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显地提出,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具有工具性的同时也具有强有力的思想性,也就是说其工具性和基础性是共存的。无论是以"语文"作为课程名称,还是作为教材名称,它的基本思想都可以用"语文"即"语言"来表述。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解释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字叫书面语言。"语文中的"语"字指的就是口头语言,"文"字指的就是书面语言,因此,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效果等。弄清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前提,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的方向,因而多年来语文的性质一直成为关注与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就像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偏差;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要依据文本主旨,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教学资源,紧紧扣住文本语境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训练。  相似文献   

4.
黄厚江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撰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怎样的"统一"》,文中提出"语文的人文性是在语文的工具价值实现过程之中得到体现"。陈钟梁先生多次提出"语文课要‘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但首先是‘工具性’"。两位专家的言论拨开了笔者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迷雾,也引起了笔者对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5.
张生虎 《青海教育》2003,(10):29-29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语文课程性质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过去,语文教育注重于语文的工具性教育,至今仍以应试为核心目标进行技能训练,使它不仅成为教会学生说话、写字、阅读等基本能力的工具,更重于使它成为传达道德意识和权威意识的工具,从而失去了本身的趣味性,失去了特有的人文关怀,进而使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学生上课觉得索然寡味,甚至厌倦。  相似文献   

6.
中职语文教育必须为专业教育服务,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服务。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工具性与职业性,训练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7.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见中职语文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即中职语文教学既要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和生活需要,也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  相似文献   

9.
蓝聚林 《甘肃教育》2014,(10):72-72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还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如何把握语文课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了新一轮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更注重工具性,注重"双基"的培养。新课标实施后,有识之士试图改变这一倾向。于是,语文教育开始强调人文性,从语文课堂到三维目标的确立,再到语文教材的编写,无不如此。可是,这样的反复强调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真正的语文教育从来都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且只有在二者的统一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同于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性是语文工具性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应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独特的人文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回顾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的历史,学者们对于语文教育"独当其任"之"任"达成共识,即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这一认识源自语文的"工具性"。当前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必须做到纵向上要有等差,横向上兼顾各方,方式上注重渗透。  相似文献   

13.
语文到底有哪些性质 ?根据这些性质 ,在语文教育中又应该采用哪些相应的操作策略 ?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一、语文的“工具性”与“实践”的教育策略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工具性是语文的重要性质。为什么说语文具有工具性 ?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试想 ,如果离开了“语”和“文”,“交际”如何进行得了 ?既然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那么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只有当言语能力发展了 ,“交际”方可成为可能。因为要“交际”,所以就一定要有“言语能力”。言语能力如何形成 ?靠“实践”…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应该是语文课程最本质的特征。本文通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和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两方面浅析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是语文教育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小语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求"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并具体提到"(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基于此标准,结合中年段学生对事物探究欲望强烈的特点,开展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又富有趣味的课本剧实践活动。特以《三顾茅庐》的学习作为活动研究案例,以此为缩影,从中探究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方法,摸索课堂教学的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定位呢?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归根结底,无非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归属问题,即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上存在着不同意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8.
李猛 《教育教学论坛》2011,(36):150-15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无数语文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他们工作的前提。那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语文课程标准》和以往教学大纲相比较,其最大特征在于新,这个新不是一般的新,而是全方位的新。从对语文内容的安排到语文方法的选择等等,都是一种新的姿态。其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这么一句话:"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一直受到较多非议,对它的争论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2008年《语文建设》第1期刊登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司副司长李宇明答记者问的一段话:“语文学界历来存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我觉得这一争论是无解的,别说语文具有人文性,物理、化学也具有人文性。语文具有工具性,数学、逻辑学也有工具性,老这样争论实在于事无补。”谈到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他说:“如何定位语文教育,问题很大,也很复杂。我主张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上给语文教育定位。从目的上看,语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过好现代语文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大华 《语文天地》2012,(24):39-4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可见,语文教育已从以往的专注于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开始转向对人文性的关注。反映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感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这又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创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