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愈与大颠     
在贬潮期间,韩愈与大颠的交往,除了对大颠的学识和人品的仰慕之外,也与韩愈在潮州时离群索居,孤独寂寞,心灵上渴望得到解脱,学问上亟需与知音探索有关.这也可从韩愈既排佛又能吸收佛学的精华为我所用方面来考察.  相似文献   

2.
韩愈极力排斥佛老,但被贬潮州后,却又与高僧大颠为友,这历来引起不少议论。本文认为,韩愈喜颠行为,和他的排佛行为并不矛盾。韩愈与大颠交往的主观意图,正是要通过礼待门徒颇多的名僧大颠这一有影响的人物,以宣扬唐朝天子“神圣威武仁慈”,同时显示刺史礼贤下士,治政有方,以使“蛮荒无不安泰”。韩愈被贬潮州之后,远离朋友与同僚的孤独之感,无时不在向他袭击,他与大颠交往,自鸣清高,自表推崇孔孟,继续宣扬圣人之道,这是他在逆境中寻求精神慰藉和借机鸣志的一种途径。韩愈虽同佛教势不两立,但他从不厌恶僧人,他对与他往来的和尚,都表示出要以儒改佛的决心;韩愈赠衣予大颠,赠的是儒衣,而不是僧服,其“人其人”之意由此正可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3.
韩愈与大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贬潮期间,韩愈与大颠的交往,除了对大颠的学识和人品的仰慕之外,也与韩愈在潮州时离群索居,孤独寂寞,心灵上渴望得到解脱,学问上亟需与知音探索有关。这也可从韩愈既排佛又能吸收佛学的精华为我所用方面来考察。  相似文献   

4.
韩愈贬谪潮州期间,与南派禅宗大师大颠交往,一是禅宗南宗与儒学有相通之处,二是韩愈心理诉求和精神互勉上的需要,并不影响韩愈兴儒反佛的儒家立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韩愈《与孟尚书书》为主要依据,联系他与众多蜕化僧徒交往事实,对韩愈与大颠关系的实质提出了一种新看法,即儒禅相通说,从而能比较自圆其说地解释了韩愈反佛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韩愈与僧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愈是辟佛的,但韩愈却和一些僧人有交往淤是就引起了一些人对韩愈辟佛的真实性的怀疑。辟佛是不是就不能和僧人有交往呢?这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第一,要看看为什么交往,第二,要看交往的内容是什么。或是出於朋友的情面,或是出於礼貌上的需要,或是出于一时的感情上的需要。韩愈所以会和僧人有交往,无一是由於信仰上的原因;至于交往的内容,韩愈不仅没有赞扬,而且还当着僧人的面大声斥责佛法入中国的危害。这样的交往和辟佛不是完全相一致的吗?怎么能只从形式上看问题呢?  相似文献   

7.
该文对韩愈在八个月的潮州刺史任上与大颠和尚的交往和兴办乡校两件事进行剖析,指出,必须把这两件事放到治国理政的层面上来理解。与大颠和尚的交往,传达了韩愈吸取禅宗治心之长,用于治国济世的苦心。而能够把治心与治国系联起来的,是“礼”的讲求。用礼“化民成俗”,又要通过学校来完成。为此,韩愈在潮州兴办乡校,目的是教平民以礼数,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个好百姓。两个方面合起来看,表现了韩愈崭新的文化理念,也成就了他作为一个平民政治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韩愈一生排佛不遗余力。与僧徒的交往并不影响他的排佛。韩愈排佛的关注点仅仅在于佛教对社会的危害,并不涉及佛教义理精微之处。韩愈排佛的成效不大,而且其在发展儒教的过程中还受到了佛教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小说人物(大颠)及语言说明《后西游记》是一部与潮人关系密切的长篇小说,其作者可能是闽南方言区人。  相似文献   

10.
论韩愈对陆贽的认同与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贽与韩愈年辈相接,且有座主门生之谊,而现存文献并没有二人直接的文字交往。考察韩、陆之关系,非仅仅止于二人交谊之薄厚,亦关乎中唐复杂政局及文学发展之内在因缘。陆贽非凡的经历和杰出的才能,颇易引起韩愈的认同。而陆氏儒学纯粹。与韩愈有着相近的思想基础,亦便于认同与接受。陆贽幼年孤苦,勤学自励,终以一介书生而位极人臣,不同于梁肃等文人,给一生求仕宦的韩愈树立了切近的人生榜样。此外,陆贽赋予了传统骈文新的生命活力,以其巨大的创作成就,启迪了韩愈,从另一方面促进了韩愈对陆贽的认同与接受。  相似文献   

11.
韩愈排佛,主要是利用《春秋公羊传》中的"华夷之辨"理论在佛教的宗教层面上反对佛教,很少涉及到佛教的义学即心、性等理论方面。韩愈与僧人交往并作序、赋、诗相赠的行为,不会影响其作为中唐时代排佛最猛的儒家知识分子的地位。韩愈排佛却在生活层面上与僧人交往的这种矛盾性是在佛教从宗教和哲学两个层面上影响传统中国的背景下,伴随着佛教本土化和华夏文明逐步容纳吸收佛教的进程中展开的。韩愈作为这个进程中感受冲击剧烈,表现也极为活跃的宋代理学兴起之前的儒家知识分子,所引起的争议也就更多。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篮球比赛中颠投技术产生的原因,从生物力学角度和"兴奋灶形成"特点分析了颠投技术产生的原理,指出了"明星影响"和"腿部力量下降"是产生颠投技术的直接原因.阐明了颠投技术具有缩短时间、节省体力、变化自然的优点,以及出手点低这一缺点.要掌握并运用好颠投技术,必须掌握投篮手法、选好瞄准点和增大球在空中的飞行弧度.  相似文献   

13.
金苏琪 《文教资料》2012,(19):89-90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及鉴赏收藏家。“米颠”名号作为米芾人格的文化符号,被时人与世人所熟悉与传播。本文依据真实可靠的典籍文献,展现米芾“颠”的表现状态,并挖掘其“颠”的深层心理,最后对其由“颠”所造就的生存价值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4.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对佛老"异端",大加排斥,其反佛道思想在诗文中均有体现。韩愈的涉佛道诗令人注目,绝大部分诗作贯穿着韩愈辟佛倡儒的信念,或多或少表达了他排佛斥道的态度,传达出明显的反佛道特点。下文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佛教对中国文化之影响,可谓深矣。它从异域传入,与传统中国文化差距甚大,因而不断遭到传统道家与儒学的抵制和反对,儒释道三家矛盾尖锐,斗争复杂。在众多的反佛儒士中,韩愈是最英勇的斗士,这是一般人公认的。但在佛家的著述中对韩愈这位卓越的反佛勇士及他震惊唐代的辟佛壮举是如何评价的呢?在佛教巨型丛书《大藏经》中,对此有生动的说明。佛教徒们普遍对唐代统治者佞佛盛况作了形象的描绘,有的著作中对韩愈等人反佛的坚决态度也有较客观的报道,而更多的是把坚决辟佛的韩愈视为狂士,看作洪水猛兽,不惜运用大量篇幅,对之进行谩骂、  相似文献   

16.
佛教在唐代走向鼎盛,在理论上得到空前发展,而作为中国正统思想代表的儒学虽然表面兴盛,但实际上处于一种衰落状态。面对儒学衰微,韩愈、李翱挺身而出,举起重振儒学的大旗,直面佛老挑战。韩愈与李翱关系介于师友之间,李翱继承了韩愈排佛精神,但与韩愈的排佛思想特别是心性论思想相比较而言,却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对两者的排佛思想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加深对唐代儒家排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历来人们皆以为韩愈因上《论佛骨表》反佛而遭贬潮州。实际上是韩愈在劝诫时未能成功预设对方角色身份,在"表达—接受"互动过程中缺少共同点,尤其在檃栝傅奕的《请除释教书》时,给人以"事佛年促"语义暗示,触怒了宪宗,导致对话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李翱作为韩愈后学在接受韩愈古文理论的基础上,实践中进一步学习韩愈的作品风格,从而自成一家。并且李翱进一步发展了韩愈文学观点,弥补了韩愈在作文中的瑕疵之处,对于中唐以及后世的文风改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韩愈为复兴儒学做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是宋儒兴复儒学的前驱。韩愈对儒学发展的探讨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揭露佛道理论之虚妄;另一方面力图恢复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应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韩愈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主要是为后世儒学发展莫定了致思方向,而非对具体的儒学理论作出圆融的解答。  相似文献   

20.
对蔡邕碑文所树立并深刻影响中古碑志创作的人物才性品评笔法,韩愈碑文表现出了明显的疏离。蔡邕碑文深受才性品评思想影响,追求对碑主的德行、政事、学问、才能、气质等进行全面叙述,体现了才性品评对“兼材”与“通人”的崇尚;其语言“清词转而不穷”,以丰富的品评词汇以及类比、排比等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对碑主进行全面记叙与刻画。韩愈的碑文不追求对碑主进行面面俱到的“通人”刻画,而是着重突出其忠义仁爱的品性和奇倔的性情,在语言上也极大地摆脱了蔡邕碑文所树立的品评语言传统。蔡邕碑文对唐代碑文创作有显著影响,韩愈之前及同时代的古文作家,基本没有完全摆脱蔡邕碑文的影响。韩愈碑文具有巨大的独创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