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黄启昌 《寻根》2004,(5):29-34
“ 民 以 食 为天”。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里,农业不仅关乎 北京人民的生活,而且关乎政权的兴衰成败,有鉴于此,历代王朝都不得不以农为本,从皇帝到县令无不把劝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劝农制度。 一 中国的劝农制度创始于周  相似文献   

2.
陈宝良 《寻根》2014,(5):22-26
称谓之事虽小,却是一种身份象征,有时甚至被上升到礼制与法律的高度加以认识。在日常交际中,称谓是否得当,小则关乎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大则与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休戚相关。明朝正统年间,山西大儒薛碹很有学问,在英宗皇帝面前奏对时,理应自称“臣”,或许因为紧张的缘故,一时误称自己为“学生”,言出深感失言,不觉惭愧,只好引退。还有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崇祯皇帝召见一些地方上的推官、知县入对。面对皇帝,本应自称“臣”,但有人误称“知县”;本立称皇帝为“皇上”或“陛下”,但有人误称“老大人”,仓皇间觉得错了,又误称“老皇上”。上述种种,显然不符合“朝仪”,属于“失仪”的行为,说大了或许会影响他们的官运。  相似文献   

3.
罗检秋 《寻根》2000,(1):58-64
在传统中国,各级官、私教育机构——大到国家的“太学”,小到乡村私塾,都是延续文化命脉之所在。然而,文化传承,尤其是人文精神又往往流转于潜移默化的“家教”之中。梁启超家便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事例。  相似文献   

4.
我自1965年参加工作至今,足四十年的时间一直从事花灯表演艺术工作。虽然1990年以后当团长搞行政,但作为基层(县级)工团,团长也一直离不开舞台,每年的“三下乡”、“打春台”,团长与每个演员一样都需要粉墨登场,与角色结下许许多多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5.
史姓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红利  孙周勇 《寻根》2002,(2):56-60
史姓可谓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商周时期的甲骨“史”字上部象形为捕捉鸟兽的长柄网子,下部为一只手的形状。可见,“史”的本意是指那些管理狩猎或记录猎获物的人。后来,“史”逐渐演变为专指记录国家大事、管理宫中典籍的人。职官制度确立之时,“史”的涵义进一步狭隘化为“史官”之意。中国历代都有史官之职,史姓正是中国姓氏制度形成时期“以官为氏”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在历史上特别是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6.
孔子思想影响于后世,不特时间上绵延久远,且广及哲学、政治、教育和道德伦理等诸多领域。后世有关研究著述之多,几不可殚举。唯孔子“富教”思想影响于汉晋地方行政管理这一重要问题,论者却鲜有言及。汉晋间所形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即本文所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7.
正今陕西临潼渭河以南地域在秦汉时期曾先后存在戏县、丽邑和新丰三个县级基层行政单位,"汉新丰承袭丽邑而来"、"汉代戏地已属新丰"皆于史有载,是无异议。但当前学术界对秦戏县与丽邑、汉新丰之间的承袭关系仍存在争议,大体有两种观点:(1)丽邑是分戏县之一部而设立,高祖七年撤邑置县,戏县可能一并归入新丰(于春雷:《秦汉内史研究》,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2)秦始皇十六年(前246年)置丽邑时将戏县辖  相似文献   

8.
张建智 《寻根》2001,(5):14-18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历代凡属县一级行政单位的监狱内均设立一座神庙,这种神庙便称狱神庙。但它只是被偶然地、片言只语地记载在一些献资料中,从《尚书》、《史记》、《汉书》,到关汉卿的剧作、《红楼梦》脂批,乃至不入流的吴语小说等。笔试从能寻觅到的点滴史料对狱神庙的历史记录,狱神庙的作用等进行探寻。按照我国的传统制度,自秦代设郡县政体以来,县级以上的施政单位才设有监狱司法体制,而县以下的乡级政府,只能设置拘押室(这种政体至今仍  相似文献   

9.
顾霞 《大理文化》2007,(2):60-61
被称为“云南福星”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阿嵯耶观音,是唐宋时期云南地方政权大理地区最典型的佛教造像之一,为大理本土上崇拜的阿吒力教派供奉的主要神祇,白族最崇拜的信仰偶像,也是自古以来大理皇家的主尊观音。  相似文献   

10.
忽必烈混一南北之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的县级官学推广设立“教谕”一职,主管一县学事(偶亦兼摄政事),改变了唐宋以来“学官不下州”的地方官学治理格局。元朝以此为基础,重新为士人阶层设计了一套以教谕、学录等低级学官为仕途起点的官僚迁转系统。随着科举的复行以及元末政局混乱,其变革的尝试虽然最终归于失败。然而,在元代特殊的文治政策影响下,元代地方学官不同于前代同侪,成为倾向大一统政治权威的新型地方精英。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文艺资助体系是一个犹如迷宫般的网络:税收政策、立法配置、遗赠物、有限制的捐助、教育指令和社交议程……政府机构体系包括市、县、州、区和联邦各阶层的协作,十分复杂。本文旨在探究和描述美国如何依靠艺术资助体系,促进其艺术创作和保持艺术传统的。  相似文献   

12.
壮锦     
壮锦是壮族人民编织的一种手工艺品,以色泽艳丽、图案别致、结实耐用而闻名于世。宋代(公元960-127),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记载:广西“邕洲左峒蛮有织白(tin),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这种就是壮锦的前身。明清(公元1368—1911)时期,壮锦生产遍及整个壮族地区,据明代(公元1368—1644)魏浚(西事解)记载,壮锦在当时还被列为朝廷贡品。清代(公元16441911)的一些地方志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壮锦的情况。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归顺直隶州志)载:“嫁妆,土锦被面决不可少,…  相似文献   

13.
“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靠这两杆子”,是“文革”期间最著名的用语。当然,当时的枪杆子是林彪,笔杆子是中央文革。但我以为,笔杆子到底是什么,少有人研究;因为,大家更迷信枪杆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最高指示”。音乐学家田青先生在台湾讲学,有学生问他:“为什么共产党能打败国民党?”田青先生幽默地回答:“共产党有好歌。”  相似文献   

14.
“质子”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纳质为押”,到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一种制度,其实质是中央王朝向与之建立藩属关系的少数民族索取人质,双方是一种宗主国与附属的关系。“质子”又称为“侍子”,大多以民族首领或部落酋长的儿子或兄弟、王室成员或权贵充当。两汉时期,“入侍为质”和“纳质为臣”的现象十分普遍,质子制度就成为两汉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传统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裴登峰 《寻根》2002,(2):102-104
我国历史演进到春秋后期,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周王朝已名存实亡。政权下移,诸侯力政,礼崩乐坏。各诸侯之间争霸与兼并战争持续不断,而战国更成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社会大动荡,导致化和教育被贵族阶级所垄断、“学在王官”的局面被打破,“私学”盛行。一大批掌握了知识的“士”,不仅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登上我国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6.
说“校长”     
“校长”顾名思义,即一校之长,一个学校的最高管理者。但是,中国古代学校的管理者并不称作校长。自从有学校开始,管理人员名称可谓各不相同。商周时期,学校的管理者称为“大乐正”或“大司成”。汉代,在中央“兴太学,置明师,并制定博士弟子制”;在地方上设置“文学校官”、“五经百石卒史”等职务来管理学校。魏晋时期,学校中设有“校官”。而隋代则设祭酒管理学校。唐代学校除祭酒之外,还设馆监来统辖;宋代除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外,在名山胜地常常设有书院,书院中主持教授者称山长、院长或洞主。元明清三代大体沿袭前代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人每时每刻都浸淫在传统之中,但传统对现存的每个人的“启示”却大不一样,或咀嚼有味,或“日用不知”,或反叛有加;而人类的文化活动实际就是顺应时代潮流,重新演绎传统,焕发新的生命。近读薛永新先生著的《大道·无为》,清新且活力之气扑面而来,作者身为企业家,商海搏战,却关注传统真义,并运用心得体会于日常生活与商战之中,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事准则,别开生面。本人由于工作需要,常流连于佛学的汪洋中,故从佛学文化角度谈谈《大道·无为》的读后感。一、转出世之学为入世之学众所周知,儒、释、道三大中国文化传统各有…  相似文献   

18.
常虹 《大理文化》2013,(5):48-49
绿海深深 在来到这个地方之前.我从未想到我会爱上这里。普洱。 从家乡大理州漾濞县出发。沿着绵延上百公里的山脉,汽车一直在山中跌宕穿行。看着车窗外转瞬即逝的风景,我的心情渐渐低靡。朋友却在此时发来短信:“我已到达海南,一切都好。勿挂!”我微笑,然后删除了短信。  相似文献   

19.
社区一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区,顾名思义,“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最近几年,各地(主要指县级市或较大的城镇)城区的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经历了一次较大的机构改革,基本上实现了“处”“所”的同步一致。各辖区如同乡镇内的自然村,又分为若干个居民小区(这与新建的“新村”、“公寓”、“花园”等商品房的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戏剧起源很早,原始社会的乐舞与宗教祭祀即为其雏形。一般研究者认为,中国戏剧正式形成于宋代(约11~13世纪)。尽管实物早已不复存在,但在宋代文献与碑刻中,“露台”“舞亭”“舞楼”和“勾栏”等表演场所的相关记载却屡见不鲜。“露台”为高出地面的方形台子,“舞亭”“舞楼”则是在或长或方的台基上立柱、盖顶的舞台,“勾栏”是大城市中的商业性剧场,有舞台与观众席,且四周有围墙。中国现存早期戏剧舞台有十余座,为12~14世纪金元时期建筑,全部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乡村的神庙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