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她,牵挂着农民。 “专家热线”、“市场热线”、“致富能人热线”,给农民朋友架起发家致富的桥梁;“法律热线”、“健康热线”、“气象资讯”,关注农民疾苦,情系百姓冷暖。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宣传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上头”多,“下头”少:在地方党报的宣传工作中,存在报道地方党委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多,各种会议、文件精神和有关部门落实“三农”工作的各项措施的报道多,而反映农业、农民、农村关心的问题和呼声的报道少,城市读者看不到“三农”问题的真实情况,农民读者又感到地方党报“三农”问题的宣传离自己远。要让“三农”问题贴近农民,编辑记者必须有“农民思维”。也就是站在农民的角度,用农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央连续第四年制定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件”,今年的一号件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农村大众报根据自身情况,要求编辑记认真学习这个件,并把它确立为今年新闻宣传的指导方针。同时,结合全国“两会”,发挥自身优势,立足自身特点,谋划新闻稿件,做足“农”字章,关注民情民生。“两会”期间,除编发了四十余篇新华社稿件,还组织记采写了五组反映农村、农民、农业现状的系列新闻报道,目的就是延伸“两会”热点,“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做出农民报自己的特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地方党报重视、关注“三农”报道责无旁贷。那么,怎样搞好“三农”报道,使之更好服务于农村工作呢?笔者认为,“三农”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农民提供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总结农民致富的典型,反映农民的忧虑、困惑,才能深受农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我从事新闻工作已10多年,主要采写“三农”方面的稿件,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数百篇作品。其中,《农民的愿望》是我的“得意之作”,令人难以忘怀。(一)《农民的愿望》发表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1989年第6期。在这期杂志的《卷首语》中,肯定了《农民的愿望》一文“内容翔实,语言生动,反映了当前农民的心声和要求。”接着引用了我原稿中的一段话:“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生产、农民的利益、农民的情绪,都是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的。常言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保护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是关系到农业这个基…  相似文献   

6.
应保护和加强农民的名牌意识黑龙江日报1月18日和22日,以《“一条鱼”钓来五百万》《“一条鱼”兴了一个村》为题,连续刊登“得莫利现象”的报道,促进农民尽快树立起名牌产品意识,提高全社会保护农民利益的自觉性。报道中说,“得莫利”是黑龙江方正县一个贫穷小...  相似文献   

7.
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历来是党报宣传的重点,作为地市级党报就要在“三贴近”中深化“三农”报道。近年来,地处甘肃庆阳老区的《陇东报》在新闻宣传上以“三贴近”为着力点,全力深化“三农”报道,以新的办报理念、新的新闻视角、新的报道方式改进“三农”报道,摆脱了以往在“三农”报道中就农业报道农业、就农村报道农村、就农民报道农民的报道面狭窄、  相似文献   

8.
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档案服务“三农”就应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突出问题做好服务。由于历史、现实等多种原因,各基层档案室保存的档案与农民增收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民急需的档案档案室没有,档案室有的档案农民又不需要。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目的是增进农民的福祉,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而不能搞成“形象工程”或“伤民工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荣桂琴 《兰台世界》2002,(11):21-21
法库县登仕堡镇信用社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们紧密结合信用社业务工作实际,以“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需、利农民所便”的敬业精神,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建立信用档案、简化信贷手续、方便农民贷款”的小额信用贷款便民服务措施。建立了“一书”(农户小额贷款借款申请书);“两簿”(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评信会议记录簿、村农户小额贷款评信会议记录簿);“一卡”(农户经济档案登记卡);“一牌”(信用牌);“一证”(农户贷款证);  相似文献   

11.
蔡效东 《视听界》2005,(4):i016-i016
2004年以来,姜堰电视台围绕中央“一号件”中“农民增收”这个话题,在新闻和专题栏目中开办了《农民增收:路在何方》、《乡村聚焦》等固定专栏,好评如潮,取得了少有的“领导满意、群众满意”的双重效果。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做“三农”报道,为农民增收助一臂之力,我们该做、能做的事,其实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一位我曾经多次报道过的、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民企业家,拿着一份几个月前的某大报,对我诉苦道:“这报上的假数字可把我害苦了!”不消说,这篇报道就是我写的,可“假数字”却是好心的大报编辑给“编”出来的。面对因编辑删改失误而出现的“假数字”,我亦哭笑不得。 去年12月 29日,我市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武,召集“异蛇村”的38户农民,第三次合计他们的“十五计划”。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新闻,我当即在现场写下一篇970字的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叶发生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曾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影响极为深远。有关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是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也仍存在着不少分歧。如关于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就有“封建政权”、“农民政权”“封建的农民政权”以及革命性与封建性并存的“两重性政权”等诸种说法。有的认为“农民政权”说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不相符的。有的则依据列宁关于历史上曾出现过短暂的“劳动者政权”的论断,认定太平天国政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可农民素质低下,近年来收入增长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我省围绕“三农”问题,先后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在这良好的氛围下,我们图书馆也要融入其中,担负起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文化水平的重任,满足农村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5.
把根留住     
在中国,没有人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从“均田免粮”,到“打土豪,分田地”,再到“联产承包责任制”,无一不是围绕土地来做文章,把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从而达到或夺取政权或执政兴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热与冷的表现 1.宣传主体方面 报道“三农”问题,农民理应是被表现的主体,因为农民是主角。但在现实的“三农”问题报道中,农民的这种主体地位被冷漠淡化了。以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为主角的报道占据了“三农”报道的大部分,领导新闻和二手资料偏多,谈的大多是工作成绩,而反映当前农村突出问题和农民兄弟苦乐愁喜的那些活生生的东西,却没有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戴畅 《记者摇篮》2004,(8):47-47
当前,“三农”问题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实现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面对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新闻报道应该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新闻宣传的重点转向如何引导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做好相应的宣传报道。那么,怎样报道农村和农民增收的典型?报道哪些方面?如何才能收到令  相似文献   

18.
记者在河北一些农村采访时发现,旧社会曾风行一时的“巫婆”“仙姑”正在沉渣泛起,他们钻农村医疗条件差而农民没钱进大医院的空子,打起“救死扶伤”的幌子,不少农民沉迷其中,有病不进医院进佛堂,“大仙”们借机敛财,危害严重。一村一“小仙”,五村一“大仙”在河北安新、徐水、容城等县采访时,听当地许多农民说,已经消失多年的“巫婆”“仙姑”等如今又活跃起来,而且队伍不断壮大,几乎是一村一“小仙”,五村一“大仙”。安新县大张庄村一位姓孙的大娘说,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家家办佛堂烧香、“修好”,而能给人看病的也就…  相似文献   

19.
观其 《青年记者》2006,(21):72-72
秋忙完了,农民兄弟又收获了一季粮食。 还有一个收获,农民兄弟不知道:在第七个记节前夕,《青年记》做了一个“全国新闻从业状况调查”,其中一调查项是:“您认为以下职业(包括教师、医生、记、政府官员、科研人员、警察、商人、工人、农民等共9项)哪类最值得信任和尊重”。综合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结果,来自全国的600余位编辑记,选择最多的是“农民”(顺便说一句,接受调查的记们是认真的,没有“恶搞”)。  相似文献   

20.
肖渊 《声屏世界》2004,(1):54-54
“三农”问题是2002年全国“两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代表们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更是全国农民天天都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农业电视节目就应当多为农民提供致富增收的好政策和好项目信息。要考虑到农民的迫切需要,真正为农民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牵线搭桥,寻找专家,解决疑难?比如退耕还林是一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