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史学的优良传统,其最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对蒙学历史教育和蒙学历史读物编写的重视。在我国传统的蒙学读物中,历史类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古代就是通过这些蒙学读物,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传播到全社会,从而形成了我国传统社会浓厚的史学氛围和全民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蒙学历史读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蒙学历史教育和蒙学历史读物的编写。隋唐以来,不仅蒙学历史读物的数量增多,而且其种类和体裁也日趋丰富,出现了多种类型的蒙学历史读物。蒙学历史读物的编写对古代历史教育的普及和历史知识的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最为流行同时也最具影响的蒙学读物。《三字经》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开展和促进历史知识的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今天中小学历史教育的开展以及少儿历史启蒙读物乃至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宋代以来,供蒙童初学的启蒙读物中以历史知识为内容的书籍大量增加,这些历史类蒙学读物以对史学意识较之前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明确的表现为显著特点。文章试以其中南宋黄继善的《史学提要》一书为例,分别从其书名、目录分类情况以及思想内容三方面加以探讨,以期凸显出宋代启蒙历史读物中所反映出的史学意识,以及这种意识具有不断走向社会、深入大众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蒙学读物以其"浅俗易懂与韵律和谐"的特点深受古代儿童的喜爱,蒙学读物具有"道德启蒙性、实用工具性、内容丰富性"的意义,在古代蒙童的学习中它同时起到了优秀的教育效果。笔者尝试将传统蒙学中有益的经验同现代的语文课程理念结合起来,探讨我国传统蒙学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三字经》是传统蒙学课本的扛鼎之作,历来备受世人推崇,赢得了诸多赞誉:历史影响上的"千古一奇书";囊括内容上的"袖珍小百科";历史教育上的"袖里《通鉴纲目》";蒙学地位上的"蒙学之冠"。挖掘与继承《三字经》赞语背后集萃的教育价值,可以为当代启蒙读物的编撰提供可能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蒙学经典这个启蒙读物凭借自身的多重优势广受教师和家长的青睐。该读物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还朗朗上口,十分适合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本文分析了当前蒙学经典的融入困境,接着阐述了融入价值并提出融入策略,希望可充分发挥出该读物的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陈睿 《文教资料》2020,(1):161-163
蒙学教育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起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阶段,兼有知识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双重责任,对儿童成长与学习的意义重大。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程中,蒙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系统梳理蒙学教育在古代朝代更迭中的发展变化,深入了解蒙学教育的历史演进,探索蒙学教育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蒙学教材即是幼童在启蒙教育阶段阅读的各种读本。我国历史上,人们一直很重视蒙学教育,所以古代有各种各样的蒙学教材,除《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几本流传甚广的蒙学教材外,各类蒙学书目近两千种。学习和研究经典蒙学教材的编写对我们今天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蒙学教育,经过数千年的创新与沿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流传下大量的蒙学论著。研究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过程、内容方法和蒙学教材(或读物),可以借古鉴今,使现代蒙学教育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1.
宋巧燕 《考试研究》2014,(2):88-94,37
清代蒙学教材的编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蒙学教材的编撰在蒙童接受规律和教学效果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连接点,在文学教育与科举之间表现出密切的关联,表现为:蒙学教材的形式美和格律美,契合清代科举文体的要求,在美好的音律和规整的文字形式教育中与清代的科举教育恰当地接轨;将有益科举的以往蒙学读物改编成韵语形式;有益科举的蒙学诗文韵对读物更易受到追捧;蒙学教材偶句韵语中体现出明显的科举思想。  相似文献   

12.
结合《弟子规》的改编,本文从文化、形式、内容、难度等多个方面论述了传统蒙学读物的华文教学价值,并初步获得了一些相关数据。本文认为,观念文化类的蒙学读物经过适当地改编,不但适用于华文教学,甚至适用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3.
师萌 《辽宁教育》2013,(2):89-92
我国蒙学教育由来已久,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都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受其影响的蒙学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宋代以前,我国虽有蒙养教育,但也只是隐含在一般意义的小学教育之中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直到宋代,作为儒学流派之一的理学兴起,才将蒙养教育放到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宋明理学”时期的儒家蒙学教育思想入手,分析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蒙学观点,探讨其蒙学思想及方法,试图对我国当今的学前教育给予启示,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姚宏杰 《中国德育》2006,1(11):88-90
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种类繁多,不同历史时期曾涌现过各有代表性的作品。举其著者,两汉以下至唐,流传最广的当属《急就章》(或称《急就篇》);唐宋以下,《千字文》风行,与《三字经》、《百家姓》等共同构成儿童启蒙读物的主流。顾炎武讲:“汉魏以下,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自唐以下,其学渐微。”从《急就章》的衰歇到《千字文》的盛行,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蒙学读物发展史上的一大变化。现有研究虽然多注意到这一点,但对其间的缘由及过程,似未  相似文献   

15.
介绍我国古代蒙学、启蒙读物及传统阅读方法,试图展现其历史渊源及其传承发展脉络。从而探究阅读的一般规律,指导儿童阅读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晚唐胡曾《咏史诗》并非特为教授学童而作,在文学性层面上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因其客观上符合蒙学教育综合性强、接受性强的要求,提供了可以模仿的写作样式,因此成为流传久远的蒙学经典读物,显示出独特的蒙学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重视儿童教育,提倡要培养新一辈的国民,揭露和批判了封建旧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他介绍西方国家进行儿童教育的情况,提出了关于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主张趣味教育。并为儿童编写蒙学教材读物。  相似文献   

18.
蒙养教材是指我国古代专为实现启蒙教育而编,在小学、书馆、私塾和村学等蒙学中进行启蒙教育的课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其精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蒙养读物的编写至两宋,远迈前代,在我国蒙养读物的发展中具有典型性和里程碑意义。从我国宋代蒙养读物编写中淘漉精华,寻绎蒙养读物编写的规律和经验,对发展现代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蒙学即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蒙学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且随着时代发展,各个朝代都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蒙学教材。针对敦煌遗书中蒙学文献的研究,可使学者更加清晰的了解敦煌地区的地方民间教育,而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蒙学研究的资料,为今后蒙学的研究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古代蒙学教材经历了以识字教育为主体的周秦汉魏初创时期,注重伦理道德教育的隋唐五代大发展时期,集识字读本、韵语读本、经书读本三大体系并存的宋元明清成熟时期,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启蒙教育特点。探讨和研究我国蒙学教材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启蒙教育特点,对促进当今启蒙教育发展,提高启蒙教材编纂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