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一文,是赛课中选用频率最高的文章之一,揭示古藤之死的悲剧意蕴无疑是这篇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少教者往往会抓住"美"和"与世无争"的事物被毁灭来解读,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是肤浅的,要准确解密作者的创作意图,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就必须走进作者为我们营造的意象的丛林.  相似文献   

2.
第一、引入阶段大家一定熟悉这样一句广告词:“假如失去联想,人类将会……”这句著名的广告词说出了联想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联想呢?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注意,有两个要素:1,“有一定联系”;2,“别的事物”。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联想,例如人们一提到蓝天,就往往想到白云;一提到秋天,就往往想到累累的果实。人们为什么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它们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这就是相关联想。再比如说,我们往往把小朋友比  相似文献   

3.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认知异中之同,就是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事物的共性,即规律性;通过比较,能辨别同中之异,就是认识矛盾的特殊性,事物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对早期自然哲学的一个简单总结,也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创造。他认为,只有理解了事物产生的原因,即事物的本原,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事物,因此提出了"四因说"。本文通过亚里士多德所提理论分别阐释了会导致事物产生的四种原因,重点论述了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自然本原"的原因,阐发了作者对自然本原争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本文试图谈谈日常交际中出现的误区,并且通过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一、对描述的理解我们通过对一个事物的描述,来理解这个事物。描述为事物提供空间,使其得以完全呈现。当我们面对现象的时候,要本着倾听、观察、体验、会话、揭示的原则,给"现象"说话的机会,即给我们所关注的主题以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时  相似文献   

7.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是(存在)的含义问题,即我们如(是)其所是地理解事物时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意义问题,总是以我们有能力解释事物在理解中能够明确地如(是)其所是为前提的。既然海氏的现象学本体论旨在探讨我们如何能够如其所是地理解事物的普遍条件所具有的意义,而翻译史上的翻獉译獉忠獉实獉这一理解现象就是这样一个有关"獉如其獉所獉獉是"的理解问题,那么,獉翻獉译忠獉实獉就应该能够在海德格尔的现獉象獉学獉本獉体獉论獉框架内给出分析;并且我们相信,这种分析,正如海氏现象学本体论所承诺的那样,是最本体的存在论分析。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进步已经逐渐使我们能够合理地理解外部世界了。这个所谓的“外部世界”事实上包括一切东西,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但是,与此同时,科学的进步只不过使得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外部世界中还有着人类未知的事物,还有着人的理性尚未理解的事物。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是生活在一个“开放”世界中的。然而,人们往往忽视或往往遗忘这样一种事实:  相似文献   

9.
"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涉及的概念,也是高考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但对于"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却存在分歧,这给地理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与困惑,学生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或判断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本文试图从地理教学的实际出发,通过问题的提问形式,结合具体实例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探究,以期能够解开这些困惑。一、主导因素只有一个还是有多个主导因素是指对事物的形成或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10.
一、核心知识点的把握策略1.换位思考策略换位思考策略就是通过教师站在教材设计者的角度和自身的角度理解知识,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知识,在换位思考中比较两者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点,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应从这个知识点中开始.案例:"常量和变量"在"常量和变量"教学中,主要知识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常量与变量的概念,而学生对常量与变量理解往往是从已  相似文献   

11.
通常,同学们可能会认为观察就是视觉的"看"。其实这种理解只对了一部分,还不够全面。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事物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事物的特征。有些特征往往是细微的、隐蔽的,因此需要我们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口尝、用  相似文献   

12.
一、联想类型分析阶段“假如失去联想,人类将会灭亡”。这句著名的广告词说出了联想的重要性。联想是智慧的翅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那么,什么是联想呢?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注意,有两个要素:一是有一定联系;二是别的事物。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联想。例如人们一提到蓝天,就往往想到白云;一提到秋天,就往往想到累累的果实。人们为什么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它们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它们联想在一起。这就是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众所周知,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各具特色。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对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邓于欢 《教师》2008,(10):120-121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正确理解和应对文化冲突对于培养和提高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任媛 《考试周刊》2011,(92):85-86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我们加深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     
由于我们智力的本质所使然,概念应该来自于我们对事物的直观认识,中间经过抽象这一过程。因此,直观认识是先于概念知识的。如果我们确实以这一顺序认识事物——不看教材,没有老师——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得很清楚:我们的哪些直观认识隶属于我们所掌管的哪一个概念,并因此能够得心应手地应付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我们可以把这种认识事物的程序和方法称为自然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从"势"的字形上考察其内涵,"势"可以被理解为客观的能预知未来的力。通过考察中国古人对"势"的使用,发现"势"多在认识论的领域内应用。而在《新理学》中,冯友兰打破这一界限,将"势"作为构成人为之实际事物的一大要素,从而赋予以生成论上的意义。宋明理学认为理气结合便能形成实际事物,冯友兰批判地继承了这一思想,其批判性表现为理气结合只是生成实际之有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其间还有"势"的作用,同时人为因素也不可缺少,这就将原来的理气二元转变为理气势X(人为因素)四元,这一转变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势"本身的特点,在认识论层面上,沟通了形上与形下两个世界。从生成实际之有的角度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和了理气内部冲突,从而更好地阐释了事物之成。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阅读测试,是各类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不管所选文章(或语段)容载的是什么,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文章(语段)内容、脉络的理解与把握,总是阅读测试的重点。因此,我们应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扼要地说,训练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和脉络,并且优先思考整体阅读的试题。这样,可以提高阅读材料在我们心目中的明晰度,造成高屋建瓴之势,从而驾驭全文而不被个别的文句和纷纭的选肢所困扰。在考试中,不少同学往往急于解答一个个的试题,也往往失之偏颇,这是阅读测试的第一大忌。试想,不清楚文章的内容、结构脉络等,怎么能形成正确的判断呢? 第二,对于非全文性的题目,要在文章中确定与之相关的“语言小区”。这种“小区”,可能是一个或两个自然段,也可以是一个句群或某一句话。这样可以使阅读理解面相对集中,避免漫无边际,从而准确地辨别筛选,排除超越试题“语言小区”的选项。一般地说,只要找准了试题涉及的“小区”,判断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第三,面对考查词句的题目,不能只盯着测试词句本身,除如上面所说的要考虑相关语言外,还要特别注意上下文乃至开头结尾与之相关照应的词语。往往有  相似文献   

19.
孙强 《科学课》2009,(2):26-27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事物总会有过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形成对这种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我们通常称之为日常生活概念。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最初形成的概念,通常是人们对于所接触事物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概括,而且,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形成不同内容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教育心理学》中对"理解"是这样定义的:"理解就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小学生学习首先是对事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对事物有所理解,然后才能过渡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是学习的核心.对知识从认知到理解需要一个过程,是从感知开始逐渐通过想象和思维来进行理解,所以思维是理解过程中的核心和主要依据.如果没有真正理解("真理解")就去学习数学,单纯靠机械记忆那便成为死记硬背,只能记住些空洞的概念和法则,不能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不能真正的学懂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