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的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为此,高中课程中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程”,高中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就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中,笔者将谈谈自己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及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倡导学生“要学会自学”,他指出:“任何一个人如果养成自修的习惯,都是终身受用不尽的。”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长期的重要目标。那么,什么是数学自学能力呢?数学自学能力是在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与技能的前提下,通过自学数学教材等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获取数学知识、技能的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数学课本或有关的参考书、资料。深入理解和领会其精神实质,解答相应的练习或问题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笔者在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3.
1背景介绍 解读大纲,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学“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要“设立‘数学探索’‘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也许我们通过传授和操练能够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但是看看大纲便知这样做差之太远.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课堂这一教学的主阵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构建能力.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数学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与练习。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但是受学生年龄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还不近人意,“满堂灌”逐步被“满堂问”替代,有的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师生交流;有的课堂虽然热闹非凡,却缺乏思维的深度参与。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不仅是课改关注的热点,也是每一位教师在实际丁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相似文献   

5.
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调控.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是近年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课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则把“反思”这一教学理念提高到了应有的高度,强调反思“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教材的呈现应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  相似文献   

6.
何谓尊重教材?笔者认为有三点:一是尊重教材体系和结构,如苏科版教材,将“因式分解”作为“乘法公式”的后继内容,在每册编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大多数的章节均设计了“数学活动”;二是尊重教材主要特点,如苏科版教材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  相似文献   

7.
数学活动课——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的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验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中即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新教材改革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姚利娟 《考试周刊》2011,(63):75-76
现行的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材中设置的做一做、练一练、议一议、试一试、数学实验室、课题学习等栏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丰富有趣的实际生活情境人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猜测、推理、反思,从而获取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尤其是其中的数学实验室和课题学习栏目,更是强调了学生动手实践、体验探索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新课程教师读本》则把“反思”这一教学理念提高到了应有的高度:“人们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的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教材的呈现应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启发引导,自主探索规律“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理解,这样获得的知识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学习过程和数学思维密切相关,不是让学生仔细地吸收教材或接受教师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通过观察、实验、模仿等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做类比、分析、归纳,逐步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如一年级学生学习“8加几”前,一位教师出示一道“9 3”的复习题,让学生说说怎么想, 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凑十法”。接着出示新授课“8 4”,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怎样计算呢?你能自己做一做吗?教师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1.
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新课程教师读本》则把“反思”这一教学理念提高到了应有的高度:“人们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的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教材的呈现应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初中数学教材在各章节开设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读一读”等丰富多彩的栏目,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学生可通过这些栏目,锻炼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很喜欢这些栏目。课堂上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可以看出,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无疑是我国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试图凸显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操作、探究等认识活动,促成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在新课标理念下.数学学习只有引导学生开展“做”、“议”、“探”,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才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认识体验.  相似文献   

15.
1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李红 《山东教育》2006,(4):41-41
已故世界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生前曾要求南开大学数学所的每位老师家里都要挂一块黑板,以便于记录即时的想法。在他为自己设计的墓地上,要求一定要有一棵树,并在树上挂一块小黑板。由此得到启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问题本”,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所思、所疑、所获等及时记录下来,再继续思考、探索、交流,定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数学知识,总结学习方法,提高数学素养及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17.
陶收文 《教学随笔》2007,(12):22-22
初中数学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力求有效地实现《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与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要想将这些目标能够尽量实现,我认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放飞学生。下面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中第五节中位线第二节内容为例,谈谈我是如何把握教材,放飞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一、设计思路 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152页至155页内容。教材以两个具体的几何议题(“倍增”和“减半”图形存在性问题),创设了问题情境。其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体验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教材中的两个议题都是按照“问题-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证明与拓广”的方式展开。通过“做-做”、“想-想”、“议-议”,让学生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形数结合的思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数学化”过程和数学学科的严谨性教材通过学生“议-议”、“读-读”,引出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仅对二元方程组的“消元法”作了直观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转化)”、“形数结合”、“方程(组)”等数学思想方法,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孙年爱 《考试周刊》2009,(27):73-74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同时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在各章开头的两页中,除了图片和“导语”外,还设计了一些活动或简单问题,我们称之为“章头活动”.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做”(操作、实验等)去尝试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以此导人全章内容的学习,但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