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与特定时代的禁欲主义倾向相应,革命历史小说借助于革命意识形态的权威力量在对身体进行铭写时,难免将身体政治化和革命化;但是,革命历史小说还是对身体的自然欲望进行了书写,为身体的凡俗欲望争取了话语空间,体现了对凡俗人性的珍视。  相似文献   

2.
在1990年代以来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对身体的表现往往十分醒目,这和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刑罚、爱情等情节中,关于身体、欲望的描写不再瞩意于塑造革命者"受苦受难"的崇高形象,而是潜在地对革命历史进行祛魅。在市场化的时代语境中,当身体描写纯粹降格为肉体描写不再承担任何思想意义时,祛魅便意外地通向了媚俗。这在呈示当前身体描写驳杂状况的同时,也触及了现代性自身的悖论。  相似文献   

3.
在“革命 恋爱”小说中,身体书写为我们理解这一类型小说的丰富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革命需要身体来进行,身体需要革命来运动,身体与革命是两个互动的因素。身体有着无法被革命话语压抑的言说与诉求。革命叙事不仅对身体进行新的规范,而且生硬得扭转身体的欲望,僭越了身体。  相似文献   

4.
在“革命+恋爱”小说中,身体书写为我们理解这一类型小说的丰富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革命需要身体来进行.身体需要革命来运动,身体与革命是两个互动的因素。身体有着无法被革命话语压抑的言说与诉求。革命叙事不仅对身体进行新的规范,而且生硬得扭转身体的欲望,僭越了身体。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抗日小说又称十七年革命通俗小说,它是当时革命历史小说的一部分。十七年抗日小说在对传奇英雄革命的身体叙事的同时,也对两种类型的反革命的身体进行书写,一类是民族罪人形象,包括汉奸、特务、叛徒形象,另一类是日本侵略者形象。从对两种反面形象的身体叙事中可以看出身体承载的政治、阶级、民族等复杂意义,反动的身体被打上文化政治学的色彩,成为被规训的身体叙事。  相似文献   

6.
在边缘崛起的过程中,"文坛新桂军"将思想触角和现实体验延伸向了喧嚣而复杂的身体,通过身体的异动和精神的嬗变,揭示出在凡俗社会中人的生存本相,并从人的发现与关怀这个视角去阐述社会欲望系统,构建起新的"人"的话语,体现了这些年轻作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在边缘崛起的过程中,"文坛新桂军"将思想触角和现实体验延伸向了喧嚣而复杂的身体,通过身体的异动和精神的嬗变,揭示出在凡俗社会中人的生存本相,并从人的发现与关怀这个视角去阐述社会欲望系统,构建起新的"人"的话语,体现了这些年轻作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春节作为传统节日中最为盛大的节庆,不断地出现在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小说的叙事中.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中,所呈现的春节或对传统习俗进行政治化书写,或展示根据地军民团结的景象,或者叙述喜庆气氛掩盖下的革命活动.春节在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小说的叙事中成为论证革命斗争正义性、革命政权合法性的表达工具,更多地被增添了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小说在反叛革命历史小说的既定观念、规范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确证自身价值、意义,其代表作品从不同方面颠覆此前革命历史小说对历史与人的书写,呈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观与艺术姿态。新历史小说对革命历史小说的反叛在刷新文学表达的观念、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偏颇与缺憾。  相似文献   

10.
作为"红色经典"小说生产机制基石的革命现代性决定了"红色经典"小说秉有明确而突出的政治性,这正是其不可避免的功能定位和政治期许。在"红色经典"小说的书写中,革命话语尽管借助于主导意识形态的威权对凡俗生活话语进行规约和整编,但凡俗生活本身难以抵御的诱惑力,往往使得对凡俗生活的书写与革命话语之间存在一定的间离倾向,从而为凡俗生活的常态存在争取了空间。正因为如此,"红色经典"小说尚能保留一定的世俗人道主义精神和人间烟火的亲切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世纪出现的现代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和长篇历史小说等几种重要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历史观念进行粗略地扫描,从中探寻20世纪历史小说创作观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2.
从欲望叙事考察以虚幻的时空中的人物活动为叙事中心的架空历史小说,可以发现这类作品通过满足读者的权力欲望、对安全感缺失的焦虑、对物质的欲望追求,表现了现代人的的核心欲望。  相似文献   

13.
叶弥对丁玲用革命话语遮蔽女性身体受辱的还原,张爱玲、铁凝对革命中女性身体悲剧的反省和揭示,严歌苓对夏衍用民族观念遮蔽妓女爱国的颠覆。同一母题却出现不同的叙事,既可看到女性话语对男性话语的反叛及女性话语的进步,又可看到男性话语对女性身体的控制及女性身体的悲剧。女性身体总是男性欲望化的对象,被革命话语和男性话语所控制。  相似文献   

14.
《人面桃花》是一部极具先锋特色的新历史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它打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通过民间叙事和边缘人物来解读历史,探索历史背后的人性法则。同时它放弃了传统历史小说中的二元对立模式,将英雄俗化,还原了英雄作为普通个人应该具有的真实情感。对革命也进行了解构,革命不再是光辉神圣的,其中充满了那么多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15.
王永剑 《文教资料》2011,(18):16-18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革命历史小说的新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被一些研究者称为新革命历史小说。新革命历史小说之所以在世纪之交出现一个创作热潮.主要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包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大众文化心理的促使。  相似文献   

16.
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都是关于民国历史的虚构叙事,由于创作年代不同、叙事目的各异,两者所虚构的民国历史大相径庭.革命历史小说将民国历史革命化,其虚构因受革命历史的制约而着眼于党史中某些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的演绎;而新历史小说则摒弃了这种从革命角度虚构民国历史的唯一性,虚构游离于革命历史之外的"新历史".虽然其能指被冠以民国历史之名,但其所指只是个人化的叙述话语.虚构的民国历史从革命历史到"新历史",折射出当代历史小说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新历史小说中,有关革命历史的叙事走向与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形成鲜明的对照,它们的出现,不仅进一步消解着革命历史小说原有的话语内涵和逻辑系统,同时也展示了历史叙事的多种可能性,从而更为具像地将历史还原为叙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0世纪出现的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和“十七年一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等重要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类型中贯穿的历史观念进行粗浅的梳理,从中探寻20世纪历史小说创作观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9.
夏俊华 《红领巾》2004,(6):101-103
民间文化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在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中有着不同的命运.在革命历史小说中,存在于民间的“小传统“被抽空,取而代之的是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大传统“,出现在小说中的民间是经过主流意识形态教化过的、选择过的,而在新历史小说中则更强调对原生态的民间文化的全面认同和宣传.  相似文献   

20.
17年时期(1949-1966年)的革命历史小说通常以传奇叙事演绎无产阶级革命崇高理想。传奇叙事在这个历史阶段处于两难位置:传奇叙事极大地弘扬了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培养了人民对革命的自豪感;但因为英雄们传奇性的过分膨胀也导致小说对革命意识形态的偏离。在当时的革命历史小说中,传奇叙事并不是一种被提倡的文学想像方式,而是一种被规范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