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世纪诗学中的湖畔派以华兹华斯等人为代表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但华兹华斯并没有将他的诗学观点局限在浪漫派象征手法的运用上,甚至反对湖畔派其他诗人如柯尔律治的诗学观点,最终导致湖畔派内部的分道扬镳。本文试图剖析华兹华斯独特的诗学思想以及这种思想与其他诗学理念格格不入的原因,提出浪漫派诗歌内部在图征和象征上的巨大差别,并考察图征这种古老的艺术手段对浪漫派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和贡献。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运动中著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的诗歌理论开创了新批评的先河。对其最重要的理论文章《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进行探讨和分析,着重讨论"非个人化"诗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其诗学理论的主要来源及其在创作中的实践,有助于讨论艾略特对中国诗歌理论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胡适诗学中具体的作法观念和他对传统言近旨远观念的阐释,内含着文体区分意识和对诗歌暗示性的追求。这与他前期作诗如作文观念表现出的文体模糊意识及明白易懂审美标准之间形成了内在矛盾。矛盾背后隐含的是诗体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表意追求与建构新的诗体规范之间的张力,体现了现代诗体发生、建设与时代需求间的复杂关系。这既是诗歌整体革新的动力,也是其必须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英语诗歌分析中,读者大多关注诗歌的韵律、措词、修辞等文体特征和表达效果。而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很好地架起了语言学和文学之间沟通的桥梁,为诗歌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将以拜伦的《她走在美的光影里》(She Walksin Beauty)为例,试把图形—背景理论和审美注意联系起来,并认为该诗歌在标题、丰富的修辞、独特句法形式和优美的音韵方面分别成为图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唤起了读者对美的欣赏。  相似文献   

5.
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本文试图从王维的具体作品入手,对他诗歌中山意象水意象的艺术表现形态进行了精当的归纳与分析,对王雏诗歌山水意象的生成原由和审美品格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与阐发。进而指出王维创造山水意象伴随着强烈的生命律动,这与诗人以澄明清澈的心灵观照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维被唐代宗誉为"天下文宗"。代宗对王维的评价不是一个普通读者对一位普通诗人的看法,其评价折射了当时最高统治者对文学创作的政治态度和审美情趣。从朝廷政治的角度看,典雅平和的王维诗歌是代宗眼里的新经典。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王维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贵族阶层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趣味。在盛唐诗人中,只有王维才最符合封建帝王及其政权对文学的政治要求和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7.
王维与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经历了一个浮沉变迁的过程。对“神韵”这个古典诗歌批评术语重新阐释,比较王维与杜甫的诗歌风貌、题材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揭示出两位诗人的异同.及其在盛唐以后中国诗史上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是盛唐的代表风格之一,他的山水田园诗歌豪华落尽见真淳,形成清新脱俗的风格,有着极具吸引力的独特诗意。禅宗思想和绘画观念导致了王维诗歌中的主体淡化现象。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冲淡作为其主要的艺术风格特征,其作品中之所以会呈现出这种主体淡化的倾向,应该说也和禅宗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其在绘画上的成就和观念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孟浩然、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但孟浩然诗歌中的类似特色却较少为人注意,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其实,孟浩然诗歌的画意表现在情景交融、色彩素淡、构图巧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作为明吴中诗学的开启者和重要代表,沈周的诗歌自然拔俗、不雕不琢,被称为"教外别传"。其诗初学于唐,宗唐习杜的痕迹较为明显,然中年以后"卒老于宋",转拟苏、陆,趋向平白、主意、主理的诗风,晚年则出入唐宋之间,并被其后学所接续,并由此形成别具一格的吴派诗学。沈周诗歌的中期转变与当时主流文坛的宗宋倾向、其本人沉浸理学、文人画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其乘兴而作的创作动机和即兴、随性的创作方式均有关联。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诗歌新形式,网络诗歌的内在诗性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其审美取向与传统诗歌审美偏好出现错位与偏离.网络诗歌审美表现出的拒绝抒情传统、削平诗意表达深度、异化诗歌传统功能等新表征导致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审美之间出现抒情错位、表达错位和功能错位等现象.促使错位弥合的构想之一是大力倡导网络现代禅诗的创作与研究,这不仅有助于规范网络...  相似文献   

12.
中日象征主义诗歌是屹立于20世纪中日诗坛的“一支异军”,它们都是在西方象征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萌生和发展起来,在诸多方面对西方象征主义进行了承袭和发展。“物感”是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物哀”是日本传统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日本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精髓。西方象征主义思潮对中日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是显现而直观的,而中日古典诗歌传统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中日象征主义诗歌在吸收和融合了具有两个民族特质的“物感”与“物哀”的文学传统后生机勃勃,共同演绎出了一曲“东方之歌”。  相似文献   

13.
四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曹操的四言诗歌创作颇具特色,给四言诗的发展增添了许多亮色.与<诗经>和嵇康的四言诗相比较,曹操的四言诗情景交融、格调浑厚,善于用粗线条勾勒的白描手法抒写雄伟壮阔的景象,其语言上也呈现出书面语化倾向;与同时期的其他建安诗人相比,曹操的四言诗直抒胸臆、苍劲有力,体现了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基调.  相似文献   

14.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诗人对“语言意识”的觉醒与自觉构成了当代诗歌写作的理论切入点。语言已经内化成诗人的一种生命存在,成为当代诗歌写作新的向度。语言意识的自觉同时也为探索建立一种诗性的现代汉语以及解决现代汉语自身语言的局限创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哲理诗以质朴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精彩的议论、鲜明的形象以及益人神志的诗情和理趣,给人以哲理的思考和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日本汉诗的时空意境构成受唐诗影响有四种表现。同“时”异“空”的意境给人以时间绵延背景下的持续感和运动感;同“空”异“时”的诗歌情感又多表现为沿时间流动而不断蕴积的特征。同“时”同“空”关系下的意境显得宁静而安详;异“时”异“空”的意境则是借助时间方向的无序变动和时间属性的频繁转换,全方位地揭示诗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研究中长期流行的山水诗与田园诗两分法及其至唐合流的说法使诗歌分类陷入困境,忽略了唐代造园产业兴盛的事实,遮蔽了以描写园林生活为内容的大量作品,因而有必要引入园林诗概念。园林诗作为一种独立于山水诗、田园诗又与其有交叉关系的诗歌类型,有着自己的特点。唐代园林诗不仅拓宽了诗歌的创作题材,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文人生活与心态、有助于认识唐代园林文化,并对后代园林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宫廷诗—京城诗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唐诗进行的语义学分析上:具体表现为他以文本细读方式对唐诗展开的复义语言研究、反讽诗学解读和三部式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本朝、通代、跨代的框架下,全国类清诗总集的基本形态可分综合选本、专题总集与丛刻总集三类。综合选本是按照一定标准、系统编选而成的诗总集,它以普选全国各地诗人的各体诗为目的,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专题总集的采录范围则有一定的限制,依其着眼点的不同,可分为:专收某种体裁之诗歌;集中收录某一类题材内容之诗歌;着眼于收录某些特定诗人群体之诗歌,包括遗民、平民、弟子、交游等。丛刻总集则是若干作家作品集的汇编,同样带有一定的专题性质,但较之综合选本则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与散漫性,这就使它难以反映出一代诗坛面貌与代表作家阵容,不过若单就此类总集本身而论,却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所在。总之,三类总集是既相互联系与又有区别,认真梳理它们的关系,特别是划分的依据,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清代诗文的类型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废名在精心打造的“田园诗化小说”中展现乡野素朴的人生形式。这种在动态现实中超越世俗生活的种种规范、幻想性地满足自己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理想和要求的方式.是中国文人用诗意去化解现实苦难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废名借这种古老的理想形式来反观现实中人们精神上缺少的东西,并通过文学中的乡土想像建构田园诗化小说来完成以文学作为精神超越的预设。这就使废名的田园诗化小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人情风俗而彰显出其特有的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