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俊芝 《新闻世界》2011,(4):204-205
藏品是博物馆存在的物质基础,博物馆藏品的数量、质量及其研究利用程度,是衡量一所博物馆发展规模、科学价值、总体水平及社会意义的重要标志。一所博物馆,不但在它建立的时候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藏品,而且在它成立以后,也需要不断地补充和丰富藏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开始时,1905年中国引进西方博物馆化,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中国又从西方引进生态博物馆思想,1995年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博物馆是一种进步的化形态,它总是为社会的进步所需要。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征集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征集是博物馆获得藏品的手段和途径。一所博物馆 ,不但在它建立的时候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藏品 ,而且在它成立以后 ,也需要不断地补充和丰富藏品。藏品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 ,是博物馆开展一切业务工作的基础 ,也是博物馆存在与发展的命脉。离开了藏品 ,博物馆就将不复存在。不仅如此 ,博物馆藏品的数量、质量及其研究利用程度 ,还是衡量一所博物馆发展规模、科学价值、总体水平及社会意义的主要标志。长期以来 ,由于历史及各方面的原因 ,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相应的加强 ,征集工作大多处于“守株待兔”的状态 ,社会征…  相似文献   

4.
作为博物馆藏品的类型之一,民族志藏品自十五六世纪以来,经历了从"珍宝"(curio)到"标本"(specimen)到"艺术"(art)的不断发展与修正。民族志藏品架起的桥梁不仅实现了藏品与观众在博物馆空间内的沟通,而且还实现了非西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沟通,以及西方社会内部不同历史时期的认识论和知识体系的沟通。本文围绕这个主题,将民族志藏品置于整体的历史、社会与知识脉络中,探讨在社会发展和知识体系更迭的双重影响下,民族志藏品内涵与认识论逻辑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是进行文化展示、教化、交流、沟通的空间。"博物馆"的概念和博物馆的实体在中国出现,始自近代以来中西交通之经历。明末清初以降,西方传教士与外交通商人士在其中多有作为,而博物馆的实体源自清末"百鸟堂"。虽然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谭微道神父几次深入中国内地,考察探访,发现新物种近百种,在国际生物界影响极大,但他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百鸟堂"却为学界所遗忘。本文通过对谭微道建立的自然博物馆"百鸟堂"历史的梳理,从北京天主教北堂迁建这一历史事件的视角,审视博物馆这一新鲜事物在当时中国社会中的文化角色与发展趋势。博物馆对国人教育、启迪心智、开拓视野的功能,随着中西交通的逐步开展和国人对博物馆理解的逐渐深入而不断拓展,博物馆终成社会发展之精神一助,并为一时所倡导。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是进行文化展示、教化、交流、沟通的空间。"博物馆"的概念和博物馆的实体在中国出现,始自近代以来中西交通之经历。明末清初以降,西方传教士与外交通商人士在其中多有作为,而博物馆的实体源自清末"百鸟堂"。虽然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谭微道神父几次深入中国内地,考察探访,发现新物种近百种,在国际生物界影响极大,但他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百鸟堂"却为学界所遗忘。本文通过对谭微道建立的自然博物馆"百鸟堂"历史的梳理,从北京天主教北堂迁建这一历史事件的视角,审视博物馆这一新鲜事物在当时中国社会中的文化角色与发展趋势。博物馆对国人教育、启迪心智、开拓视野的功能,随着中西交通的逐步开展和国人对博物馆理解的逐渐深入而不断拓展,博物馆终成社会发展之精神一助,并为一时所倡导。  相似文献   

7.
旧中国博物馆历史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一定的具体的历史过程而存在的.没有无历史的事物.博物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现象,同样有它的历史,有它的蕴育、萌芽、成长和繁荣的过程.历史是一条永不枯竭的长河.现实和历史无法截然分开.古是今之上游,今是古之延续.认识现在必须了解过去.我们要把握今天的博物馆事业,要推动博物馆发展,要  相似文献   

8.
正引言二十世纪是西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众多博物馆学理念与思想迸发的时代。1971年,法国博物馆学家雨果·德·瓦兰(Hugues De Varine)率先提出了"生态博物馆"这一名词。时至今日,生态博物馆概念的提出已经历了近五十年,并在英国、瑞典、加拿大和中国等地生根发展。作为新博物馆运动的产物,生态博物馆不仅是一种博物馆新形式,更是不同于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办得如何,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地方的博物馆如何,则往往体现这个地区的文明水平。因此,博物馆作为文化资源管理这个大范畴中的一部分能否立足于社会,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这不仅取决于它能否充分向世人宣传和展出它的收藏品,还取决于它能否研究、保护和管理好这些收藏品。保护和管理文物收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藏品档案在博物馆藏品保管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的藏品档案在博物馆自身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无形文化遗产与贵州生态博物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贵州生态博物馆群所在社区的化特性,认为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能过与默默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的演变发展,是典型的无形化遗产。贵州生态博物馆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无形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贵州生态博物馆也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无形化遗产对于它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才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国际博物馆界早已经将"博物馆与文化景观""博物馆与自然遗产""博物馆与旅游"等命题提出来思考和探究。2018年,我国行政机构调整使得文化与旅游合并为一个部门,"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在文化旅游界的关键词。如何保护和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遗产一直是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命题,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中枢"更要积极发挥其当下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我国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从意识、理论、实践中去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国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物建筑类博物馆是指依托文物建筑建设的博物馆。它是中国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类别。文物建筑再利用为博物馆,不仅仅是建筑本体的功能转换,也体现了文化空间价值观意义上的微观重构。文物建筑类博物馆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至今依然存在发展模式化、博物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需要从建筑自身的地标化、景观化特色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共空间,成为社会公共文化的孵化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信用"已逐步认识,涉及社会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它频繁出现程度和迫切要求信用的呼声随处可见、随时可听,各行各业都在积极的推动"信用、诚信"等等活动.所谓信用,也就是承诺一方履行和实现自身承诺的行为.那么,档案管理与诚信,又到底有多大的关联呢?它需要"诚信"吗?  相似文献   

14.
从其出现之日起,生态博物馆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解释的现象和聚讼的焦点.尽管迄今为止世界各地的生态博物馆有300余所,中国仅区区几所,但它们对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发展的影响却是深刻的.多年来,学者们对生态博物馆的性质、信念、价值观、目的、特点、工作方法、组织建置和管理体制等课题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和讨论.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或许是为了突出生态博物馆的特点,在生态博物馆发展初期,学者在阐述生态博物馆的特点时,常常采取对比和分离的做法,将其与"传统博物馆"进行比较,视其为传统博物馆的对立;更有学者认为生态博物馆是叛逆者、造反者.这种做法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即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的"另类",是"试验田",是特定社会条件下出现的"怪胎".还有一些人甚至等着看生态博物馆的笑话,预言了生态博物馆的消亡.在一般博物馆学中,也只在博物馆发展史中捎上一笔,将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因个别人的冲动而出现的"实验".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期中国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引起越来越多关注。在每天数以万计的参观者之中,在看似平常的参观行为背后,是否可以通过持续而有效的影响,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服务于社会最广泛群体的终身教育之场所?对于这个问题,国外诸多博物馆已践行了切实有效的策略,在中国的博物馆,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语境的差异使我们无法模仿西方经验,而应致力与探索本土化的博物馆教育理念。本文以终身教育之功效和社会发展对终身教育之诉求为起点,在现代社会学场域理论的视角下,将博物馆机构作为具有普遍性与公平性的教育场所,分析博物馆机构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相互影响,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与社会发展现状相契合的博物馆学习功效、目标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参与。为了限定研究对象,本研究关注的博物馆机构特指历史类博物馆,不包括科学馆、美术馆等其它类型之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考古博物馆是以考古学的学科知识作为展览生命线,以场景再现和知识链接作为典型展览方式的一种博物馆,它的属性不同于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博物馆分类中的任何一种,而属于学科博物馆。这种博物馆在中国虽然已有部分,但偏重于以学科研究对象为展品、以年代顺序的思路进行展示。其实每一个学科都需要自己的博物馆,因此学科博物馆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2017年9月在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古城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最佳遗产利用大会(TBH),介绍了全球博物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利用方面的经验和最佳实例,其中体现出了深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可以作用一种方法和价值观,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以及包括常州博物馆在内的中国博物馆的一些实例,并探讨以人为本理念在后博物馆时代中的作用和价值。博物馆应当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要尊重观众、理解观众、关心观众,不断满足观众的全面需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语境中,清晰的定义与稳定的身份认同对博物馆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反思国际博物馆协会定义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中国博物馆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从博物馆发展的内部规律以及博物馆与社会关系的外向视角,探讨在以智识生活为重要面向的现代社会中,博物馆在对遗产收藏与保存、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如何进行"知识生产"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索构建社会公众参与的公共知识生产机制与生态。博物馆作为一个"知识生产体","物质性"与"公共性"是它的核心属性。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博物馆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在二十世纪 ,博物馆的发展变化是空前的。就全世界而言 ,博物馆领域经历三次影响巨大的革命 ,使博物馆作为一门专业完成了从无到有 ,从粗糙笼统到精细专门的历史进程。就中国而言 ,博物馆事业走过了它初创期、初步发展期和大发展期 ,期间虽历经磨难 ,但显出了它的顽强的生命力。诚然 ,东西方巨大的政治、文化和哲学上的差异 ,使博物馆遵循着不同的理念 ,进行着不同的实践 ,但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博物馆的共性还是普遍存在的。同其他事物一样 ,博物馆的工作、思想、理论、方法、体制和组织等 ,所有属于博物馆现象 ,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纵观博物馆历史演化进程,博物馆为广大社会公众服务的教育职能是近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派生于收藏与研究两项基本职能,如今已发展成为博物馆的主要社会功能.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正面临深刻的变化,它促使现代教育向新的方向发展,世界博物馆事业亦将有大的改观,博物馆教育功能呈现出加强的趋向.我国博物馆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