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林海音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她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女人身上,以女性的婚姻、恋爱、家庭生活为内容,讲述了各种不同婚姻形态下的悲剧故事。林海音直面"女人不幸"的社会现实,其作品向我们揭示了无论在旧式婚姻、新式婚姻还是婚外恋形态中,女性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皆无法摆脱悲剧命运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2.
简·奥斯汀在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通过4对青年人的恋爱故事,表达了她的婚姻观,诠释了她对美好婚姻的理想要成就美满的婚姻必须要以真挚爱情作为基础,同时金钱也是美好婚姻的重要部件,少了其中之一难以获得美满婚姻.  相似文献   

3.
浅析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恋爱是否和谐、婚姻是否幸福,与持何种婚恋观有直接关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千奇百态,在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早早地走进爱情世界里。但由于大学生自身道德理性不成熟,对爱情与婚姻的理解不透彻,缺乏健康婚恋观的指导,对恋爱与婚姻的本质、内涵认识不足,以及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处理恋爱与婚姻问题上出现了种种矛盾,影响到学业和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隐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4.
恋爱、婚姻和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普追关心的问题。在校大学生已开始进入性成熟时期,恋爱已成为大学生谈论的热门话题。但是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对体育系和运动系部分学生恋爱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恋爱的特征、原因,旨在为我院大学生在恋爱教育方面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婚姻问题突出,特别是在婚姻中"第三者"的出现,更是给原本幸福的婚姻带来了不幸,也使社会的一些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甚至造成了社会的犯罪行为。因此,在法律上对破坏婚姻家庭的"第三者"行为进行规制显得越发的重要。通过对配偶权的分析,借鉴其他国家地区有关规定,填补我国民法在"第三者"责任规定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菲茨杰拉德和凯鲁亚克塑造的女性人物在爱情观、生活观、精神气质上存在差异。前者在爱情中大胆主动,但在婚姻上缺乏独立自主,精神空虚;后者在恋爱和婚姻中更有平等意识,在生活中更坚毅,精神更丰盈。二人都在作品中透露出男性中心主义的倾向。他们对女性人物的描绘既有个人特色,也反映了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哈尼族奕车人恋爱和婚姻习俗的考察 ,证实了其社会发展正处于对偶婚制家庭到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的过渡时期 ;同时也说明其父系制尚不巩固 ,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从母系制到父系制过渡性的衍异、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描述了大量的有关乡村中的婚姻,通过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她对婚姻的态度与当时整个社会的婚姻道德观是截然不同的。简.奥斯汀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真爱和信任上,并且只有通过对同伴彻底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这样的真爱;表面上肤浅的感情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小说中描述的四对婚姻(夏绿蒂与柯林斯、丽迪雅与韦翰、简与彬格莱、伊丽莎白与达西),表明了作者与当时世俗所对立的婚姻道德观。  相似文献   

9.
简·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她的作品以描写乡村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爱情和婚姻为主。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对五桩婚姻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她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爱情与婚姻观、女性伦理和家庭伦理。在传统的资产阶级婚姻道德中,金钱和门第是爱情和婚姻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女性没有权利拥有和继承财产,她们不得不将物质作为爱情和婚姻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傲慢与偏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反映出的婚姻观,并挖掘伦理道德观念产生的社会根源,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0.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批的新生代外来女工离开封闭的农村,进入经济发达的城镇,开始了“打工”之路。新生代外来女工成了城市中一个庞大的群体,而她们的婚姻和恋爱的问题关系到她们的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也关乎到社会的稳定。本文通过对广州市20名新生代外来女工进行深入的访谈,了解新生代外来女工的婚恋状态,并在优势视角的指导下,对其中一位新生代外来女工进行长达5个月的个案工作,帮助她渡过难关,恢复自己,重拾人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涅尼娜和爱玛这两个可悲的女人,不幸的婚姻摧残了她们洋溢着激情的身心,不幸的爱情又泯灭了她们对生活的最后渴望.尽管她们恋爱过、追求过,可最终仍被那罪恶的时代所吞噬.历来在评论界见仁见智的评论中,人们更注重社会的原因,而忽略了她们的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佐拉·尼尔·赫斯顿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她在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中详细描绘了艾丽斯.沃克所指的三种类型的黑人女性。年幼的珍妮和她的外婆南妮是第一类黑人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们须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迫。珍妮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在前两次婚姻中,她是被白人和黑人社会训练成“非凡的”、但内心却遭受“相反本能”折磨的黑人女性。在第三次婚姻中,珍妮获得了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尊重,在小说的结尾,她实现了自我,此时的她是沃克所指的黑人新女性。  相似文献   

13.
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冲突的家庭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值得关注,本研究以心理咨询中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家庭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即案例主要分为四类:家庭经济条件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父母婚姻质量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家庭期望和态度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前社会,大学生失恋自杀、公共场合情侣不雅行为、因恋爱放弃学业等恶性事件不为罕见,大学生恋爱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密切关注的话题。恋爱中问题行为的出现源于大学生对正确的恋爱态度、规范的恋爱道德把握不到位。本研究以"95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95后"大学生的恋爱态度及恋爱道德特点,并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在王安忆的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情与爱,“精神恋爱”便是其中之一,所谓精神恋爱是指两性间只有神交而无肉体结合的一种能让人得以升华的“纯爱情”.在《弟兄们》、《神圣祭坛》中王安忆专门探讨了这种精神恋爱,并宣判了其死刑.而在《乌托邦诗篇》里,她又以一种异性之间似父女似师徒似兄妹类似于爱情又不同于爱情的精神之爱-她称之为“怀念”的别一样情怀来复活了己被她一度否定的精神恋爱,这可以说是她关于两性精神恋爱的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对婚恋问题多已涉足,他们对恋爱和婚姻有着不一样的见解,通过对六盘水师范学院学生的调查与分析,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婚姻中,男女婚配必须通过媒妁,不但男女青年不能"私定终身",就连双方家族也不能"私结良缘"。可以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开启古代婚姻之门的钥匙。在中国古代,媒妁就是婚姻的公证人,就是谋合、调适两个不同姓氏家族联姻的中介人。婚姻须经媒妁,就是因为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必须经过社会的公证和承认。  相似文献   

18.
作为表达"女性意识"的女诗人阵营主将,舒婷诗歌所展现的女性意识,既没有仇视男权社会的偏激,也没有诚服于男权社会的卑屈,而是一种男女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本文将从舒婷诗歌恋爱态度、婚姻生活、人文关怀等方面探讨她眼中的女性世界。  相似文献   

19.
《小说月报》(1910—1920)关心的是代表传统道德的女性,主张妇女应该独立,在社会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封面与插图之副文本对国内外女性进行介绍与对比,从而关心和思考中国城市中上层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在婚姻介绍上,编辑者选用印度陋习婚姻与英国文明婚姻形成对比,从而反思近代中国婚姻状况;《小说月报》对中国传统婚姻中"节烈"观念也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从西周封建礼制的开始创建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朝代更替,女性受到了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和摧残,在婚姻中的地位不断跌落,从恋爱中的自由者,到婚姻的附属品,再到政治的牺牲品,直到妇权彻底丧失,最终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