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昭是东吴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人物。他在孙策创业时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权继任后,张昭对孙权可说是忠心耿耿.“率群僚立而辅之”.为东吴的巩固发展贡献不小。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代,孙权是与曹操、刘备角逐天下的主要人物,同样属于史家所称的三国英雄豪杰之一。虽然,论辈分,孙权要逊于曹操、刘备,但论抱负、论作为,小一辈的孙权却完全不亚于曹、刘。他可以算得上是三国时代的主要见证人。从他当江东之主算起,叱咤风云有五十三年。他能长期据江东与曹刘周旋,最终成就帝业,成为三国时代执政时间最长的一国之主,确有其不同寻常之处。他善于用人,在《三国志》中就称他“任才尚计”。目此,我们很好地剖析孙权的用人策略,有助于更清楚更详细地了解孙权以及东吴政权的兴亡史。  相似文献   

3.
陆逊跟随孙权时间很久、功劳很大。早年,孙权还把孙策之女嫁给了他。吕蒙死后,陆逊成为抗拒魏蜀两国的主要支柱。但孙权对陆逊的重用,主要在军事方面,始终没有交给他军政大权。最后孙权令陆逊代顾雍为丞相时,虽口头上说:“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但事实是:孙权既不听从陆逊屡求保安太子、黜降鲁王之谏,又相继流放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杀亲近陆逊的吾粲。孙权更“累遣中使责让逊”,使逊“愤恚致卒”,逼死了陆逊。  相似文献   

4.
《孙权劝学》讲述的是吴王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人文教育价值。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教学时要学生理解"劝"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并品味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孙权是东吴集团的扛鼎人物,在史书和民间有着许多关于他的记载与传说,但却展现出两幅迥然不同的面目。史书中的孙权智勇双全、深谋远略,是诡谲多变的三国时代的一代英主。而在《三国志平话》、元杂剧等民间创作中,孙权被丑化成优柔寡断、懦弱胆小的小丑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孙权形象进行了较客观的重塑:一方面,作者据史写出孙权的部分功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一代英主的真实面目;另一方面,作者在"拥刘反曹抑孙"的情感倾向下,删去了孙权草船借箭等一些功劳,弱化其英主形象,淡化其历史作用。《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具有更深厚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6.
孙权(公元182——252年),是三国时期一位尊法反儒的杰出政治家。他雄才大略,多谋善断。曹操曾感慨地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在曹操心目中,孙权是很有本事的、了不起的人物。孙权统治东吴五十二年间,使吴国从地处江东一隅,只有五郡地盘的小国,一跃而成为统一了江南半壁河山,与魏蜀鼎峙的大国。这是他执行法家路线的结果。 但是,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尊儒反法,孙权的形象被歪曲,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被抹煞,被贬低。封建史家评论孙权是“性多嫌忌,果於杀戳”;在小说和旧戏舞台上,孙权也被刻画为庸碌无能,十分窝囊的人物。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新研究孙权这个历史人物,给予正确的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252年孙权去世。孙权生前安排的以宗室人物为核心的辅政集团很快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士大夫代表诸葛恪、滕胤等相继被杀,宗室代表孙峻、孙等掌控朝权,甚至行废立君主之大举,形成了典型的宗室政治格局。对此,无论君主、朝臣,还是被排挤的其他“公族”人物都有不满情绪,引发了复杂的权力斗争。孙休得位后利用藩邸旧人诛孙,但仍无力行使皇权,出现了权臣干政的局面。从孙吴政治演变的总体进程看,宗室权贵与臣专权都是孙吴皇权政治的一种变态形式。  相似文献   

8.
【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9.
孙权在《三国演义》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一方霸主,是守业之雄。他窥察出东汉末年“合久必分”的历史趋势,采用鲁肃的“治国方略”,以防守战略定国策,洞察天下大局,详察本国综合实力“统一不足,防守有余”,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内政方面宽严相济,外交方面能屈能伸,人才方面知人善任,在军阀混战中纵横捭阖独撑江南立于不败之地,不愧守业英雄。作者对孙权这一人物的刻画可谓力透纸背栩栩如生,使这一形象在作品中折射出永久的魅力,成为不可或缺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0.
在孙吴发展史上 ,孙权之母吴夫人与孙权之女全公主曾先后产生过决定性的作用。吴夫人身处孙吴立国前后 ,对协调孙策、孙权兄弟与南北士大夫的关系 ,组建谋士集团 ,决定独立发展的战略等 ,都有定夺之功。全公主在孙权中后期 ,正值乃父与儒学士大夫阶层矛盾激化之时 ,她乘机兴风作浪 ,为其生母争皇后位 ,参预安排权之继嗣 ,挑起孙权顾命集团的纷争 ,目的在于操纵实权 ,从而恶化了孙吴之政治斗争。二人虽同处后宫 ,皆参预朝政 ,但作用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程普曾追随孙坚破黄巾军及讨伐董卓,在战斗中表现英勇。后来他跟从孙策平定江东,并因战功得到孙策重用,其后又参与进攻刘勋、黄祖诸役。孙权继任后,他辅佐孙权平定江东叛乱,又继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并参加讨伐黄祖之役。在赤壁之战与江陵之战中,他与周瑜同为统帅。他先后领江夏太守、南郡太守,是孙权方面镇守荆州的重要人物。程普可以被称为三世“虎臣”,并在孙吴建国道路的前几个阶段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是江东诸将中资历最深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孙权之善劝     
一、谈话见善劝 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取材极为丰富,而又取舍精当,文笔简洁流畅。选文《孙权劝学》以人物对话为主,其中孙权仅有两次对话,廖廖几句,却形成了层层深入的三部曲。1.陈述现状。“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此话之前可能蕴藏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潜意思,但“主帅不力,累死二军”,有的甚至会全军覆没。长官对地方对百姓对政治对军事对经济大大重要了──不可不学!第一部曲从他的身份地位,从宏观方面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循循善诱。“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对…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里常有陈寿的评论 ,后人对其给予人物的总评论最有争议 ,尤其是关于诸葛亮 :“识治之良才 ,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 ,未能成功 ,盖应变将略 ,非其所长欤 !”但笔者认为 ,若将其与对曹操、刘备、孙权的评价相比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公允的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众多咏叹东吴历史人物的诗作中,诗人对东吴集团人物的崇拜与向往较之蜀汉集团人物要少得多。但在唐代诗人的眼中,周瑜却被赋予了英武豪迈文武双全的勇力,而且还具有俊逸儒雅的外形;而雄霸一方伟业的孙权,轻财重义、力主抗操的鲁肃,战功赫赫的甘宁,大智大勇的陆逊也成为了士人们争相歌颂的人物。而这些咏东吴诗对后世的诗歌、小说、戏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检验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应该以他的实践活动和这种历史实践的效果为依据。在现存的史书中,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是记载孙权历史活动的最具体的原始史料。《三国志》所提供的大量资料雄辩地证明了孙权是一个“聪明、仁智、雄略之主。”然而陈寿虽在《三国志、吴主传第二》里记载了孙权的丰功伟绩,却又在传末的“评曰”中把他说成是残忍昏庸的暴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现这种材料和观点自相矛盾的现象,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寓褒贬”是我国史书的一贯传统,《三国志》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孙健 《华章》2012,(25)
孙权这位乱世豪雄一生历经内忧外患,但他始终运筹帷幄、克敌制胜,终究能保有江东而进取荆楚,克成帝业,留下了足以彪炳史册的功业.除了继承父兄之业的客观因素以外,孙权得以称帝立国,这与他个人的自身因素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孙权劝学》节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篇幅短小而言简意丰 ,故事晓畅而引人深思 ,非大家高手不能为之。本文的课前“阅读提示”中有这样的文字 :“全文以对话为主 ,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为了让初一刚识古文的学生 ,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文章之生动精彩 ,学起来既轻松愉快又有所收益 ,我采用了以下教法。第一步 ,朗读。有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第二步 ,疏通文意。以学生看课下注解自学为主 ,我只讲重点的一两句 ,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弄懂…  相似文献   

18.
巧用激将法     
班主任做教育工作,少不了与学生谈话,巧用激将法,就是一种与学生交谈的好方法。那么,什么是激将法呢?我们来看下面两则故事。面对着号称百万雄师的曹军,孙权想与之决战,但又举棋不定。诸葛亮说:“曹军势不可挡,不如投降算了。”孙权非等闲之辈,乃争强好胜、不甘居人之下的一代英才,听了诸葛亮的话,火一下子就蹿了上来,反问道:“那刘豫州为何不降呢?”诸葛亮说:“刘使君乃汉室之胄,雄才大略,英才盖世,岂能甘心投降,任人摆布呢?”诸葛亮见孙权抗曹之火被激将起来,这才详尽地向孙权分析了孙刘联军抗曹的有利条件,最终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三国相争中东吴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创造出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和阻击曹操“四越巢湖不成”的胜利,说明这是孙权的善于使用人才并信任以专的结果,反映出孙权的胸襟、气度与谋略。  相似文献   

20.
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的《隆中对》最先提出三分天下的大势。但实际上首料天下三分应是鲁肃。鲁肃在汉末军阀混战中,与周瑜一同投奔“威震江东”的孙策后又辅佐刚即位的孙权,很受赏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一天,孙权大会群臣后,单独留下鲁肃“合榻对饮”,孙权说:“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政。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回答说:“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之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