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汉书.历律志》引《世经》云:“成汤方即世,用事十三年十一月甲子朔。”据此,可推得成汤立国为公元前1735年。《世经》还说“自(成汤)伐桀至武王伐纣六百二十九年”。如此,则知武王灭商为公元前1106年(1735—629=1106)。另外,我们从《竹书》、《尚书》等记载武王伐殷……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已,王朝自周于征伐商”。“戊午师渡孟津,癸亥陈于商郊……甲子昧爽,受(纣王)率旅若林,会于牧野……”可推得武王伐纣灭商为公元前1106年。此与《世经》所载“自伐桀至武王伐纣六百二十九年”完全吻合(1735—1106=629)。而郑州商城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为公元前1600年左右。因此,我们断定郑州商城绝非殷汤亳都,而是成汤之后的第九位商王中丁所迁的“陔”都。  相似文献   

2.
在三千多年以前,殷商王朝的末期,爆发了一场由周武王领导的讨伐商纣王的战争。武王伐纣的旗帜一树起,四方诸侯都纷纷响应。为了使战争更有取得胜利的把握,武王九年,武王率领队伍向东征伐,以此来检验各路诸侯的态度。当队伍来到孟津时,不期而会的有八百诸侯。《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  相似文献   

3.
维王三祀二月丙辰朔《宝典》“维王三祀二月丙辰朔,王在鄗,召周公旦。”《集训校释》云:三祀,《唐书·大衍历议》引作“元祀”,今以周历推之,武王元年元余四百九十二,天正已未朔,人正戊午朔,惟建午月为丙辰朔耳。三年二月亦非丙辰朔。当阙疑。在朱右曾看来,武王的元年与三年都没有“二月丙辰朔”。《唐书》是依据“二月丙辰朔”改“三祀”为“元祀”的。因为僧一行定武王克商在公元前  相似文献   

4.
《萤雪丛说》2卷 ,俞成撰。俞成 ,字元德 ,生卒不详。《萤雪丛说》前有俞氏自序 ,署“庆元庚申八月望日东阳俞成元德漫录”。庆元庚申 ,即庆元六年(12 0 0 )。古逸丛书本《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后有俞成撰《校正草堂诗笺跋》 ,署“开禧纪元八月既望 ,富沙云衢俞成元德父跋。”开禧元年 ,即公元12 0 5年。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跋》 ,末署“大宋嘉泰天开甲子正月旦建安三峰东塾蔡梦弼傅卿谨识”。嘉泰甲子 ,即嘉泰四年 (12 0 4 )。据此 ,则俞成生活在 12 0 0年前后 ,与蔡梦弼同时。《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存目四》评《萤雪…  相似文献   

5.
西周时韩国为武王之子的封国,初封于韩城,又迁至今河北固安县境,春秋初年灭。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是晋国曲沃桓叔子韩武子的封国,初封于韩国故地韩原,故称韩氏,后因韩氏势力壮大,向东迁徙,路线大致是:韩贞子居平阳,韩武子徙都宜阳,韩景侯徙都阳翟,韩哀侯徙都新郑。《史记·韩世家》所谓“宣子徙居州”记载不可信。  相似文献   

6.
《新唐书》卷 6 1《宰相表》载 :“长寿二年九月癸丑 (2 7日 ) ,文昌右丞韦巨源、秋官侍郎陆元方为鸾台侍郎 ,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司宾卿豆卢钦望守内史。”《新唐书》卷 4《则天本纪》、《旧唐书》卷 6《则天本纪》、《通鉴》卷 2 0 5长寿二年条均系之于“九月辛丑” ,即九月十五日 ,恐《新唐书·宰相表》有误。《新唐书》卷 4《则天本纪》 :长安四年正月“壬子 ,天官侍郎韦嗣立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同书卷 6 1《宰相表》同。《旧唐书》卷 6《则天本纪》和《通鉴》卷 2 0 7则作以韦嗣立“同平章事”。查《唐大诏令集》卷 4 4有《…  相似文献   

7.
道光顾师轼撰《梅村先生年谱》,所见资料有限,难免阙误,兹据《清实录》予以补正。《年谱》阙漏未收而见于《清实录》者四:(1)赵弘文荐吴伟业。“顺治三年八月王寅,苏松巡按赵弘文疏荐吴伟业”,“九月乙酉,降赵弘文二级调用,以滥举吴地乡绅多员,市恩循私故也。”(2)命吴纂修《顺治大训》。“顺治十二年正月辛亥,谕:朕……欲勒成……《顺治大训》,……特命……吴伟业……为纂修官。”(3)命吴纂修《太祖圣训》。“顺治十二年四月癸未,谕:……《太祖圣训》、《太宗圣训》即于五月开馆。特命……吴伟业……为纂修官”,“五月庚戌,宴纂修……官于礼部。”(4)命吴纂修《孝经衍义》。“顺治十三年正月癸未,谕:……兹欲勒成《孝经  相似文献   

8.
评张良     
张良的政治活动处在秦末汉初阶级斗争的风暴中,他被刘邦称为“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的得力谋臣。如何评价张良的一生,从中吸取什么历史经验,这对我们今天的斗争不是没有益处的。张良出身于韩国旧贵族,他的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累世为韩相。公元前二三○年,韩被秦灭时,张良家中尚有“僮三百人”,是个大奴隶主家庭。张良满怀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对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权的阶级仇恨,“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史记》记载:“良尝学礼淮阳”。可见,张良曾是个致学于奴隶主礼制的儒家门徒。公元前二一八年,秦始皇东游至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张良派刺客用一百二十  相似文献   

9.
1 《资治通鉴》卷 2 0 0永徽六年 (6 5 5 )十一月条载 :武则天杀王皇后及萧淑妃 ,“数见王萧为崇 ,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 ,复见之 ,故多在洛阳 ,终身不归长安。”这段记载与事实不符。《资治通鉴》卷 2 0 7长安元年 (70 1)十月条载 :“壬寅 ,太后西入关 ,辛酉 ,至京师 ;赦天下 ,改元。”长安三年 (70 3)十月条载 :“丙寅 ,车驾发西京 ;乙酉 ,至神都。”所谓 :“京师”、“西京”均指长安。此即为武则天曾返回长安的本证。2 《资治通鉴》卷 191武德七年十一月条载 :“丁卯 ,上幸龙跃宫 ;庚午 ,还宫。”《新唐书》卷 1《高祖本纪》…  相似文献   

10.
吴虎鼎历日与厉王十八年天象吻合。厉王十八年即公元前861年,联系其他几件铜器考释,厉王在位当是三十七年,《史记》所记不误。《卫世家》“顷侯立十二年卒”当是“立三十二年卒”。很明显,器铭历日不等于就是铸器时日,吴虎鼎所记历日反映的是厉王十八年天象。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汉代文学家枚乘《谏吴王书》一文中的两则物理学史料(一则关于运动,另一则关于测量).经研究表明,古人对于物理现象的经验性描述与现代物理学的定量性计算是异曲同工的.  相似文献   

12.
崔氏曾是历史上的一个显赫士族,初唐时的崔湜、崔液、崔澄三兄弟皆有文才,以文翰居要官。兄弟三人性情不同,人生命运也不同。崔湜热衷于功名利禄,早年在政治漩涡中获得成功,最终以失败告终,一生辉煌而又短暂。崔液诗人气质最为突出,因崔湜失败而被贬。崔澄为人谨慎理智,深得玄宗信任,终身富贵。虽然他们早年离家,长期生活在异乡,但在他们游历、为官以及被贬黜时作的诗歌当中,都有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表现出浓厚的流浪意识。这些诗歌真挚而动人,在初唐诗坛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初唐道士成玄英是唐代道教"重玄"论思想的重要代表。他认为"道"最基本的特点是"虚通";"道"作为本体既没有实体性,也没有抽象性,而具有一种现象性。这反映了唐代道教哲学比较高的思辨水平。在这一"道"论思想的基础上,成玄英阐述了其"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的物质观,"道契重玄,境智双绝"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其素分,任其天然"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思想在有唐一代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唐末文人吴融塞北游历之事作出考述,认为他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以后曾有去河东节度使郑从谠的幕府谋职、不久还乡的的经历。  相似文献   

15.
已故著名楚辞专家胡念贻和汤炳正教授生前分别用实例驳斥《离骚》作于顷襄王时代的三个论据。另外,从《离骚》表现的当时楚国形势和对楚怀王的感情考察,《离骚》也不可能作于顷襄王时代。  相似文献   

16.
论商周时代盟誓习俗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至西周时期盟誓习俗的变化以成、康前后为界,分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中成、康时期通过盟誓将异姓宗族纳入周人宗法统治秩序,是周人与殷商等部族能够相互融合的关键。分封、朝会、祭祀、行刑,使宗法观念与盟誓习俗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民族特性发生了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17.
二程政治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丰富的思想渊源。历史背景指自唐代之后门阀士族的衰落与新官僚制度的形成,同时北宋政权的羸弱使得面对异域入侵时逼显出民族和国家意识的提高。思想渊源是指宋代之前的文化思潮对其学说的影响,主要是魏晋以来玄学与佛教对儒家名教的冲击和挑战。二程在构建新的哲学体系过程中,既批判又吸收了佛道两家的哲学资源,同时又自觉地对原始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理念予以发挥,这使得他们的政治哲学在整个宋代道统重建和儒学复兴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唐五代文言小说中刻画了大量性格鲜明、敢爱敢恨的妒妇形象,她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主动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表现出了对人性的自觉.对爱情、婚姻自由的渴望与追求.而在文化、国力极度繁荣的唐代,妒妇的出现是存在其特有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的.  相似文献   

19.
吴郁芳同志提出盟津在风陵渡说难以成立。通过对偃师商城存在时间与武王伐商的时间差、盟津与商王畿的关系、武王首次伐商攻占盟津的事实、盟津地理位置的考证、武王伐商行军路线的考证研究 ,盟津当为今河南省孟县西南部的孟津。  相似文献   

20.
青年救国会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团结全国各界青年共同抗战,由于华北根据地主要是农村地区,因此唐县青年救国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团结根据地农村青年参加抗战。青年救国会在河北广大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在唐县领导青年和儿童运动,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抗战的胜利以及唐县社会生活的改善,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