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璐 《知识文库》2023,(20):107-110
<正>本文以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下建筑力学课程改革为例,从课程标准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变通、考核制度的完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德技并修等方面分析探讨技工院校课程改革的手段和途径,为提升技工院校课程改革质量服务。1研究背景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真正得到职业能力的提升,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才是职业教育育人的关键目标。  相似文献   

2.
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崭新的课程改革时代。进行课程改革是扎扎实实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和育人氛围。同时,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既定的方案,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的是不断探索、研究和总结,正因为如此,作为学校领导核心的校长,其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和管理行为将直接影响着学校课程的改革与实施。笔者认为,校长必须高屋建瓴,站在课改的前沿,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为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早已是全民的共识,课程改革正席卷华夏。作为指挥棒的高考必须而且已经发生变化与之适应。不说考试制度和形式,单说语文试题。全国统一卷先是于1999年改革供材料论文,推出开放性很强的话题作文,又于2002年改革试卷结构和题型,可谓大刀阔斧。上海卷是改革的先锋,在以读写为纲的新颖试卷中大力改造具体命题方式,增加综合性开放性试题。  相似文献   

4.
据联合国教科组织给人类的教育活动的定义.现代教育的内涵正从“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中国当前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正席卷全国。这次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因而改革的突破口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得主动、生动,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少教师由于受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束缚,  相似文献   

6.
中考在即,以课程改革为大背景的新教材试验区的中考尤其受人关注。改革是必然的,但改什么?怎样改?人们正拭目以待。为此,本刊特邀参与中考改革的有关人士就今年中考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所针对的问题及命题的内容与形式等有关问题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改革(不仅仅是国企改革),其改革理念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以劳动为本还是以资本为本?我认为改革的理念应“以人为本”,改革成功和改革的目标是使人民能从中分享改革的成果,使绝大多数人受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学生为本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这是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所谓课程改革的目标,指贯彻课程改革过程始终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为本位还是以学生为本位,课程改革的成果(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是以社会为本位还是以学生为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是一对矛盾体,自从学校教育和课程产生之日起,就隐含着二者之间的矛盾。任何一种课程都是对这一矛盾关系的某种形式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为高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最为重要的就是转变千百年形成的传统教学方法——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研究型课程正符合了新课程改革“以学为主”的要求。是在探究新型教学方式背景下被广大教师所普遍认同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型课程是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课程。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全国聋校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聋校课改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考改革正处在一个新的形势:首先是招生规模持续扩大,1998年至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每年招收本专科生,分别达到了108万、159.4万;220万、260万。今年预计招生275万,比1998年多出167万。其次是高考内容改革迅速推进,今年以3+X为重点的科目改革,将在除港澳台地区外的31个省(市区)全面铺开,同时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改革仍是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同时高考与会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从事实际的工作者,他们对这个问题有许多困惑。比如,新一轮高考改…  相似文献   

12.
《云南教育》2003,(8):11-12
新世纪之初,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快、难度之大,是以往任何一次课改都不能比拟的。正如有的教师所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的浪潮之中。我县根据省、州主管部门的培训要求,结合县情及教育现状,及时开展了以学习课程改革纲要为内容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的培训工作。通过第一期培训,教师们一致认为:《走进新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新…  相似文献   

13.
莫亮华 《福建教育》2022,(19):38-39
<正>高中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管理者须转变教育观念,创新育人模式,丰富办学内涵,坚持以活动为载体、以多元课程为支撑、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搭建师生成长的平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助力。本文,笔者以福清华侨中学的管理实践为例,谈如何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师生成长赋能。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之初,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我们知道,初中生物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础,高中生物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深化与提高,那么两者的课程改革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下面仅以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改革,是破冰前行,冰雪飞溅处,孕育盎然春意;改革,是春夜喜雨,悄无声息时,鲜花怒放;改革,是枝头红花,化作春泥日,自有累累硕果。2008年以来的德宏教育改革,以新思路、新策略、新举措、新方法,促进了全州基础教育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办学质量、提升了办学品位、优化了办学格局。在聚焦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中,先后确定了两批州级改革试点学校,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以理念更新为先导、以教育科研为引擎、以模式建设为抓手、以强化落实为重点、以行政推进为保障,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进入“十一五”时期,我区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又一次发展机遇,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要求我们在开展各项工作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促发展,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实施,当今教材改革和课程改革正方兴未艾,适应时代的需要,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由此而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教师培训。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实效,是新课程教师培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作为丹阳教育对外展示窗口,我们正谋求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新机制,积极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从而承担起实验中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责任和义务,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19.
成蓉 《知识文库》2023,(1):88-90
<正>当前新型课程的标准和理念是将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上,以保证他们以学习为中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个目标并没有发挥出期望的效果,没有真正地落实在学习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思想比较老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学的理念虽然改进了,但是教学的模式依然没有改变,无法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所以探究教学模式改革是有必要的。1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概述以“学”为中心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是在教学理念改革推进中形成的教学方式,它和之前应用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大差别,主要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时具有主观能动  相似文献   

20.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1895-1898年,清政府进行了以“因时制宜”上谕所涉内容为核心的改革,这次改革既非“洋务运动”的简单延续,也不能看做是戊戌“百日维新”的序幕。由于清政府在“变法”问题上形成了某种共识,因而这次改革涉及许多方面,其达到的深度也是前所未见的,而且大部分得到或多或少的执行。也正因为如此,改革使清政府体制中一系列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无论对哪一派的改革而言,这些问题都是他们推进改革时必须解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