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听一位教育家说,教育家的最大成功就在于使被教育者充满自信。一个人有了自信,他的潜能就像得到了阳光雨露一样,生机勃勃地生长起来,各自成就各自的事业。我的孩子已经上到五年级,然而一直缺乏自信,他虽然数学还不错,语文却很差,比如写篇作文吧,总是东翻西找抄“范文”,纵然得到老师所给的高分,心里也永远高兴不起来。再如做演讲,他就没有报过一次名,他说他害怕在台上讲着讲着忘了词,那比考试倒数第一还难堪。尤其他不敢独自到亲友家里去做客。一次我叫他到舅舅家里帮他表弟学数学,他马上吓得倒退几步说:“只和表弟在一起学习这倒没什么,…  相似文献   

2.
梁玉军 《山东教育》2004,(26):15-15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选拔少数尖子,而是广泛地发现各自的内在潜力,谋求个人的自我实现,适应社会的要求。”有人做过调查,怕辜负家长的期望而离家出走的、精神失常、因承受不了失败而跳楼自杀的人群中,后进生居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所以,我们要想转化后进生,就必须搞清形成后进的原因,对症下药,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3.
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美国名教育家马斯洛说:“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目前,不少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前途丧失自信,不但严重影响了学业,还会使他们的身心不能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培养的进程,这与充满竞争和创造的未来社会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聋哑教育家海伦·凯勒曾说过:"面对自信,你就永远看不到阴暗,世界是阴暗的,是因为你心中没点亮一盏自信之灯."  相似文献   

5.
张惠梅 《农村教育》2004,(10):53-54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大业,德育工作不可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要求人的主体性能得到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  相似文献   

6.
单中惠 《教育史研究》2002,(1):73-80,90
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教育家,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在中国访问和讲学两年多时间,其在近代中国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位西方教育家。就哲学和教育两方面来看,杜威在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教育方面,本文试从杜威教育思想在他访华前的传播,杜威的中国之行、师承于杜威的近代中国教育以及杜威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影响等方面,解决杜威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轨迹与其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7.
教育家办学,这是时代的呼唤。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温总理特别关注教育家办学,近年来,他已多次就“教育家”话题发表意见,提出要“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提倡教育家办学”,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者的关心和期望。提倡教育家办学,就是要求发展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8.
刘跃宏 《教师》2011,(22):9-9
教育家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宽容。古人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底下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是获得教育成功的关键,就像这知时的好雨,能够在无声无息中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科学先进的教育方法.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有位教育家曾说过:“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推动体验,体验走向成功。”赏识对于成长中的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可以使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赏识教育理念可应用于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同样适用于计算机教学。因为,赏识性的言行带给学生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是一种向上的自信,其根本意义就在于卸掉了压在孩子们心上的自卑的巨石,提升了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得更好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根源在于体制问题。教育学家和教育家的冲突在于,教育学家多半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他们被体制性地赋于较高的地位,其外在表现形式是学术和职务的社会认可度比较高;而作为教育家的中小学校长、教师们被体制性地固着在较低的社会地位上。其学术和职务难以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可度。这就导致了学院理论派与基层实践派的社会分层,进而造成了理论家们的故作高深和实践的被动应付的状况,其最终结果是教育学家与教育家的背离。  相似文献   

11.
俞可 《上海教育》2012,(6):48-49
教育家办学的提出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反映了社会对当下教育与时代发展之间关系的反思和诉求。回顾百年,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窗口的上海,先后诞生了一批怀着教育救国强国理念、筚路蓝缕、殚精竭虑的教育家。历史显示,时代无时无刻不在选择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在不懈不馁地选择各自在时代中扮演的角色,在现实与理想的反差中将教育作为心血事业。从本期开始,"海上教育家"栏目将与读者共同探讨何为教育家,教育家何为。在师生眼中,马相伯是一位古道热肠的教育家,学生随时可径直去找他,越质疑,马相伯则越发开怀,学术自由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2.
提及教育家,我们面前就会耸立起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吴玉章等大家形象。我认为:教育家就是以办好教育、树人兴国为其一生的追求。不达目的、绝不休止的人;教育家应该是长期从事教育实践.具有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的人:教育家应该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知识背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宽容。古人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底下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是获得教育成功的关键,就像这知时的好雨,能够在无声无息中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史峰 《青年教师》2010,(8):58-59
纵观今世,混个教育家的名号似乎更加简单--有些人只呆在书屋里,“编著”几本“教育论述”,就可以为自己弄一顶“教育家”的帽子四处招摇,而不必苦心行走于教育实践的路上。但是,教育家吴贻芳却不同,她终身从教,成就非凡,却从来没有完整地,有意识地,或者是功利性地著书立论——这位著名的女教育家,以“无书无论”为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让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体验被肯定的愉悦,体验成功的快乐,我们教师不要吝啬我们嘴中赞美的语言。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激励当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当中,他就学会了感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该给学生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挖苦。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感激。我们的生活里就会多一个瓦特;多一个牛顿;多一个爱迪生。  相似文献   

16.
笔者曾聆听过多位教育家讲座,当谈到有关教育的话题时,几乎每位教育家都语重心长地告诫“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各级领导给老师们作报告时,也都苦口婆心地教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大师无一不是奉“爱”至上的。大凡从事教育的,管理教育的,研究教育的或是不大懂教育的,几乎均以谈“爱“为荣,奉此论  相似文献   

17.
王随旺 《考试周刊》2013,(50):172-172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一个孩子,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家长和老师要设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身潜力,让他们树立自信。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并且得到孩子的信任,那么"差"的学生就会成功转化。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办学问题,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早在我国近现代教育肇兴之时,就有教育家提出,教育必须由教育家办。不过每个时代对教育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近年来,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教育家办学,是因为今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很多人会问,农村也能出教育家?答案是肯定的,农村完全可以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就是一个生于农村、实践于农村、成于农村的教育家。他出身于农民家庭,上了7年制学校及师范学校师资训练班。师范学校毕业后,17岁就到农村学校做教师,工作后又参加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的函授学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小时候住的地方离一间小杂货铺不远,每天都可以看到大人们将一种东西交给了老板之后,就能把自己所要的物品换回来。他觉得太有趣了,也想试试。终于,有一天,苏霍姆林斯基将一块石头递给老板要“买”糖。老板犹豫片刻之后收下这块石头,随后把糖“卖”给了他。几十年过去了,这位教育家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