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清代徽州女子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名媛的不断涌现。清代徽州名媛呈现出家族化、分布在各个阶层及与徽商同兴衰等三大特点。清代徽州名媛的涌向促进了徽州社会文学主体的不断扩大、家庭教育水平的日益提升,但也加剧了徽州的节烈之风。  相似文献   

2.
徽州地区的人地矛盾促成徽商团体奔走中国各地,而徽州海商在传统的内商经济模式中脱颖而出,成为曾经一度“叱咤沿海”的独立集团.徽州海商是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宗族血亲的凝聚力、海商武装集团的形成以及江南市镇的繁荣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在私人海上贸易体系中,徽州海商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徽商经营运作网络,并对明代沿海民众、王朝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江南区域的繁荣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徽州文书《承充地保事总登》展现了清代保甲在徽州基层的实际执行模式,反映了徽州宗族对于地方保甲事务的干预与承担,是明清宗族乡约保甲化的一个历史标本。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明清徽州绅商投资徽州水利状况及原因。明清时期徽州绅商积极投资于徽州水利,促进了粮食生产。徽州绅商投资徽州水利的原因有:政府的倡捐,徽州粮食短缺的自然因素,儒商的仁义观念,徽人强烈的宗族意识。徽州绅商在家乡农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对明代至民国徽州拳头庄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徽州拳头庄地位低下,他们对徽州宗族乃至徽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等都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在经济、人格、劳役和法律上长期遭受不公平对待,在外因的促动下,明末以后徽州佃仆反抗活动此起彼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徽州佃仆制的消亡。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史上,中原作为一个极为特殊的文化地理单元与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表现出了强大的辐射力,这种辐射力的现实载体就是由中原迁出的一批批移民。这些移民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强烈的中原认同现象,其实质是认同产生于中原地域上的悠久传统和先进文化。由于迁徙至徽州的宗族族群亦不例外,反映在明清徽州家谱中的这种认同现象就尤其明显。通过考察这种认同现象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契合与反差,能够管窥这些迁徙者们与原住地之间的文化传承等联系,进而在更为原始的层面上了解徽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青阳农民画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其保护、继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探寻青阳农民画发展方向为出发点,与徽州漆艺产品进行交会甚至融合,从而将其从“画”的形式中作进一步延伸,来探究其“做”的应用和发展形式,达到与其他艺术领域进行互动发展的可能。通过从青阳农民画发展现状、衍生品价值要素、青阳农民画衍生品与徽州漆艺融合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来促进青阳农民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徽州宗族以《朱子家礼》为标准,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属于自己宗族的家规族谱,对于冠昏丧祭四礼之中的祭礼作了较详细阐述。《茗洲吴氏家典》作为当时众多家规族谱中的一部,对于探究清代徽州宗族祭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古徽州民俗体育文化,从体育的角度展示了古微州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运用文献资料、归纳及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古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特征,着重阐述了古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缘起、文化特点,提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努力保持古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地方特色,使其优秀的文化成分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女人》在传统黄梅戏“柔”、“俗”、“嗲”、“杂”等音乐美学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创新,形成了极具个性的音乐美学特征,如“俗”中透“雅”,不论是从音乐角度、还是表现形态上,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使该剧既继承了传统黄梅戏的美学特征,又满足了新时期审美群体的审美需求。这一系列瞩目的成绩,来源于《徽州女人》创作团队的艰辛的创作之路,为黄梅戏的发展做出了大胆探索,也为其他剧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明清贞节观念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明清时期徽州节烈现象与其他地方相比,尤为突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清节烈风气特别是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战争等暴力因素也是导致明清大批节烈妇女出现的重要原因。除了战乱以外,地方豪强强娶、流氓凌辱等暴力因素也可能导致妇女的殉烈。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审美等也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地域文化。徽州壁画是徽州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徽州文化艺术的核心,也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徽州壁画的历史成因与历史价值,并从造型特点、艺术风格与内容寓意三方面探讨了徽州壁画创作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古徽州“鱼龙舞“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流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极具地域特色和独特风格的古徽州民俗体育鱼龙舞,是古徽州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可以清晰地看到古徽州民众在祭祀、娱神、娱人、祈福中的民俗文化特征。“鱼龙舞“随着现代社会变迁,在徽州文化旅游事业的推动下,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家谱乃一家之史,是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面貌的缩影.徽州家谱以其数量之众、类型之多、价值之高而闻名于世.歙县民间家谱是徽州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地调研歙县民间家谱的收藏与保护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做好民间家谱的保护开发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对徽州武术和徽州傩的共识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二者在文化、情感、功法与器械、传承方式、以及保护困境方面存在共识;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创编一种新拳种———武傩舞和建立合理有效的推广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徽州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和民间遗存进行分析.徽州民俗体育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人文价值,是徽州民众在特定的环境区域和社会文化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形成并积累起来的,与地区民众的生活、心理、气质、经济、文化、道德和社会发展有关,体现出徽州的生存环境、节日庆典、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借助徽州文化旅游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契机建立一套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运行机制,结合节日民俗活动、特色节庆演出等形式,推动徽州民俗体育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目前徽州剪纸艺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对徽州的剪纸活态传承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徽州剪纸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弘扬安徽剪纸文化的民族特色,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18.
西方未来学家预测,到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逐渐演变为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为了适应我国在经济建设和全民生活中对休闲和休闲体育凸显的要求,我们通过对徽州地区的调查、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探析了古徽州在休闲和休闲体育方面留下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徽州休闲生活、古徽州休闲体育载体"戏"、徽州的傩与目连戏和徽州休闲体育活动等方面阐述了植根于徽文化沃土中的徽州休闲和休闲体育,对我国现代休闲体育的开展和全面建设休闲社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古村落旅游同质化成为严重制约古村落旅游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必须将“创意旅游”的理念融入古村落旅游开发当中,激发古村落旅游的新活力.本文以徽州古村落为例,研究“创意旅游”理念下徽州古村落旅游产品开发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初,在新式学堂的开办背景下,徽州地区开始了其中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从起步到发展,经历了三十余年后,徽州的中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当地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开启明智和人才培养,并为抗战时期及其后的中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