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基点是实践;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核心问题——真理问题实质上就是实践问题;海德格尔真理论与马克思实践观有着不少相通或互补之处;从整体而言,当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超越马克思哲学,而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恩,无疑是在马克思开辟的生存论路向上的一大步前进,而决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终结”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实践美学”是近年美学界的热门话题。“实践本体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和“新实践美学”等,已成为近年一个重要的美学流派。有种意见认为:“实践美学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而且是中国当代可以参与世界美学对话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流派”,“实践美学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标志”、“主导潮流”、“一枝独秀”;“新实践美学”已“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形态”。这些判断究竟能不能成立呢?“实践美学”的诸多观念需不需要进行理论反思呢?这是美学和文艺理论界特别关心也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其实,将“实践”充当本体论并与“存在论”、“现象学”等结合起来就说成是美学理论的“中国化”或“中国特色”的;将某种抽象人性主体的“主观性”、“经验性”和先验范式,某种变种的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和某些现象学思想说成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将具有实践唯心论成分的本体观、脱离中国社会实际和真实价值诉求的美学学说,说成它“把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无疑是值得讨论的。 鉴于此,我们组织了这样一组笔谈,就“实践美学”诸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这几篇文章的见解不尽相同,但大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讨论,能引起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的重视,以推动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践观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在当代社会实践的样式已发生了新的变革,具有了新的特征。本文从“人与实践”的现实关系之变革一这新的维度,去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以及实践在当代社会的实现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都是历史唯物论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认为,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是两种存在的统一。在此,社会存在显然蕴含着自然存在。在原来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二重性同样体现了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广义的社会存在蕴含着自然存在,狭义的社会存在只表示物的某种特定的属人的性质或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向“思想贫乏”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海德格尔走了一条由“存在”到“道说”的哲思之路;“道说”——本质的语言就是存在之家。体现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最大特色,即从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角度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本质联系.重新奠定人与存在、人与自然新关系的基础;正确面对和接受现代科技文明的挑战,改变“无家可归”的命运,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在“倾听”自然这个“神圣者”的“道说”中通达存在之真理,进入精神之家园。  相似文献   

6.
批判地改造和继承前人关于“实践”的观念,彻底改变对于“实践”及其本质和作用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科学的实践观体系和科学的认识论,乃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在哲学领域所倡导和进行的革命变革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哲学”,明显地区分了科学的实践观、认识论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实践观、认识论的界限,为后人进一步研探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途径,为科学认识论的深化和完善,开辟了唯一正确的航道。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三重蕴涵:一是批判教条的马克思主义,二是为历史唯物主义奠立生存论根基,三是通过生存论转向来克服人的本质存在的异化.在这三层蕴涵中,体现着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执海德格尔以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向.在此路向中,又折射出一种“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色彩.  相似文献   

8.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梦思想的共同特征,也是将中国梦有机融入“原理”课教学的主要实现路径.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整体联系,在“原理”课教学中,可以从实践观、理想观、群众观、价值观四方面重点讲授二者之间的理论关联.整体性原则下教学内容的准确传授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积极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对中国梦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改造和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突践”的观念,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体系和认识论。科学意义上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之一,为后人进一步深入研探人类认识过程和改造世界,开辟了唯一正确的途径。科学的“实践哲学”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形形色色的伪科学的“实践哲学”的消声匿迹。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大旗下,各色唯心主义者和机械唯物主义者,继续坚守自己的阵脚。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大体上都是这种唯心主义者。这样,他们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两个“实践派”。  相似文献   

10.
在关于实践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要对流行的实践观进行唯物主义的“净化”。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主张把实践界说为“客观物质范畴”,认为既然人们的现实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无不打着社会实践的烙印,因此,所谓社会存在这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其实就是实践本身。就是说,人类生存和认识着的物质世界被“实践化”了,客观世界变成了“实践”,实践被“物化”了。我们认为,这种把实践“客体化”的观点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在实践当中也是有害的。下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的哲学教学和研究中,许多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看作是“存在决定意识”,并在此前提下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不在自然哲学或一般哲学之中,而在历史哲学之中。但在唯物史观中,最基本的命题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只有这一命题,才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命题。之所以说“存在决定意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命题,一方面是因为它并非马  相似文献   

12.
关于真理的实践标准问题,我国曾在1978年掀起了一场 空前广泛的大讨论。这场讨论起了极大的思想解放作用,推 动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但从哲学理论本身来说,关于 真理的实践标准问题似乎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基本停留于哲 学教科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范围来理解实践标准。这场 大讨论,倒是在理论上进一步暴露了传统实践观上的内在矛 盾和理论上的困难。人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 当然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但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呢?传统的实践观又是怎么在“实践标准” 的问题上陷入逻辑矛盾和理论困难的呢?如果这些矛盾和困 难是传统的实践观自身无法彻底解决的,那么该如何彻底地 解决这些矛盾和困难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接近”的理论表现和产生的原因;论述了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和一些带有根本性理论问题上的分岐与对立;并进一步从存在主义的存在观和基本原理诸方面,阐述了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理论。由此文中认为,存在主义并没有和马克思主义真正结合,也没有真正接近马克思主义,它本身也并非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是20世纪西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为指导,以其实践观和异化理论为基础,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批判,这体现了日常生活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关联,也启示人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5.
生存·时间·实践──评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学说钟晓鸣“存在的意义”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并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力求将海德格尔的问题转为正面课题,探讨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并以实践人学作为解决该课题的一种尝试。一“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在对“此在”与“存在”的关系探讨上.海德格尔的方式类似于儒家的性宗。在对“此在”意蕴整体的探讨上,海德格尔的方式类似于佛家的缘起。虽然类似儒家,“此在”没有良知自体,故无法通达天道;虽然类似佛家,“此在”执著于氤氲之相,故无法领悟性空。海德格尔用非分解的方法探讨“此在”,但囿于现象学的方法,不能彻底。“此在”只能聆听“存在”朦胧的呼唤并不断接近“存在”,却永远无法盘面“存在”。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称“两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两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发挥着重要作用。几年来,人们对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已有高度认识,实践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两课”实践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使“两课”实践教学难以广泛展开。要增强“两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就要研究制约“两课”实践教学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石,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期的运用发展。“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如何认识与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这是哲学研究中一个涉及多方面的重要问题。比如,能否说,物质是旧唯物主义的基石,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讲实践的哲学,是否必定是马克思主义的,怎样在实践问题上,划清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一元论”的界限;能否说,物质源泉观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源泉观,实践源泉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源泉观;能否说,只有人化自然才是认识的对象;如何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改革和发展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入手,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脉相承的关系,对“三个代表”哲学基础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