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20,(5):39-44
《红楼梦》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的故事是异常精彩的,但其虚构是有叙述来源的。《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是其故事的源头。佛经中的聪慧女子巧妙手法惩罚了几个好色之徒,使其受冻收敛。后来这个故事又被唐传奇《却要》所承袭。宋代郭彖的笔记小说《睽车志》郎官故事中,好色者由多人变为郎官一人,引诱者由女子加入男子,郎官惨遭"梃挞"。这是一个转折。不流血的惩罚变为流血。至清代的家庭长篇《姑妄言》的赢氏夫妇合谋整死龙颺,流血的惩罚终成死亡暗影。《红楼梦》王熙凤毒设相思则从佛经故事、《姑妄言》和《睽车志》中汲取精华,描述更为隐蔽,暴力减少,更有艺术性,可谓圆满了好色者必遭天谴的讲述模式。  相似文献   

2.
你们可知,《红楼梦》里色彩最多。王熙凤是红色。热情,大胆,能干,狠毒。她的出场风风火火。她深得贾母的宠爱,被昵称为“凤辣子”。她让人看着可爱,吃着害怕。她“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毒设相思局”“大闹宁国府”——纵是一只火红的“凤凰”,最后还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林黛玉是蓝色。她本是绛珠仙草,为报神瑛灌溉之恩,才下临凡界,注定要流尽一生的眼泪。蓝色虽是忧愁、敏感、孤傲的,却也是清新、叛逆、坚强的。黛玉始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她的一生大概可以用“冷月葬花魂”来概括。在月色晴朗的夜里,天空不是深蓝色…  相似文献   

3.
刘熙载《艺概》里说 :“文有以不言者。”可见 ,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情达意外 ,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不言 ,是曲言 ,意在言外。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 ,“句中无其辞 ,句外有其意”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之处 ,俯拾皆是。这“其意”、“风流”又岂是能够一语道破、一点就明了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不言”处精心设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感受、经验体会、知识见解 ,体会出文中不言处的“其意”“风流”。一、在标点处设疑“标点”被称为“文字的眉目”、“笔端的舌头”。郭沫若在《沸羹集》里说 :“…  相似文献   

4.
’99春节联欢晚会上,崔永元、赵本山、宋丹丹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获得了好评。其中有句由山里的大娘说的一句台词“暗送秋波”,颇能使人回味。山里的大爷听后不解,不承认曾经给大娘暗送过“秋波”。后来干脆问一句“秋波”是什么东西,不意被大娘接口解说就是“秋天里的菠菜”,以致引起哄堂大笑。从这个词语的使用及效果看,它体现了汉语的如下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5.
自“红学”产生以来,王熙凤一直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青紫棍的无情棒击。罪状之一:淫乱。从“风骚”到“乱伦”的唾骂,连篇累牍,层出不穷。一般读者姑且不论,单是见诸“红学”专著者就有:“放纵的情欲,“以色相媚人”,“毒设相思局”、“诱杀卑下者”,“白昼宣淫”,“有名的‘醋罐’‘醋缸’”,“养小叔子”,“乱伦”,“插足于她(秦可卿)和贾蓉的夫妻关系中”,等等,等等。王熙风大有被唾沫淹死之势。  相似文献   

6.
一九九八年六月十六日的《羊城晚报》上刊登了一篇醒目标题的文章:《“好汉”长得像“大娘”?》。细读原文,方知原来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学会会员、七十多岁的刘鸿志教授指出:电视剧《水浒传》中的《好汉歌》,是40年代流行的文明戏《王大娘补缸》之翻版。故该文的副标题为:“《好汉歌》被指涉嫌剽窃。”于是,《文摘周报》及《蜀报》等报刊也先后登出《“好汉歌”涉嫌剽窃》的文章……幸好到6月19日,《人民日报》刊出了:《究竟是“好汉歌”还是“王大娘补缸”?》,文章求实而又公正地综合了两方面的意见,方使我憋在内心的闷气消失了一半。美中不足的是:文章仍未刊  相似文献   

7.
刘熙载《艺概》里说:“文有以不言者。”可见,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宇表情达意外,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不言,是曲言、是意在言外。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处,俯拾皆是。这“其意”“风流”又岂是能够一语道破、一点就明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不言”处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感受、经验体会、知识见解,体会出文中不言处的“其意”“风流”。  相似文献   

8.
《声声慢》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杰出的词作。有研究者认为词人在这首作品中表现出的是浓浓的哀愁,也有研究者认为词人在这首作品中抒发了孤寂中的相思。其实,该词表现出来的“愁”是一种蕴涵着孤寂相思的浓浓的哀愁;词作中的“相思”是一种浓浓哀愁里的孤寂的相思。从相思的视角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心中那份浓浓的哀愁,而且还能在那浓浓的哀愁中寻找到那份孤寂中的相思。  相似文献   

9.
刘熙载《艺概》里说:“文有以不言者。”可见,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情达意外,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不言,是曲言,意在言外。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处,俯拾皆是。这“其意”、“风流”又岂是能够一语道破、一点就明了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不言”处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感受、经验体会、知识见解,体会出文中不言处的“其意”“风流”。  相似文献   

10.
《人民的勤务员》一文,用一条思想线索把六个小故事串连起来,的确是该文在选材和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历年来的《教学参考书》还说“本文叙事清楚,语言准确朴实”为其又一特点,这,笔者认为对,又不尽对。下面就“语言准确”这一点,谈点肤浅的看法。文中第三个故事是:雷锋帮助一位老大娘找儿子。雷锋问:“大娘,您到哪里去?”大娘回答:“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大娘的“俺从关内来”答非所问,是多余的,可以不要。如果要,就要在雷锋的问话中把“您从哪里来?”补充出来。  相似文献   

11.
老友羊春秋教授的高足萧延恕君寄示新著《唐诗风流佳话》,嘱作序。时值酣暑,不要说写作,就是伏案读书,也挥汗如雨。所以一般索序的、求字的,都婉言谢绝了。可是这一次却是例外,一则有羊先生的介绍信,二则被“风流”一词所吸引,拿起书稿,就一篇接一篇地读下去了。忘记了炎威逼人。唐人喜用“风流”一词,开元名相张九龄《经江宁览旧迹至去武湖》诗云:“雄图不足问,惟想事风流。”另一位开元名相张说《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亦云:“路上天心重豫游,御前恩赐特风流。”至于其他诗人,用“风流”的频率就更高。李白《赠孟浩…  相似文献   

12.
离别与相思自古就是诗人们永恒不变的创作主题。“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诗人是多情的,离别与相思在他们的笔下总显得那么的肝肠寸断和欲罢不能。《涉江采芙蓉》即是一首哀婉动人的相思曲。  相似文献   

13.
“文情并茂”的小语教材有不少表达“爱”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加以琢磨、领会,以便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升华情感。一、异国之爱——永结同心《再见了,亲人》一文叙述的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上向朝鲜人民告别时的几个生动场面,热情地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文章通过“大娘为救伤员失去唯一小孙孙”“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妈妈”“大娘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脚”等典型事例以及志愿军“昵称”朝鲜人民为“亲人”的具体言行来表现中朝两国人民深切的“爱”。文章结尾“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升华了“爱”的情感。又如《心愿》一文通过“我”  相似文献   

14.
所谓错觉技巧,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客观事物作主观化的推测,这些推测看似谬误,有悖实情,细加品味,却是李代桃僵,曲径通幽,其艺术效果极佳。一藉错觉,表现幽默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崔永元、赵本山、宋丹丹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不时的令观众忍俊不禁、哄堂大笑。其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断:山里的大娘说了一句台词“暗送秋波”,大娘估计这个词是用来表达爱恋之情的,所以她用这个词来炫耀是山里的大爷追求自己的光荣历史。可山里的大爷不理解“暗送秋波”这个成语的意思,硬是不承认自己曾经确实给大娘送过“秋波”,反而追问“秋波”是什么东西。出人意料的是山里的大娘洋洋自得解说  相似文献   

15.
教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时,当讲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有学生质疑:“‘风流’一词是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作者在这里怎么把它用作褒义?”的确,一提到“风流”一词,我们总认为是个贬义词。其实在古代汉语里,“风流”一词意义甚多,笔者初步统计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高大的背影》一课时,有学生问:“课文中大娘称呼踏平板三轮的叔叔,为什么有时称‘您’,有时称‘你’?”我一面表扬这位学生认真的读书态度,一面出示一组问题,供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1.课文“您”“你”称呼的变化共有几次?分别在课文上用笔做上记号。 2.大娘在什么情况下称叔叔为“您”,在什么情况下称叔叔为“你”?  相似文献   

17.
一、忌从思想角度归纳段意所谓段意,指的是一段文章的主要思想,它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一段写什么”,而不是“这一段说明了什么”或“表达了什么”。如《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把段意概括成“说明志愿军同朝鲜大娘的感情深”就不含要求,应概括为:“叙述了志愿军同朝鲜大娘告别的情景。”二、忌以提纲形式归纳段意归纳段意,旨在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领会文中的中心思想,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段意  相似文献   

18.
教学案例阅读《再见了,亲人》第一节,为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朝鲜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深情,畅谈文中人物之间血浓于水、跨越国界的军民一家人的纯真友谊,一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当大娘,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巡回随机“采访”,请看教学片断:师:通过初读,第一节主要讲的是什么?生:第一节主要讲的是志愿军就要回国了,大娘来送别,志愿军在向大娘话别时的情景。师:志愿军在向大娘话别时回忆了大娘做的哪几件事?生:志愿军在向大娘话别时回忆了大娘做的三件事:第一是为志愿军洗补衣服,第二是为志愿军送打糕,第三是抢…  相似文献   

19.
现代著名作家欧阳山一百五十万字的五卷长篇巨著《一代风流》,惨淡经营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终于全部问世,与读者见面,并收入最近出版的《欧阳山文集》.《一代风流》究竟“风流”不“风流”?社会上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一代风流》够“风流”.如果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梁斌的《红旗谱》可称为“是一部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可誉为描写解放战争的“英雄史诗”;那么,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一代风流》,也称得上是一部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整个历程的史诗性巨著.它不但形象地反映历史,并较准确地把握和正确地回答时代急遽转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重大问题,塑造出众多的人物典型形象,还充分显示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风格.一 《一代风流》是在“阶级斗争”的腥风血雨中诞生的.当《一代风流》的第一、二卷《三家巷》和《苦斗》出版后,有人矢口咬定这两卷根本不是写所谓“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而是写“儿女风情史”,是“鸳鸯蝴蝶派式的爱情小说”,甚至说它是宣扬“阶级调和”、“阶级投降”,“毒害青年”的作品,是“专为错误路线树碑立传”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一1982年第11期《诗刊》,在发表吴奔星先生(1913—2004)的新诗《别》时,签发这首诗的诗人邵燕祥先生在致吴先生的信中说:“想不到老先生能有此清词丽句。”这是吴先生的熟悉者,对《别》的印象。原与吴先生不熟悉者如诗人田永昌先生,阅《别》后见到吴先生时的印象,是感到“很难将那些年轻的诗(指《别》等)和前面的(老)人挂起钩来”。显示了老诗人与流于笔端的“清词丽句”的“年轻的诗”之间的巨大反差。年届古稀而能有此看似委婉动人的“言情说爱、倾诉相思”之诗者,古往今来,究属罕见。那它会不会是一首李商隐式的、名为相思实乃咏史的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