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堂语文课,一般要有“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拓展延伸(或比较鉴赏)”三大步骤。整体感知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概貌,构建起全文的语义图像,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微观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对课文的学习效果。但是在通常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不够重视,常常是一开头就从课文第一自然段入手,一下子沉入对字、词、句的分析之中。由于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整体综合印象的把握,其思维通道没能接通,所以对老师的讲解茫然不知所措,头脑中所留下的印象支离破碎,知识…  相似文献   

2.
毛卫辉 《考试周刊》2013,(23):36-37
<正>一、什么是"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二、整体感知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义务课标还应考虑汉语言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头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然而,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零零碎碎  相似文献   

4.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  相似文献   

5.
整体感知,是初读课文阶段的举足轻重的一大教学任务,一般应主要关注如下几个层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课文的脉络结构;形成对课文的初步感受。有效的整体感知,是学生初次与文本进行对话之后,在文本内容、文本情感、文本形式等方面获得的初步的、整体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学生继续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基点,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初读、钻研文本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一篇课文的教学,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这三个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一些老师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其他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  相似文献   

7.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就是要使学生学会从整体感知入手去钻研课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课文的整体感知呢? 一、优化开讲艺术 开讲,起着对整堂课的定向和统领的作用。语文课的开讲,让学生迅速了解这篇课文讲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  相似文献   

9.
<正>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品读体会和诵读表达四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品读体会和诵读表达这三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师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品读体会和诵  相似文献   

10.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  相似文献   

11.
吕虹 《辽宁教育》2010,(3):34-35
传统语文教学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即不离开“篇”的整体意思和主旨来分析课文,要始终把“篇”作为感知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杜绝繁琐分析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点深刻地阐明了阅读课文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那么,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带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呢?我认为,要以“读”为手段,找准文本的特点,带课题疑惑感知、看课文插图感知、循文章主角感知、抓文本主旨感知。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教学中 ,注意对学生进行整体感知的训练 ,以提高其阅读能力十分重要。那么 ,如何对学生进行整体感知的训练呢 ?我在长期教学中一直遵循“整体感受———局部切入———总结归纳”的训练思路 ,效果不错。以下就以《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为例 ,浅谈一孔之见 ,向同行请教。一、整体感受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类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的整体性 ,而整体性也是我们直觉思维最显著的特征 ,直觉思维从认识过程一开始就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课文是融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多方面教育效益的综合体 ,是作者人生观、审美观的外…  相似文献   

13.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  相似文献   

14.
《月亮姐姐的新伙伴》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科学小故事。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直观、生动的感知材料这一特点,运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解决了教学的多重困难。一、激发兴趣,整体感知运用CAI课件来进行教学,可以再现课文所反映的场景和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获得生动、真实、亲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月亮姐姐的新伙伴》一课,月亮、人造卫星、地球等是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枝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领悟情境,反而…  相似文献   

15.
<正>按照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对文本的处理方面,大多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即由整体把握、问题探究、练习说明三个层次构成,由此在教学中也形成了以下教学模式:整体感知文本,然后问题探究,再然后进行语言揣摩,最后进入课堂练习环节,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却进行得十分艰难,使得语文阅读教学充满了困惑。一、整体感知要抓好思维训练学生通读一遍课文,或者播放一遍课文录音后,学  相似文献   

16.
歌德说过“要教会学生用两只眼读书,一只眼看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看纸的背后。”怎样才能看到纸的背后呢?靠的就是思维能力。可见,思维是个体思维活动智力特征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课程的基本规律从整体感知到部分体验,再从部分体验回到整体感知的过程中。通过精心设疑置问,让学生感知文章,深入细研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沿着感知——理解——探索——发挥的方向逐步登上智力发展的高峰。情感,是人感知事物最敏感的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正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而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相似文献   

18.
<正>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  相似文献   

19.
朱木华 《考试周刊》2010,(49):39-40
本文探索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指出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培养学生初读课文时总揽全文的能力和思维的快速性,更要注重提高学生思维的直接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20.
唐昌芬 《新疆教育》2012,(16):239-239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大多数语文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