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亚民 《学语文》2013,(5):20-21
贾谊《过秦论》的叙事凝练而不失生动,概括又气势雄浑。然而,作为一篇经典的史论,《过秦论》的叙事与史实却不尽相同。这种曲史为文的现象,是由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影响了对史实的叙述。从《过秦论》中,可以看出贾谊急切的用世之心。一、增强气势,先声夺人作者开篇直接从秦孝公切入,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商鞅变法;一是西河之战。文中  相似文献   

2.
<正>福斯特说:"小说就是讲故事。"意思即为小说是一种叙事艺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上的成就是非凡的,读者可以感受到这独特的叙事技巧带来的艺术魅力。毛纶、毛宗岗父子《读三国法》一文中写到"《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于《史记》者",高度肯定《三国演义》一书的叙事艺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节选自《三国演  相似文献   

3.
宋成玉同学问:《过秦论》的作者在叙述秦朝由兴盛到衰亡的史实的过程中,时时流露出自己对秦国—向奉行武功而不讲文治的做法是反对的,也就是说秦朝从兴盛到衰亡都是不施“仁义”。那为什么文章最后作者又是将统一了天下的秦朝一朝覆亡的原因归纳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正如贾谊叙述、描写的那样,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和张仪的连横策略,增强了国力,分化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各诸侯国争割地而赂秦,削弱了六国的力量,使西河之战首告大捷。以后的几代君王“蒙故业,因遗策”,拼命扩张地盘,不断“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当时秦国“攻”天下之势真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当时秦国的主要矛盾是扩张地盘,所采取的战略和策略又基本正确,黎民百姓还没有看清秦国君王的真正面目,易于被驱使利用,所以即  相似文献   

4.
商鞅,生于战国中期,是卫国国君后裔。曾在卫国做过小官,后来到了秦国,辅佐秦孝公。《史记》说商鞅“少好刑名之学”。看来,商鞅从事的师说还是比较驳杂的,但是,他反复宣传的是他的法治主张,秦孝公听商鞅的一番鼓吹之后,说:“寡人不之疑矣”(《商君书·更法》)。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发言便坚定地相信法家思想,这说明商鞅的宣传思想具有针  相似文献   

5.
卜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史记》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由于卜子夏在儒学上的巨大影响,子夏设教的魏世家西河地区究竟在哪里,很受国学家的关注。西河设教地,唐代有两处记载:一是山西汾州,一是陕西韩城,从而引发了后人的争论。清代疑古主义盛行,学术界陆续对汾阳说和韩城说提出质疑,进而否定,并提出了河南安阳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证的发现,有必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翔实考证。考证发现《吕氏春秋》"子夏之晋"的记载,说明卜子夏西河设教处确在山西。而《史记魏世家》的史料能显示,卜子夏来晋之后早期在汾州一带活动,晚期失明之后迁往河津兼韩城一带定居,汾阳说和韩城说都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6.
"框架叙事"是著名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叙事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探讨了其短篇《礁湖》《卡伦》《青春》、中篇《黑暗之心》、长篇《吉姆爷》等小说中"框架叙事"模式的特点和作品主题,对康拉德"框架叙事"模式的形成、发展和革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指出这种看似作者(叙述主体)不介入的叙事实质上是作者为了让其小说显得真实和可靠而有意为之。这实际上却恰恰表现出了作者对道德和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中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而对刘邦的形象,则说:"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这种贬项羽、褒刘邦分析的最大之误区就在于,将《鸿门宴》独立于《项羽本纪》之外作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产生了片面解读人物形象和违背作者创作意图的偏颇理解。  相似文献   

8.
苏轼《后杞菊赋》"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一语,从来解者"南阳"不误,而"西河"则牵附"子夏退老于西河之上",其实大谬。苏轼崇信道家养身之说,多服食药饵以求祛病延年,其诗文中多见反映。"西河"乃用《神仙传》故事,与所谓"子夏退老"全不沾边。  相似文献   

9.
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既然提出来了,就有必要再作说明.张景贤同志《长平之战时间考辨》中,断定长平之战只历时六月,认为持续三年之说是由于"把秦军攻韩上党的时间、赵军进驻长平的时间,和长平之战爆发的时间混为一读"而发生的误解.这一考证只是依据部分《史论》的史料而作出的论断.其实,《吕氏春秋·应言篇》早就指出:"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我们综合《史记》和《战国策》的史料加以分析,可以证明《吕氏春秋》之说是不错的.我为此写了一篇短文《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载《历史教学》1983年  相似文献   

10.
《殽之战》选自《左传》,题目是后人加的。《左传》是编年史,它以鲁国的纪年编次,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矛盾斗争。《彀之战》选自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下面就这篇文章谈几个问题。一、殽之战的前前后后。《殽之战》记述了秦郑之间、秦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前面说过,《殽之战》是从一部编年史  相似文献   

11.
<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扑朔迷离,起伏跌宕,有"雨后彩虹"之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为了使叙事情节"犯而能避"、"同树异枝"、"同花异果",作者运用了许多高超的叙事谋略,其中"悲喜荒唐"的叙事智慧即为众多妙法中的一种。《三国演义》第五十回,写曹操赤壁惨败,退走乌林,他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于是在马上大笑不止,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然笑声未落,赵子龙率领人马杀出曹操的大将徐晃张郃双敌赵云曹操方得脱身  相似文献   

12.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巨著。它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简炼而准确,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 首先,它的叙述语言,委婉含蓄,简炼生动。无论是城濮之战、(必阝)之战、鞍之战、长勺之战等大段的战斗过程的记述,还是晋灵公不君、烛之武退秦师等人物事件的叙述,都逼真地传达事情的意态。如庄公十年的长勺之战,“乃入见”,表现了曹刿无所畏惧、毅然入见的神态;“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两个“将”字,表现出鲁庄公那种急于求成而又缺少谋略的  相似文献   

13.
<正>《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全文仅二百余字,记载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是全文的核心,短短的三问三答交代了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关键因素,透过这些简短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鲁庄公在曹刿的一次次否定下政治思想的转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公好力",《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14.
<正>何谓“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指从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出发,在本质层面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思维方式。清代郑燮曾云:“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可以说,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围是项羽波澜起伏、壮阔悲怆的一生最精彩绝伦的重要事件。如果说巨鹿一役是项羽走向人生巅峰的起点的话,那么鸿门之宴则是项羽人生由盛转衰的拐点,而垓下之战则是项羽悲剧人生的终点。  相似文献   

15.
叶老曾经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又说:“教师备课应备在作者的思路上。……能把一篇文章的作者的思路脉络讲得清清楚楚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思路教学的重要性。《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一样,都是作者血泪迸发、情感激烈而又内蕴深刻的悼文。作为一篇叙事怀人的纪念性文章,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理清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文章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  相似文献   

16.
<正>《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它不仅在史书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左传》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善于记事和善于写人两个方面。《秦晋淆之战》作为《左传》中的杰出篇章,非常典型地、完整地体现出《左传》的艺术特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晋淆之战》就象一个《左传》艺术的“微雕”,如果我们把它加以“放大”——对它的写作艺术进行一番剖析和探讨,就可以更为清楚切实地了解《左传》在叙事、写人两个方面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7.
齐魏马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中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然而,由于史书记载的混乱,以致于使马陵之战的战址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这众多的说法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大名、元城说,二是新郑说,三是莘县、范县、濮县、鄄城说(以上四地均指现莘县的马陵道口,故下只提莘县说),四是郯城说。近年来,学术界就这一问题又展开了新的论争。但参与争论的主要是莘县说和郯城说。莘县说,最早提出的是晋人虞喜。《史记.魏世家》正义“虞喜《志林》云马陵在濮州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教材《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选文之叙事,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与项羽暗通款曲开始。对照《项羽本纪》,选文前尚有关涉“鸿门宴”背景的少许文字: 《楚军》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下称“引文”) 引文清楚地记载,鸿门宴前,刘邦派兵“守关”、项羽率军“击关”,双方曾有一场激烈的军事冲突。笔者认为,割断“函关之战”和“鸿门之宴”的内在联系,将引文一刀砍掉,既模糊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掐断了作者叙事的脉络。 应当看到,引文是交待刘邦鸿门“谢罪”原因的重要笔墨。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文将依此理念对《梅花魂》一课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梅花魂》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陈慧瑛。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表达了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借物喻人,意蕴悠长,叙事抒情,色彩鲜明。本单元共安排四  相似文献   

20.
秦孝公“焚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载:“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由此看来,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秦始皇“焚书”: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欢宴朝中臣僚。博士淳于越在宴会上反对实行郡县制,主张恢复古代的分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