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在价值交锋、文化多元的当代,负面新闻在高校的传播冲击着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任何一种新闻信息都具有正负两种效果,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能力、对负面新闻的合理解读、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等方式,推动负面新闻正向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
负面新闻信息作为正面新闻信息的对立面,是大众媒介经常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内容。任何新闻信息在媒介的传播中,均有正、负两种效果。要将负面新闻信息的负效果降低到最小程度,媒介须通过对负面新闻信息的选择性传播、倾向性传播、舆论引导等有效途径,对负面新闻信息进行正面引导。  相似文献   

3.
在多元媒介传播时代,大量的负面新闻与不良信息的广泛传播给大学生的是非观念、社会认知、价值观教育等带来极大冲击,造成诸多负面影响。为此迫切需要政府加强完善舆论监督引导机制,媒体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高校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媒介素养等多方面的建设与引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与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发现城市形象应由两个"形象场"构成,其一是大众传播媒介构建的"媒介形象场",其二是由人际传播构建的"人际形象场"。本研究以媒介报道会对在地市民的城市形象态度产生影响为假设前提,通过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的方法发现媒介报道几乎不能够影响在地市民的城市形象态度,即"人际形象场"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这也意味着通过媒介报道的做法只能改变一个城市的"媒介形象场",并不能达到全方面构建城市形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微信和微博等社交方式流传度的扩大,成为大学生最愿意使用的信息获取媒介;但是,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在"微时代"利用微媒体获取正面信息的同时也会接触到一些负面新闻。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负面信息不可避免带给他们价值观方面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微时代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的同时,也剖析了带来的挑战,以期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者利用微媒体开展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常把社会新闻中的负面新闻信息和负面新闻混淆,实际上负面新闻通常是指经过人加工而成的新闻报道,是指"消极的新闻报道"或者是"负面报道".而负面新闻信息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发生的.不可抗拒的事实.负面新闻信息通过报道者的正确报道方向是可以产生积极影响的,而负面新闻的产生与报道者也有很大关系.从报道者的角度对负面新闻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避免负面新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分析媒体呈现的女研究生报道的叙事文本后,发现媒体的报道特点是突出女研究生的负面新闻,凸显其婚恋、情感和私领域的活动,遮蔽和忽略其在学业、事业上的成就。运用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揭示媒体如何把女研究生客体化、公共角色私人化,建立其心目中的女性形象标准,进而把女性社会角色边缘化。这种对形象的歪曲和重塑事实上是男性话语霸权控制了媒体传播,男性话语形塑着男女两性角色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传统商业媒体异化了女大学生的形象,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崛起,打破了这种传播话语权被少数人掌控的格局,为当代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的解构与重塑提供了现实动因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新华网的"校园频道"的"校园要闻"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11月13日--11月25日两周时间内共53篇关于女大学生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利用语义学和内容分析法,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以及报告、推理、判断的使用如何塑造了当今女大学生的形象.试图挖掘媒体在语言使用上以及事件、词语的选择上对塑造莱一群体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负面新闻传播在狭义上也可以理解为负面新闻报道.一般而言,媒体报道负面新闻的初衷是实现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正向效果,但由于把握和表达不当,往往事与愿违.在负面新闻报道中,坚持适度原则可以规避负面新闻信息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负面新闻报道的正面价值.负面新闻报道中的适度原则从宏观上来讲就是在报道时要顾全大局,坚持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从具体要求上来讲,就是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持取恰当的情感立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及控制报道数量、平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