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反思录     
<正>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做到"严"与"宽"天衣无缝,让学生从"宽"中体会到教师的信任,从"严"中感受到教师的愿望。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懂得:分数是次要的,成长才是主要的;升学率是次要的,人格塑造才是关键的。我们过去要求教师告诉学生世界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做;我们今天则要求教师启发学生,世界可能是什么样的,可以从什么地方获得知识——这其实也就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主体性问题研讨的主要论题之一,已经形成了"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等一些主要观点。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遵循和坚持教育的"双主体性"规律与原则,一定要从对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性的认识入手,根据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状况、目标、任务,结合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因素,设计和确定教师和学生主体性互动的最优化方案,努力使教育活动在双主体性的最优化互动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做自己生命的设计师,规划人生蓝图,学会管理人生生涯;让学生明白幸福是人生的至高财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个性,做一个有个性魅力的人;帮助学生认识智商(IQ)、情商(EQ)、愈挫愈勇。教师和家长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能力已刻不容缓,因此建议"国培"计划中应对西北地区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使全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大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阳光生命,奠基学生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4.
在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中,大部分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慈善引导式的说服教育来保证教育效果,但是碰到"问题多次重复型"和"问题重复频率低大影响固执型"等学生问题,在传统慈善引导式的说服教育下无法保证教育质量时,怎么进行教育?能不能进行教育?本文提到了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处理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的信息对称机制,经过论证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并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所谓"难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一些学生的主观感受。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印象、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感受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因为这位老师感到很难教育的学生,其他教师可能感觉到并不是难教育的。一般来说,老师在看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正向我们涌来,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教师主导地位的重建,使不少教师感到教育教学工作茫然失措,这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明显。一则,仍然存在教师"预设框框",让学生往里"钻"的现象;再则,出现教师过于忽视"导",一味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结果学生连基本的学习目标都没达到的现象;其三,出现教师将以往讲授的地方或要提的问题写在投影片、课件中,变换形式地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以上种种现象  相似文献   

7.
姚秋平 《现代教学》2013,(Z1):34-35
良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正能量"。师生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建设和谐师生关系、释放教育"正能量"的重要法宝。那么,如何通过沟通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呢?首先,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采取何种态度和采用何种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和依据,影响乃至决定着师生关系的性质和内涵。因此,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在研究课、公  相似文献   

8.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批评"是教师教育学生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师批评学生,旨在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则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而不是轻易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要求每位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心中装着每一位学生,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学生的天性。那么,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怎样做才算是尊重学生、对待学生,在教育学生时体现以人为本呢?  相似文献   

10.
梁翠嫦 《广西教育》2013,(21):44-45
如何通过最科学的教育方法把学生教育成才,是无数教师的最大心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笔者认为,赏识教育无疑是教育学生的最好利器,它能使教师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可见,在教育过程中,赏识教育是多么重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的教育背景下,教育对象中不知不觉出现了一种"特殊群体"——后进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这些特殊群体在班集体中成一定比例存在。如何关注这些特殊群体,实施教育策略,帮助这些孩子和其他学生一起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班主任教师的重要责任。一、"特殊群体"学生的"特殊"表现1."后进生"。指在班集体中他们或  相似文献   

12.
李方杰 《广西教育》2014,(25):57-57
正在教学中,教师都会遇到一些被他人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也是令教师们感到头痛的教育对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与其他学生只是存在"天赋"上的差异,教师应该认识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缩短学生间"差异"的距离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绝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而学生也一样。笔者批改过这样一篇作文,作者是一  相似文献   

13.
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教育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教师表达教育爱的种种方式中,哪些并不是真正的教育爱呢?为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论教学过程中"双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存在着偏差和失误。"主导"和"主体"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语义学、哲学和教育学三个方面来理解,两者在实际上并不矛盾,也无须为强调一方而牺牲另一方。现代教育活动呼唤着教师与学生主体意识的双重回归。  相似文献   

15.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来控制和管理自身的学习行为,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解释存在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也尚未得到切实的落实,有待进一步解决,应该把"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扩展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系统的全面改造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正>在影响学生和教育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是相当重要又颇为活跃的一个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它能够左右或改变其他因素。谈到教育心理学理论,绝大多数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指导对学生的教化工作,而很少有人思考对自身的塑造工作。教师在教与学的师生互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不是"生而知之者",教师的心理品质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各项的发展,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一、扮演好作为特殊职业的角色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博"、二"深"、三"新",不仅把知  相似文献   

17.
"专升本"学生作为本科院校的特殊群体,有鲜明的心理特征。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和职业规划教育的骨干力量,在管理"专升本"学生群体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合理引导,不断加强"专升本"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本位",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创设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明确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新的语文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  相似文献   

19.
哲人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赏识。"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赏识,而教师对学生的赞美,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对学生一视同仁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同样,爱优秀的学生教师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但是爱学困生就未必能够做到。现代化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而恰当的赏识和鼓励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的做法是:观察每一个学生的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更是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师德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教师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但是现实中,由于许多教师思想中存在着"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的观念,因此淡化了爱生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