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的使命:科技、人文、伦理的整合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世纪变换、社会转型、以信息科学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担负关重大的历史使命。高等学校应该为知识创新的“制高点”、科技成果的“集散地”、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社会对高层次人才要求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我们的时代越来越需要集人素养、科技素养互伦理素养于一体的优化人才,大学只有不断进取,实现自身的创新,才有可能承担起历史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创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依靠人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如何把时代新人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文章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从健全创新体制、培育创新文化、坚定创新信念三个维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客观条件,助力时代新人创新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提高人才创新素养能力,是培养德才兼备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素养逐渐成为新型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创新素养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核心素养,理应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新型职业农民创新素养包括创新品格、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实践。其中,创新品格是新型职业农民创新素养的内在源泉,创新思维是新型职业农民创新素养的内在基础,创新知识是新型职业农民创新素养的关键前提,创新实践是新型职业农民创新素养的综合表达。为更好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素养,应更新创新观念,奠定创新“底色”;丰富培育内容,强壮创新“筋骨”;拓展培育方式,锻造创新“实力”。  相似文献   

4.
潘志强 《上海教育》2023,(Z2):28-29
<正>随着国家对创新的要求逐渐提升,创新素养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学校所重视。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素养具有特殊意义。如何在这一重要阶段赋予青年学子们更多创新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素养+”能力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者”,是摆在广大中小学教育人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5.
交叉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新领域,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新动能。交叉学科建设要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的核心价值,要把握交叉学科建设的时代定位,形成创新知识生产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领域、新动能、新格局。交叉学科建设要构建“问题导向”的新型学科组织,建设“互补融合”的复式学科团队,形成“开放共享”的学科建设文化,创新“服务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林春辉 《上海教育》2023,(Z2):24-25
<正>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时期,应以有效课程驱动学生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养成创新思维,培育创新能力。在“双新”推进过程中,上海市奉贤中学注重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坚持课题研究导向、学生发展需要、学科素养拓展和创新实践培育原则,依托学校“科创苑”“文创苑”和“艺术苑”(以下简称“三苑”),将创新素养植入课程,开发满足学生志趣潜能发展需要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的创新素养系列课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实验教学特别是高层次实验项目的开发成为制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难题。结合该专业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背景,济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性改革,注重高层次、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发,构建“课内实验+实习实践+专业赛事”三位一体实验项目体系,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浅论新时期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形势不断发展变化,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为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当前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设学科特区、加大引智力度、培育创新团队等四个方面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创新人才培养在工程教育中的探索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概念的不断明确,使创新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高等教育应当首先明确自身被时代所赋予的使命,结合自身特点实施创新教育.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时代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不仅包含认知、收集和获取数字信息的能力,而且包括数据分析、交流、沟通和评价的能力,在解决数字问题中保障数字安全的能力。高校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和变化,以数字变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面临“数字信息茧房”“数字意识形态风险”和“数字鸿沟”的现实挑战。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有赖于贯彻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数字技术与数字素养融合发展;优化数字资源配置,推进数字信息与数字素养协同发展;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推进数字治理与数字素养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