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常见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设计的归类与反思在高中化学中"铜跟稀硝酸反应演示实验"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将此实验生成的气体颜色与铜和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颜色进行比较。实验设计的思路包括:防止生成的无色 NO 气体与空气接触;后续实验能说明 NO 与 O_2会很容易反应生成红棕色的 NO_2。实验现象:铜在稀硝酸中逐渐溶解,反应生成无色气体,此气体遇空气很快变成红棕色;反应速  相似文献   

2.
<正>一、改进目的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演示实验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的重点演示实验之一,能否做好该实验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硝酸强氧化性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影响对金属与浓、稀硝酸反应特点的总结。在常规实验过程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由于铜与浓硝酸的反应程度比较剧烈,产生的有毒气体NO2容易逸散到空气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师生身体健康,不利于课堂教学。(2)由于不能排尽试管内的空气,铜与稀硝酸反应  相似文献   

3.
1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必修1(2006年版)第96页讲述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性质时.只是简单地写出铜和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没有给出课堂演示实验,而铜与硝酸反应在中学化学的学习中又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在课堂上演示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这个实验:这样既可以对比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不同现象,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硝酸的强氧化性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浓、稀硝酸和铜的反应也是重要的演示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过程是: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伸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铜和稀硝酸反应,由于试管内存在空气,只能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观察不到无色气体。另外,浓硝酸和铜的反应观察到现象后,反应不能及时停止,只能等到硝酸或者铜片反应完,以免造成对药品的浪费;浓硝酸和铜的反应过快,产生的NO2可能外逸污染空气。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学化学课程中,铜与浓、稀硝酸的化学反应是探究硝酸化学性质的重要实验。铜是一种红褐色的金属,广泛用于管道和电线,铜与浓硝酸发生氧化反应后将生成Cu2+,同时将生成二氧化氮,这是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棕色气体。此外,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神奇的现象和变化吸引着每一个人,也激发了大家对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探讨。一、实验仪器准备及步骤实验所用仪器设备包括:2 L带软木塞的锥形烧瓶、20 g铜材料(如铜屑、铜线、粗铜丝和铜条)、150 mL  相似文献   

6.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是探究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重要实验。现行苏教版教材化学1(必修)在第100页中有该探究实验的介绍,教材装置如图1所示。教材实验的目的是证明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及NO2气体溶于水生成无色NO气体;再加水稀释剩余的浓硝酸使之成为稀硝酸,则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NO气体。结合教学实际,已有诸多学生对该实验方案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7.
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是中学阶段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因此有必要对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实验进行综合设计,以解决该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的不足,分析了两实验的异同点,介绍了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一体化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及实验优点。  相似文献   

9.
硝酸的主要特性是具有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单质反应.常见的金属单质有钠、镁、铝、锌、铁、铜等,其中铜跟硝酸反应最具代表性,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硝酸跟变价金属铜反应情况,因此新、旧教材中都编有浓、稀硝酸跟铜反应的演示实验.硝酸跟铜反应的现象与硝酸的浓度有关,浓度不同,其反应速率、产生有毒气体的种类和颜色以及反应后所得溶液的颜色等均不相同.如何将硝酸跟铜反应的实验现象都能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能引起学生深刻地思考和自觉地探究实验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因果关系,对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下面介绍一种从教学的角度,科学地设计出浓、稀硝酸跟铜反应比较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10.
针对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演示实验存在现象不够明显、装置过于复杂等不足,从药品和仪器的选择两方面进行探索,设计了一套可用于铜与浓、稀硝酸连续反应的演示装置,并介绍了实验的步骤和现象。该演示装置具有构思巧妙、简约明了、安全环保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一、关注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有谁见过铜与浓硝酸在室温下难以发生反应的现象吗?估计见过此现象的教师不多.笔者在冬天做此实验时见到过此现象.笔者初见铜与浓硝酸在室温下难以发生反应的现象时,感到非常意外,以为是浓硝酸有问题,就连续用两瓶未启封的浓硝酸重做此实验,连续两次的实验结果均是铜与新启封的浓硝酸在室温下难以发生反应.于是对此异常现象进行了专门研究,发现铜与浓硝酸在室温下难以发生反应的原因是当时的室温太低(低于9℃),并通过研究提出了低温时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中学化学常用的演示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存在无法控制反应速率、药品用量较大、容易倒吸、难以观察到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等弊端。基于实现绿色化与渗透环境教育的探索,笔者在对高中化学必修1的教师演示实验和鲁教版教材研究的基础上,对此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二化学课本第一章第三节"硝酸"中有一验证硝酸的氧化性的实验:铜与硝酸的反应. 实验操作: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活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通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反应片刻后将加稀硝酸的试管上的活塞取下,使空气进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铜分别与浓、稀硝酸反应,是体现硝酸强氧化性的2个重要演示实验。其中,在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中如何呈现产生的气体是无色NO而非红棕色气体NO2是实验的关键。同时,实验过程中的污染物吸收与处理也是考虑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在教学中至关重要,但现行高二化学教材(人教版)存在诸多不足,能否将两个实验整合到一个实验装置中完成且能弥补教材中实验的不足?我们进行了如下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一、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实验。按教材上在两支放有铜片的试管中 ,分别加入少量浓、稀硝酸后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 ,由于前者反应剧烈 ,有大量的红棕色有毒气体NO2 产生 ,污染了环境 ,影响师生身体健康 ;后者由于反应中所用稀硝酸的浓度比较小 ,反应较缓慢 ,难于使学生观察到铜片表面的气泡 ,以及反应中产生的无色气体NO。总之该试管实验 ,由于反应容器太小 ,要让全班学生观察到实验中溶液颜色的变化、铜片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产生气体的颜色等现象 ,是十分困难的 ,而实验…  相似文献   

17.
铜分别与浓、稀硝酸反应,是体现硝酸强氧化性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教材对这一实验的叙述在实践中都存在以下问题:①按教材所述,不论怎么样操作,该实验都有二氧化氮气体逸出。污染教学环境,损害师生健康;②实验过程中,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  相似文献   

18.
硝酸的强氧化性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浓、稀硝酸和铜的反应也是重要的演示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过程是: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或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伸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铜和稀硝酸反应,由于试管内  相似文献   

19.
浓、稀硝酸跟铜反应比较实验新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硝酸的主要特性是具有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单质反应。常见的金属单质有钠、镁、铝、锌、铁、铜等,其中铜跟硝酸反应最具代表性,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硝酸跟变价金属铜反应情况,因此新、旧教材中都编有浓、稀硝酸跟铜反应的演示实验。硝酸跟铜反应的现象与硝酸的浓度有关,浓度不同,其反应速率、产生有毒气体的种类和颜色以及反应后所得溶液的颜色等均不相同。如何将硝酸跟铜反应的实验现象都能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能引起学生深刻地思考和自觉地探究实验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因果关系,对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将起…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分析初中教材曾经介绍过硝酸具有酸的通性。本节(人教版)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一此性质。教材从硝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引入,介绍硝酸的两种特性——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硝酸的氧化性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教材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