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暗示了“果子”是教师或家长预设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或家长总是会为学生预设“果子”的,书本是“果子”,教学目标是“果子”,价值引领也是“果子”。为孩子预设“果子”是教师或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或家长不为学生预设果子,,而只谈学生主动探  相似文献   

2.
如果是说在教育结果的层面上,“跳起来摘果子”也许还可以商榷,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每个课时都要求学生“跳起来摘果子”,那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瞎折腾人了。  相似文献   

3.
“跳一跳摘果子”所蕴涵的教育理念深得教师推崇并广泛应用。在培智语文教学中,对中重度智障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也有其特殊的内涵,教师选择制作出适合学生的“果子”,搭建不同的梯度,组织趣味性的“摘果”活动,并给予人文评价,可激励中重度智障学生进一步学习。  相似文献   

4.
“摘果子”曾经是教育学和教育实践中的一则好比方。这则比方之所“本”是指:教学目标像“果子”那样具体、明确、先在,只等教者指明、学者摘取;面对“知识”,教者与学者都只是“旁观者”而非“生成者”(建构者)。在“主流(传统)哲学”看来,“知识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注视与反映”。人的心灵因此只是“镜子”和“白板”(或仓库)。建立在这种哲学基础之上的课程,其必然结果是用清晰而精确的术语去确定和陈述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亦如在树上挂着“果子”一样。教学过程也就因此成为师生之间传递知识的“授—受”过程;在传递之中为了效率,便…  相似文献   

5.
如果是说在教育结果的层面上,“跳起来摘果子”也许还可以商榷,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每个课时都要求学生“跳起来摘果子”,那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瞎折腾人了。摘果子的方法很多,为什么要出此下策,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呢?说到底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比如某重点中学,为了形成一种高考的氛围,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长期以来坚持从高一开始,严格按照高考命题标准进行所谓“月考”。为应付“月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好无限度地加快速度、增加难度,总嫌教材上的练习太容易,千方百计与高考难度接轨,寻找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难题,让学…  相似文献   

6.
“跳起来摘果子”是人们对思维训练的一种生动、形象的比喻。“跳起来摘果子”的含义包括:其一,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果子”的价值,。激起学生“摘果子”的兴趣和欲望,即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思维的启动阶段。其二,这些“果子”并不是伸手就能摘到,要摘到“果子”,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又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摘到“果子”以后产生一种满意感和自豪感,进而诱发他们继续摘果子的欲望。这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摘“果子”是十分重要的,任何包办代替将使这一工作变得毫无意义。其三,摘“果子”的关键是“跳”。只有既想  相似文献   

7.
庄幼民 《教书育人》2007,(10):37-38
我们对“跳一跳,摘果子”这一形象而生动的描述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所蕴涵的教育理念深得教师推崇,并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课程改革以来,在理性涤荡教育灵魂、激情改造数学课堂的同时,我对“跳一跳,摘果子”这一经典描述有了一番新的思考,我突然发现:以前,在理解和把握“跳一跳,摘果子”时,似乎总摆脱不了“师道尊严”的无情“束缚”,难于剔除“神圣权威”的可怕“阴影”,经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定位,仅仅局限于思考“如何让学生够得着或者是经过‘跳一跳’才能摘”这样的问题。其实,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跳一跳,摘果子”还应有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这一主张,由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他的名著《教学与发展》中提出。它的前提思想是,“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维果茨基语),“只有当教学走在儿童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赞科夫语)。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进一步认为,教师要  相似文献   

9.
“跳一跳摘果子”在新课程理念的观照下,它的涵义有了新的生成。其一,长着果子的大树已由狭义的目标(果子)载体成为了促使学生生命成长的一切外在环境与条件的代名词,成为一棵棵为成就学生未来而存在的生命树。其二,学生也不是见果子立马就摘,而是要“在大树下多坐一会儿”,或从宏观上领悟生命的意义,或从微观上获取“果”所蕴涵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暗示了“果子”是教师或家长预设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或家长总是会为学生预设“果子”的,书本是“果子”,教学目标是“果子”,价值引领也是“果子”。为孩子预设“果子”是教师或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或家长不为学生预设果子,而只谈学生主动探索(学生探索什么?)是没有意义的。我认为教师或家长预设“果子”与孩子主动探索没有什么矛盾,果子是目标,主动探索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主动探索往往依赖于鲜明的教学目标,主动探索的动力也往往来自鲜明、有意义的目标。至于“果子”是怎么预设的,是藏在…  相似文献   

11.
熊新媛 《江西教育》2004,(20):29-29
一、优方法 CAL课件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以声音和画面吸引学生.使识字教学变得形象、有趣。如学习“采”时,展示色彩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灵活地采摘着树上的果子。辅以解说:“采”树上果子。动感的画面、形象的解说、艳丽的色彩吸引着学生把画面与相关联的汉字“采”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们常用“跳一跳,摘果子”比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自我努力主动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果子”,指的是知识,“摘”指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跳一跳”,是指学生为了获取知识,在克服困难中所做的努力,也比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伸伸手,接果子”呢?两者的区别在于:  相似文献   

13.
经过强化的训练,学生是会解题了,但这只是在模仿,学生的创造思维从此被扼杀了。我国学生在奥数比赛中屡屡获奖,然而,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却是极差的。新中国成立了50多年,但没有一人能捧上诺贝尔奖。“熟”并未能生出“巧”来,相反,学生的创造精神07题造在手新人生神却被无情地扼杀了。“熟”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作用,但更多的是:“熟”会生出笨来,“熟”会生出厌来!三、跳一跳,摘果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一开始便是一个“复习铺垫”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内容与新授内容联系紧密,使学生能很顺利地从旧知向新知过渡,称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跳一跳,摘果子”这个教学概念拓展开来,结合中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案例,从诸多方面探讨如何使“跳一跳,摘果子”教学法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15.
《礼记·学记》中说 :“君子之教 ,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就是说 :君子教学 ,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 ,诱导而不是牵着走 ;鼓励他们不是强迫他 ;给他点明解决疑难问题的“决窍”,但不把现实的事实告诉他。这里讲的就是课堂教学要善于提示 ,提示要有艺术。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 ,“教学要让学生跳起来够到果子”。你把现成的果子给他 ,学生会失去自己获取果子的能力 ;但如果跳起来也够不到果子 ,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适时地给他一把梯子 ,让他自己上去去摘果子 ,这把梯子就是适时、适度的提示。由于数…  相似文献   

16.
自信是成功的乳母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就等于让学生拥有自信 ,让每个学生都摘一枚成功的果子 ,这样 ,尝过甜滋味的学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和惊喜 ,这是我在朗读教学中最深的感悟。一、“一步一步摘果子”让孩子摘一枚成功的果子 ,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要做一个有耐心的导师 ,为他们垒一步步台阶。在进行朗读教学时 ,我通常以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一层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 ,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悟中提高朗读水平。二、“活动多多 ,果子多多”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颇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 ,各种新颖的活动能…  相似文献   

17.
“让孩子跳起来摘果子”,这是我国近些年流行的一种教育理念,是对传统“填鸭式”教学的一种否定。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孩子跳起来摘果子”是否有失偏颇?孩子们除了“跳”,就没有别的方式摘果子吗?我为此做了这么一个游戏:在碗口粗的樟树上挂了一个红苹果,离地约1.8米,让学生自己去“摘”。当然,我没有告诉他们怎么摘。第一个摘果子的是位高大的男生,他一伸手就成功了。第二个是位稍矮的女生,她也想伸手摘,可是够不着。她想了想,使劲往上一跳,摘到了。第三个是位更矮的女生,她先是伸手后是跳,均未成功。她在树下思考…  相似文献   

18.
曹慧健 《考试周刊》2009,(46):60-60
“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和即将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的最小差异区域:如果你站存“已有知识”的草坪上.树上的果子是你“将要学的知识”.而果子生长的地方是你站着摘不着的.要摘下果子,必须跳一跳,而跳起来后能摘到果子的这个高度就是“最近发展区”。  相似文献   

19.
“跳起来摘果子”还是“坐在树下休息—会儿”这都是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对教育理念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草率地说:“跳起来擒果子”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相似文献   

20.
我们前面讲过,在“跳一跳,摘果子”这个比喻中,“摘果子”是指掌握知识,“跳”是指能力。当然,这不是摘取某一个桃子或某一个桔子的特殊技能技巧,而是能够摘取各种各样“果子”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要又多又快地掌握知识,不仅需要智力的发展,而且需要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的全面和谐地发展。用赞科夫的话说,这叫做“一般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