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真正从译者心理转换过程入手来研究翻译过程还处于起步时期。Bell在90年代初结合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系统研究了翻译过程,并且构建了翻译过程模式,他的研究给我们今后科学地研究翻译过程和构建翻译过程模式以很大启示,即要将动态描述和静态研究、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建立的模式应该能体现它所代表的理论并忠实地描绘翻译这一现象。这样的研究对今后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领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翻译过程研究的背景,指出翻译过程研究是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基于这个简单的划分,对理论性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研究做了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三个理论进行分析和比较。在对实证性研究的综述中,主要概述了研究对象和研究类型。最后指出,如果能够把翻译理论研究和近年逐渐兴起的利用有声思维法(TAPs)开展的翻译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将是更好的研究翻译过程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雁 《文教资料》2012,(3):47-48
源自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于阅读研究。本文将图式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提出翻译即图式翻译的观点。图式翻译的过程包括源语图式解码和目的语图式再编码。因此,从图式的角度来理解,翻译就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图式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4.
翻译心理学是以译者为主体,主要研究其翻译过程中各阶段的心理活动,如认知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活动和文化心理活动等的成因及影响,注重研究翻译过程而非翻译结果的跨学科研究。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变化将直接影响译品的质量。本文选取《归去来兮辞》的英译文进行对比,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影响,旨在对《归去来兮辞》译品做出更全面的解释,填补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帮助译者规避不当翻译心理带来的误译风险。  相似文献   

5.
贺晓丽 《考试周刊》2007,(33):48-50
在传统译论中,翻译过程一般被描述成直线式的文字转换过程。本文作者将心理学中有关人类思维的相关知识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出在翻译研究中关注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刘晓琳 《海外英语》2013,(5X):157-158
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信赖,侵入,吸纳,补偿——体现了翻译的阐释过程,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将其理论应用于《饮酒》其五英译本分析以探寻翻译本质和翻译过程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交际方式。古特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过程,是认知原文主要部分的过程,是能够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语境的过程,也是能将原文的明示和暗示意图忠诚的给予译文读者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胡长文 《文教资料》2008,(30):63-65
描写翻译研究是西方翻译研究的最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规范".本文分析了Troury、Chesternan、Hermans 等人的翻译规范研究,指出描写翻译学将翻译当作受规范制约的行为,这种观念对当代翻译研究做出了四个贡献:一是提供了一个可描写的具体对象,二是打通了翻译的文本研究与社会关系背景之间的联系,三是将译者的行为特点与语言特点统一在"规范"的概念下,使得翻译研究更具整体性,四是激发了后来的译者行为研究和翻译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9.
邓颖 《海外英语》2013,(8X):127-128
将有声思维运用于翻译过程研究是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关注的一个难点和热点。该文将基于有声思维的角度,通过对非专业译者和专业译者对比试验分析,对在导游词英译过程中,译者使用的具体翻译策略及这些策略的产生的原因做试探性分析。找出翻译策略产生的心理根源,以期对翻译教学和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翻译过程究其本质是人的认知过程,故研究翻译认知的意义不言而喻。在译界,对翻译认知的研究整体上倾向于一元性,注重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认识和把握。然而,真正的翻译认知过程是一个二元过程,即认知的解构与建构。本文将翻译认知的解构过程诠释为思辨过程,把其建构过程具体化为概念与意义的重构过程。思辨与重构的二元对立与统一是翻译认知的真正原型,对译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