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采访任务时,我们电台领导说:“程芳明这个同志值得宣传!”来到蓉江镇广播电视站站领导头一句话就是:“程芳明工作上无可挑剔!”可是,当笔者找到程芳明向她说明来意时,她却说:“我不值得宣传,不要写我!”这一推一挡的两种态度,更加激发了笔者深入采访的兴趣。和所有跟程芳明打过交道的人一样,笔者先感受到的是她的那一份——浓浓的广播情程芳明年幼的女儿一直有个最大的愿望,那就是(停电。因为只有停电了,妈蚂才有时间去陪她。她曾经对程芳明说:“妈蚂,你再也不要做播音员了。自从你做了播音员,就没有带我去散过步,看…  相似文献   

2.
我写过一篇稿,赞扬村里共青团员义务为一家困难户打井的事迹,结尾写道:井打好了,流出了清泉水。“井主人紧紧地握住青年们的手,眼窝里淌下两行热泪”。稿子被采用了,可是在这句话的最后却添了这么一句:“激动地说:你们真是活着的雷锋啊!”井主人是个哑巴,竟让哑巴也说了话,看了叫人啼笑皆非。编辑处理稿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或者为了把事实交代清楚,增加一点文字说明,是必要的,但不能无中生有,随意添枝加叶。有的编辑修改稿子喜欢合理想象,使劲拔高。比如,见是舍己救人的,就写上“不要管我,救人要紧”;见是做好事不留名的,就写上“这是我  相似文献   

3.
去一个单位采访。正谈时,对方忽然问:“你写这稿子要钱不要?”问得我一愣。脑子转过圈以后,忙回答:“不要钱”。对方好心地说:“如果要钱,俺给钱。”我一再解释:“不要钱。我写的是新闻报道,不是做广告。”  相似文献   

4.
一天上午,我坐在公共汽车上,正拿着一本新近出版的《新闻与写作》聚精会神地看着,一个30多岁的青年从座位后面探过头来对我说:“您是搞报纸工作的吧,我对写作也很感兴趣,您说怎么才能提高呢?”我说:“要多练习写,不要放过一切可以练笔的机会,绝不能偷懒。”他说:“对,我一定要多练习写。”车到前面一站我就该下车了,对话也就中断了。看来,今天爱好写作的青年还是不少的。有的却苦于不知道  相似文献   

5.
一些业余通讯员提起笔来总爱写“大块头”,似乎不屑于写“火柴盒”,结果往往是“次品”多“正品”少。说出来不怕大家见笑,我虽已见报60余篇稿,却没有一篇超过1000字的,是名副其实的“豆腐干专业户”。然而我体会到,只要短稿写得富有特色,它的影响同样大着哩! 记得有一次我去无锡办事,在乘车时与一位工人同志攀谈中得知,他们厂的厂长是个只干工作不图名利的人,单位里多次为她请功评奖,却都被他在向上级汇报时打了“埋伏”。当时正是各单位年  相似文献   

6.
接纳痛苦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一只猴子跟随主人多年,整天被耍来耍去,便生出想当人的念头。一日,照例被耍了一通,向众人要过小钱后,猴子便向主人提出喝口酒的要求。喝罢酒,仗着酒劲儿,猴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猴子道:“我跟你这么多年,没功劳也有苦劳吧?”主人说:“那当然,可以说是劳苦功高。”猴子道:“那我就斗胆提一个要求,我不想当猴子.我想做人。”主人踌躇了一会儿,终于说道:“那好吧,你这么多年也的确不易。不过,做人就得拔毛,拔毛是要承受痛苦的。拔一根,忍受一番痛苦,人性就提升了一分。你得拔掉全身的毛,怎么样?”猴子爽快地回答:“没问题。要做人嘛。哪能怕承受做人过程中的痛苦?”于是主人拿出一把小镊子给猴子拔毛,刚拔了一根,猴子便疼得嗷嗷叫。主人叹口气说:“你一毛都不肯拔。如何能做人?”猴子羞愧满面地说:“没想到做人真不易呀,我还是不要做人了吧!”  相似文献   

7.
我写过一篇稿,赞扬村里共青团员义务为一家困难户打井的事迹,结尾写道:井打好了,流出了清泉水。“井主人紧紧地握住青年们的手,眼窝里淌下两行热泪”。稿子被采用了,可是在这句话的最后却添了这么一句:“激动地说:你们真是活着的雷锋啊!”井主人是个哑  相似文献   

8.
我的一位同窗,已作了十五年的民办教师,有天拿着一张报纸来找我:“编辑同志,这是什么意思?”我顺着手指看去:“中国电影观群的欣赏习惯……。”我说那是排错了。想不到她却十分认真地说:“白纸黑字,怎么能错呢?”这使我想起杂文家  相似文献   

9.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相继报道她《坚持农村二十年》。来稿虽然写得空洞、飘忽,但这个人物却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们给作者(一个区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将文章写得扎实些,如有  相似文献   

10.
读《水浒》里武松打虎那一节时,总有一种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据说,施耐庵为了把打虎的场面和情节写得逼真一些,他先是到处找人访问,听取人们关于老虎行凶吃人的叙述。他仍然感到不满足,又亲自跑进深山老林里,蹲在大树上观察老虎的各种闪展腾挪的动作。这样,他才能在小说中把老虎的凶暴写得活灵活现,使打虎中的武松显得那样威武雄壮。 按常理说,写打虎,听几次虎吃人、人打虎的故事描述也就够了,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到深山老林里去实地观察。可是,施翁却觉得“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偏要坚持爬到树上亲眼看看老虎的活动。这种“写虎先观虎”的求实精神和扎实作风,很值得今天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仁学习。  相似文献   

11.
用事实说话。就是让事实本身说起话来。新闻避免议论过多,记者不要站到新闻里说很多话,不要写“应当”、“必须”、“认识到”、“我们认为”等等,要让事实本身说话,要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胡乔木同志有一段话讲得很精采,他在1946年《人人要学会写新闻》里讲:“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无意间在杂志上看到一段文摘“陈毅替夏衍保密”,讲的是解放初期,新民晚报主持人赵超构为晚报副刊杂文栏目向当时身份为上海文艺界领导人的夏衍组稿,夏衍先生特地向陈毅市长作了请示,能否在报上化名公开发表有时与党报口径不尽相同的杂文呢?没想到陈毅不仅同意,而且想得更全面,他说,可以写得自由一点,千万不要把党八股带到民办报纸里去,和党报口径不同也不要紧,还特地指示说:“不要用一个笔名写,我替你保密”.就此,夏衍在“灯下闲话”杂文栏目里一连写了100多篇很有影响的杂文.  相似文献   

13.
夏玟的“玟”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已经查不到了。熟悉她的人,唤她夏玟(音敏)。我去采访她,不单因为她是新闻出版署系统的先进个人,还因为听说她是一个患了癌症,动了手术,却年发稿突破100万字的女病人加好编辑。“癌症不可怕”她哪儿象个病人?腰板儿挺得直直的,头发梳理得利利索索,一身素色连衫裙,更衬托出她的身材适中,丝毫看不出一般50几岁的妇女早衰的痕迹。北京人讲话:精神着呢。“今天来晚了点儿,手头有个急校样,正赶着看出来。”听了她的解释,我才注意到,她那近视镜后面的双眼有些微红,散射出一丝疲惫。  相似文献   

14.
勤学老师: 你好。我是忻州日报一名普通采编人员,近日来,正在拜读您的新闻作品集《潮》,越读越上火,现在大部分篇目已经看完了。 读着您的作品,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有话想和您拉拉。您半年的时间,就能发表作品近50篇,平均每周2篇,不知道您哪来那么多的新闻素材。就拿我来说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也抓不到一篇,我感到有力无处使。爱人也天天对我说,你不要只看书不写稿,你要好好地写啊!我说:“我写什么呢?我实在没有写的呀!”您说您每天在太原的大街小巷骑着车子跑。冯老师,恕我直言,您是不是每天不管三七二十一,推开许多单位的门,来碰新闻线索呢?  相似文献   

15.
【咸聊淡扯】过年了 ,三毛这厢给各位老哥小弟大姐小妹拱手了。拜年嘛 ,咱中国人就该拿这个样儿。您问咋地改了行头 ,把“三毛导语”换成“咸聊淡扯” ?别以为我写了错别字 ,此处有典。这要感谢小二。是他跟别人恶心我 ,说我“老不死的 ,还敢‘导语’ ?瞧那‘三咸斋’ ,连根咸菜也没有。“这话又被我听见了。虽不太中听 ,却也基本属实。咱一没文凭二没靠山 ,有啥资格导人呢 ?咱那网站的聊天室 (三咸斋 ) ,见过几个鬼影儿 ?琢磨一晚 ,决定 ,新年换新貌 ,还得抖擞他一排子。三毛向来是从善如流的 ,叫“三毛导语”的确有愧众兄弟 ,得改。不过 ,…  相似文献   

16.
6月28日上午,一位衣着朴素,头发花白,年约60岁的女同志,提了一支网兜,踯躅着走进湖北随县商业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见了忙说:“老妈妈,您来办什么事呀?请这儿坐!”老同志拿出证件,那位工作人员一看,楞住了,原来是人民日报记者刘衡同志前来采访。他心想,以前遇到报社记者来采访,总要有领导陪着,这位记者可真有点出奇啊!就是这样,刘衡同志开始了在随县的采访。她一不住县招待所,二不要小车接送,三不要招待吃喝,四不要宣传部的同志作陪。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过意不去地说:“您年纪这么大,到随县人生地不熟,我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给我一篇报告文学习作及作者的信。作者周自狄在信中说:“……我写了一篇《团旗下的‘花香’》的报告文学……写好后,我送给了主人公及主人公所在的厂党委。他们看后都说:‘写得比较成功’,我拿给周围的同志看,他们都说不错。可是,当我把稿件投到有关报刊时,却给退了回来……”作者看了《新闻与写作》后,希望能帮助他找找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09,(7):28-29
不可思议 在一家美术馆里有个女人站在一幅画像前面,那画像画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想想吧!”她高声说,“连买件像样衣服的钱也没有,却能请得起人给他画像,真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9.
假睫毛     
我想去买一副假睫毛送给将去新疆旅行的一位中年女摄影家。她的同事说你别献殷勤了,她老公可是公安局的。我对她的那同事说:你误会了,她说她睫毛短,尤其下睫毛几乎是“秃顶”,上次去陕北她眼睛都让沙尘迷得又小又红了。我又阐释了一遍假睫毛是防护品、是劳保用品,甚至眼睛残疾者的“假肢”——只不过那种“肢”小而多罢了。  相似文献   

20.
大师心声     
回避隐私里齐玛克国王问菲力彼代斯:“我的财产里,你要我给你什么?”菲力彼代斯明智地回答:“随便你给什么,只要不是你的秘密。”我知道,假如人家用我们而又不告诉我们事情的底细,或向我们隐瞒事情的内在意义,我们每个人都会愤愤不平。至于我呢,我倒高兴人家不告诉我,不要我插手他的事。我不愿我知道的事超越和限制我的言谈。如果我必须被人当作欺骗的工具,那么至少不要危及我的良心。我不愿当那种热心、忠诚得可以为主人出卖别人的奴才。谁要是对自己不忠实.谁就可以对主人不忠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