隆是雷神的名字,屏翳则是雨师的名字,云中君缺失了名字.其实,云中君是西方大神少昊,为落霞之神.南楚尤重以歌舞祭祀云神,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习俗背景,导致了<云中君>"人神恋爱"特色,发展成南楚特有的"云雨"情结.  相似文献   

2.
陈丽勤 《安康学院学报》2004,16(6):56-58,65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经典的后花园爱情剧,而施君美的<拜月亭记>则把爱情传奇发生的背景设置于广阔的社会场景之中,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情味和风貌.此篇论文拟从"花园之爱"和"园外之爱"的爱情模式的角度对两部剧作加以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3.
从秦初洞庭一带民间所祀湘神,乃是与舜之传说相联系的"二妃",证明了屈原<九歌>二<湘>所祀神灵,也当与"舜,妃"有关.并从湘水之神的"原型"及其变迁上,论述了屈原时代所祀湘神,已不再是远古时代"万物有灵论"观念下产生的无主名水神,而已为有主名"舜、妃"之神所取代.在此基础上辩明王逸所注"湘夫人"为二妃,"湘君"则为二妃"所留"之舜;韩愈以娥皇为湘君、女英为湘夫人之说,乃是既不合情理也不合礼制的附会.由此得出游国恩、马茂元等的二<湘>"恋爱"说,并不符合舜与二妃的神话传说背景,而有的研究者试图用"殆已失考"的原始湘神传说,来为二<湘>"恋爱"说圆场,也无补于事.  相似文献   

4.
屈原<九歌>的总体结构和每篇诗作大致遵循了"迎神--祭神--送神"这一模式.并且呈现一定的变式,主要分为"神未至、神至、神走"这几种情况,形象化的人神聚散离合,使得<九歌>呈现出清晰的时空结构,最终指向的是不同的情感形态.在各篇章的部分段落,屈原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构架诗作,尤其是想象和对空间的诗意描写,情感丰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一部<围城>,差不多所有的男女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情爱领域,钱钟书先生用其不朽的笔描绘了关于情与爱的众生相.爱情自古以来常被描述成是山盟海誓,海枯石烂.但<围城>中我们看不到这些,有的只是爱情的"陷阱",婚姻的悲剧.但是,现代的我们不该对爱情与婚姻抱有悲观的态度,我们应该相信,只要真心寻找,耐心经营,幸福是可以找到的.  相似文献   

6.
<楚辞·九歌>共十一首,所有传本均如此,无一例外. 既然是十一首,为什么取名"九歌",是"九"字错了,还是诗歌的篇数错了?郑振铎说:"<九歌>有十一篇,或以<礼魂>为'送神之曲',为前十篇所适用.  相似文献   

7.
拙著《<九歌>五论》已先后在本刊发表过两论,即《太阳与长虹的赞歌》(读《九歌·东君》与《云中君》)和《爱情之神的恋歌》(读《九歌·湘君》、《湘夫人》、《少司命》与《山鬼》);现将其余三论一并发表于此。请学者、专家和同行们有以教之!  相似文献   

8.
<郑风>是<诗经>的<国风>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其诗歌大多涉及男女之情,甚至不乏礼法规则之外的爱情,其中传迭出的抒情主人公(主要是女主人公)的心境、观念乃至思维方式多有全情投入、大胆热烈,甚而飞蛾扑火的味道.也正因如此,它被扣上"淫"的标签.而现在看来,<郑风>最吸引人的地方,无疑正是男女相悦的率真之情.本文拟结合若干具体诗篇,从<郑风>之"淫",<郑风>中的女性形象,<郑风>中的男性形象三方面时<郑风>做一番粗疏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李之仪的<卜算子>以长江起兴,借水寄情.以距离之悬隔写相思之情悠长,以滔滔江水写绵绵离恨之不绝,运用典故表现女子对爱情坚如磐石的信念与期待.质朴的语言中流转着清新俊逸的风韵,清净明朗中有隽永绵邈之致,在<姑溪词>中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0.
《山鬼》作为屈原《九歌》组诗中的一篇,在向我们展示山中女神爱情悲剧的同时,也让人深深感到屈原对楚国的忠贞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11.
对于鲁迅<过客>里的老翁、女孩、过客三个意象,评论界历来存在较大的争议.老翁、过客其实是鲁迅两种矛盾爱情心理的象征,是"大我"中的两个"小我".老翁是鲁迅怕爱、放弃爱的心理的象征;过客则是要去爱的心理的象征.女孩暗示许广平.<过客>紧承<希望>等散文诗的爱情心理,表达出"我也还是(向前)走好罢"的坚定的爱情心理,孕育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2.
从元稹的<莺莺传>到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崔莺莺和张生的形象得到了不断的重新塑造.崔莺莺由一个坦诚真挚的柔弱女子演变为虽含蓄蕴藉却勇于追求幸福、善于保卫爱情的相国千金,张生则从一个徘徊在爱情与功名之间,最终由功名舍弃爱情的负心男子转变为一位无心仕途经济、可以为爱放弃一切的痴情书生.这正是<西厢记>诸宫调和杂剧<西厢记>卓越的创新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追步楚骚,主要表现在词秀调雅,意境寂静幽美等方面.而尤以受<九歌>的影响较为深刻.试以<九歌>为中心,王维诗歌所受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九歌>词句的汲取及叠字的纯熟运用,文体的沿用,意象的移植,意境的升华以及典故的借用与推陈出新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14.
对<风>与<骚>的篇章、句式、韵律、内容等4方面之体制进行比较论析.篇章体制方面:<诗经>篇幅短小,大多分章节,二章诗具对称美,无标题;<楚辞>篇幅宏大,不分章节,思想感情内容在结构上亦具对称美,始立标题.<诗经>对答之体对<楚辞>有影响.句式体制方面:<诗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楚辞>亦有少数四言诗,多为带"兮"字的七言句,五言、六言句大量产生.韵律体制方面:<诗经>在用韵位置、疏密程度、用韵格局与关系等方面甚为灵活;<楚辞>多用偶句韵,以四言二韵为定制,有全篇一韵到底者.多用高呼度韵脚和鼻韵尾韵脚,形成屈骚悲壮激切之声韵特征.<诗经>韵律多呈自然美,<楚辞>韵律多呈人工美.内容体制方面:<诗经>以音乐为标准划分内容为风、雅、颂三类,少数诗篇则三体皆备;<楚辞>不标风、雅、颂三体之名称,但精神实质则含有风、雅、颂三体之特征,无"形"有"神",内在与<诗经>相一致.总之,<诗经>与<楚辞>体制存在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敏 《文教资料》2008,(31):7-9
在谈到<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思想性的时候,比较公认的看法是<西厢记>是以情反礼,<牡丹亭>是以情反理.而我认为<牡丹亭>的主题是赞扬女性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爱情的斗争精神,从而表达对女性做人基本权利的肯定和呼唤,表达对女性的尊重.从整个剧作中可以看出作者有着初步的女权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一篇长恨有风情"之"风情"的意义关系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的确定,"爱情说"认为是"男女之情","婉讽说"认为是"风诗之性情",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是与"正声"对举,从白居易诗中用"风情"一词的情况来解读"风情"一词的涵义,并以此认定<长恨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有关<九歌>研究的论文与专著,主要围绕<楚辞·九歌>的作者、性质、诸神等三个大问题,有很多学者还提出了大胆而新颖的想法,同时学者们已经开始注重并利用出土文献的佐证来为自己的立论增加砝码.虽然目前出土文献的数量有限,仍不能解决学术界的诸多争议,但毕竟为<九歌>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诗经·国风>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情感世界(文章特指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爱、恨、悲、思、愁等情感)是丰富、深刻、华美、感人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章分三部分,从三个层面去阐释,即从女性最初对美好爱情的炽烈追求,到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以至到最后随爱之毁灭而走上独立自强之路去发掘女性情感世界之美,表现其在审美上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东皇太一”是什么样的神祗,说法颇多。周勋初先生在《九歌新考》中认为:“‘东皇太一’是东方的上帝太一,也就是齐国的上帝太一”,“战国之时,习惯上用‘东’、‘西’两个方位名词专指齐、秦两国”,“西皇即少(?)即白帝,亦即秦国上帝”。褚斌杰先生在《屈原<九歌>“东皇太一”解》中说:“《楚辞·九歌》是诗人屈原对当时楚国国祭的赋咏,其首篇《东皇太一》,所祭乃是楚国之保护神,‘东皇’即楚国之帝,‘东皇’是对东皇至高无上地位的尊称。”究竟它是哪一国的神祗,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从神格上考察,它应属于人格神的范围,能主宰风云雷雨,并能降祸施福,为此人们小心地向上帝求赐;为了讨好上帝,不惜奉献出大量的牺牲。但因为祭东皇太一,“祠在楚东”,不少学者认为东皇太一就是太阳神。龚维英在《<九歌>诸神本系女性神考辨》中认为:东皇太一等同于太阳神,将其归为自然神一类。萧兵先生在《楚辞新探》中对此亦有详说。但他又认为东君亦是大阳神,它们有新老之分,“东君”是“青年太阳神”,这就是说,“东皇太一”除了具有人格神的神格外,还具有自然神的神格。  相似文献   

20.
闫彩霞 《考试周刊》2008,(24):207-208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用挚热的感情唱出一曲曲爱的赞歌.尽管我们都衷心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学史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凄恻哀婉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粱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流传久远的两部爱情悲剧,一部出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一部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学四大悲剧,二者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当我们细读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经典之时,即可欣赏其中的绝唱与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