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伟  汪琴 《出版参考》2006,(3):18-20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华夷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人自视为文明礼仪,"四夷"为野蛮落后.相应地,中国、华夏、中华、诸夏含义等同,代表最先进文明礼仪;用夏变夷,夷夏之防;华夏人统治"四夷";"中国"之外都是"四夷";华尊夷卑等观念,都构成了华夷观念的内涵,是为华夷之辨.在清代,满洲人面临着无处不在的华夷之辨,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对华夷观也有着自身的认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初入官场的曾国藩恪守"夷夏大防"的思想,对"夷务""嗤之以鼻".60年代他积极主张"师夷长技",率先筹建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业,积极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同时在"借师助剿"、"阿思本舰队"、开矿等问题的处理上,表现了一定的爱国热院.然而1870年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妥协退让,被舆论斥为"卖国贼"、"汉奸".何以一个人的思想前后会如此不一致,如此矛盾呢?  相似文献   

4.
流散海外的小臣艅犀尊、小子卣和小子□簋同属殷末青铜器,其铭文提及"来征夷方"、"望夷方■"与"伐夷方■"等内容,通过铭末记年及关键人物"夷方■",又能和上海博物馆藏甲骨系联。本文透过三器铭文和卜辞中所见殷末征夷方内容,钩沉帝辛十五祀征夷方过程、路线及参与人员等史实。得知此次战役时间由帝辛十四年十月延续至十五年四月,历时约九个月。作战过程为兵分二路,首先由小子■先至堇地,观察监视夷方的动静,商王根据回报在地做出了戔夷方的决定,并随后率领臣属与多侯展开征伐行动。另一方面■在上■命令小子□征伐夷方,与王师会合。由征伐途经地点来看,商王国军队和夷方伯可能交战于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山东西南之间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正>魏源(1794—1857),字墨深,湖南邵阳人,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启蒙思想家,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行实践者之一。年仅25岁便高中进士的魏源学识渊博、思想高远,他以"经世致用"为初衷,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清末洋务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作为"睁眼看世  相似文献   

6.
刘晨 《云南档案》2013,(5):34-36
<正>李文学,又名正学,彝族,云南赵州(今弥渡县)人,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出身雇农,十一二岁时因欠庄主租谷,被迫卖身,"为潘(云溪)家奴,几二十年矣,恨庄主如刺骨,尝切齿言曰:‘我必杀尽庄主,雪我夷家之耻’"。(夏正寅《哀牢夷雄列传》)文学生活的云南哀牢山区,是彝族(当时一般称为"夷人"或"夷民")、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  相似文献   

7.
"调夷之仇国以攻夷"是《海国图志》"悉夷情"的结果,体现了高度的智慧,可是历史没有给其提供展示的舞台。无论"调夷之仇国"还是"师夷之长技"都是《海国图志》为中国御侮图强提出的"制夷"之策,都是探求民族复兴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8.
一、文化的历史性 沈阳古代文化的历史性是它城市演变和发展的结果.沈阳是一座古老的城市,通过对新乐遗址古迹的挖掘,现以证明早在7200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生活.夏商时期,这里的居民被称之为"夷人",据《后汉书·东夷传·序》记载:"夷有九种,世服王化,随宾于王门,献其乐舞"[1]沈阳属于夷人的一种,隶属于当时的营州.春秋时,燕将在这里屯兵戍边,名为"斥堠".西汉设置郡县,沈阳为候城.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历史,到了辽代这里建有沈州土城,统领乐郊、灵源两县.从此开始了沈阳古代建城的历史.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改沈州为沈阳路.因辽建土城毁于兵火,又重建土城,并将治所设在沈阳古城内.  相似文献   

9.
<正>从1840年后至1949年之前,是中国体育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西方体育作为"西方文明"的物化载体,其传入中国的时间就是这个时期。它是随着西方的洋枪洋炮和西方的传教活动一起撞开中国国门的,各国列强的武力入侵和文化入侵是西方近代体育活动传入中国的外因,而中国人为了发奋图强、寻求改良之路而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一系列的改良新政,是西方近代  相似文献   

10.
"左宗棠始终以抵制外国军事、经济侵略,发展民族经济"富国强兵"为出发点,坚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指导思想,倡导西学,充分展示了其爱国动机和民族立场。  相似文献   

11.
郑宇 《兰台世界》2016,(8):141-142
在众多少数民族图像中,云南的"滇夷图"独具一格、自成体例,与贵州的"苗蛮图"齐名并行,被誉为"云南各民族的古代生活实录"。本文介绍了"滇夷图"的由来、保存现状,并详细分析了它所具有的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豫东鹿台岗到鲁北苏埠屯等商遗存特征和年代看,它们分别具备中商文化至商后期文化的特征。大辛庄商文化的第二类遗存,是原战败夷人及其后裔在商人统治下,受商文化影响乃至同化的产物,不宜再纳入岳石文化序列并参与分期。尹家城等商遗址中不含类岳石文化因素,系商人新建的移民点;大辛庄一类大型居址则是统治和集中管理战败夷人的重镇(城邑);鲁北的晚商小聚落夷商文化并存,大型墓葬却遵商礼,同时用夷人器物,说明商王采取了笼络利用或分封夷人旧贵、"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巩固新占领土。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破除"夷夏之防"和传统技艺观."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传统技艺观则把懦学视为"本",把艺事看作"末",并且鄙视技艺,指为"奇技淫巧",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两道严重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4.
《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旧有的史地观念,树立了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相似文献   

15.
“体操”考     
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晚清"洋务派"的积极倡导之下,西方体操活动也算做"夷长技"之一种而被引入到中国。随着《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体操"在中国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正>我的父亲潘启生1914年出身于一个船工家庭,是江南造船厂电焊工。他青年时期的梦想就是要亲手造出中国自己的军舰。从此,他与江南造船厂结下不解之缘。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晚清国门,中国被迫面向世界。在曾国藩、李鸿章等近代有识之士"治国之道在乎自强"倡导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1865年6月3日在上海创立。目标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相似文献   

17.
1848年魏源访问澳门,写作了《澳门花园听夷女弹洋琴歌》.《澳门花园听夷女弹洋琴歌》是近代描写澳门的诗歌名作,也是一份描写西洋音乐(包括西洋乐器和乐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8.
中美留学交流活动兴起于1908年的美国政府庚子退款,通过长期发展,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达到了顶峰。20世纪20年代开始,大批留美学生回国,为民国时期的科学研究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中美留学交流活动的兴起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后洋务运动的兴起,大批怀抱着救国宏志的爱国青年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期待"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美留学交流活动由此逐渐发展起来。1872年  相似文献   

19.
作者讲述了古代中国天下观的文化来源;通过"王在世界之中"到"西方传教士入华"的历史演进,描绘中国与世界的主动与被动的接触,分析封建王朝在历史关口"关门大吉"式的应对,和后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体用"攻略;展现了由于对自身的错误认识和对世界的错误判断,中国被一步步拖入挨打、割地、赔款的可悲境地。  相似文献   

20.
张克威 《兰台世界》2013,(Z2):138-139
<正>康有为是晚清著名的维新派思想家、政治家。他第一个将宪政思想与变法实践相结合,从而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百日维新,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弄潮儿。那么康有为宪政思想的渊源何在?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给予分析阐述。一、康有为宪政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源鸦片战争后,西方异质文化开始传入中国,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足、封闭的体系。一些思想敏锐的士大夫,很快认识到西方异质文化的优越性,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