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加强高校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研究生学术创新团队,发挥高校优秀研究生的团队效应,带动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需要,有利于优秀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对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校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中研究生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不足、目标价值不清、缺乏制度环境、管理体制不顺,针对这些问题,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推进科研团队的目标管理、创建科研团队的制度环境等。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导师团队对研究生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导师团队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分析导师团队的内涵,在现有的导师团队建设的基础上,从研究方向凝练,科研平台建设,导师梯队构建,学术氛围培养和管理制度制定等方面,建立一个优秀的导师团队。通过逐渐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工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彩红 《高教探索》2012,(5):104-106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幅度增长,传统的单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如生师比例失调,学科知识局限,导师队伍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既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为提升研究生导师自身学术水平提供良好平台,又是实现学科交叉,产生新的创新点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完善的导师团队结构、健全导师团队的管理制度、建立导师团队的评价激励机制及科学处理团队学术分歧等措施来保障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作为非正式或正式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应严格遵守包括法律法规、学校相关条例和科学研究等不同层次的学术道德规范.默顿提出的科学研究基本规范适用于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其中,"普遍主义"体现在研究成果评判中;"公有性"要求研究生对已有研究成果优先权的尊重;"无私利性"强调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拓展;"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注重研究生批判精神的培养.将失范行为原因分为两类,并提出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学术水平评价标准多元化和导师进一步规范自身学术行为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科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发展带来研究生数量、质量、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预示着文科研究生教育需要进行内涵改革和体制改革,其中,实现文科研究生的学术转型是重要的一环,它涉及文科研究生个体对大学术、大视野和多才能的转型,也涉及培养模式的配套改革,而建构新型培养方案和共同体培养模式是实现文科研究生教育之学术转型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构建多学科融合学术环境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学科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是研究生教育的载体。本文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多学科融合的学术环境的特点以及学术环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提出了构建多学科融合学术创新环境的新途径,促进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导师组是由多位导师组成的研究生指导团队。本文将A大学经济学院实施导师组培养模式和单一导师培养模式的研究生分成两组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参数检验中的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施研究生导师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依据对A大学的案例研究,研究生导师组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需要有以鼓励和自愿组合为原则的政策平台,需要有导师组内部交流机制和团队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新视角来分析如何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着重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学术道德建设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学术道德建设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通过净化社会学术道德环境、加强研究生培养机构学术道德建设、规范导师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研究生自身学术道德水平等四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学术研究中的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交叉学科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在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如导师团队的组建、协作和科研成果的评价等方面。因此,突破传统的导师团队建设模式,建立交叉学科导师团队已经成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提出了校内外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导师团队组建方法,以及有效的导师团队管理机制。建设交叉学科导师团队是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本文针对当前规划设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的现状,从单一导师培养制和传统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剖析其成因,初步阐述了建立导师团队制的必要性,并从团队组建、培养方案制订、科研实践和学术氛围营造四个方面,探索了基于导师团队培养规划设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研究,总结了依托科研团队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而科研团队的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学术培养过程的规范性及科研团队的工作效率,能够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开发适合科研团队的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科研实践与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化科研实践,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应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增加科研实践机会,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大力改善内外环境。  相似文献   

13.
创新能力是影响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学术型研究生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该研究针对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包括:严把招生关,选拔喜欢和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生;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扎实的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参与研究课题选择、设计...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主要采用导师负责制,以课程学习及跟随导师团队完成科研项目和学位论文为主。由于激励措施不足等原因,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的积极性较低,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兼顾导师培养、学院创新训练以及创新成果激励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多级联动培养机制,以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在校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而研究生导师人数增加相对缓慢,同时由于导师在承担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还担负大量的科研任务,导致自身无法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构建由校企双方知名专家组成跨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有利于团队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拓宽,是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导师团队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提高导师学术水平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组建跨学科的导师团队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符合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我国大学已开始实施导师团队这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如何有效组建导师团队和进行团队成员的选用与配置,成为当前研究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问题。“人一团队”匹配理论是组建团队和实现团队高效运作的重要依据,它强调个人特征与团队特征之间的相容性和互补性匹配。在角色分析与团队匹配性分析的基础上组建的导师团队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CNKI数据库中1978-2018年核心期刊6988篇文献的关键词、发文机构、发文作者等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聚焦于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专业学位认证、学位授权点建设等方面;王战军、王传毅、袁本涛、张文修、廖湘阳等学者的研究在该领域主题演进中颇具影响力;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前沿趋势主要集中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国际化水平提升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已有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研究主题较为多元化;研究整体呈现出明显的政策导向性;逐步聚焦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学术共同体逐步形成,研究生教育学成为将来的可能趋势。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令人担忧,如不提高势必影响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创建研究生团队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它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创新型学术团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龙头和主要力量,是学术团队中的王牌团队。本文从高校科研实际出发,论证创新型学术团队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着重探索创新科研团队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构成,并就如何完善创新型学术团队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费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闻  谭源渊 《高教论坛》2008,(3):143-146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多因素中,经费是重要因素。本文以广西为视角,着重从国家经费投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生课题经费支配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经费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