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太宗的文学主张继承了儒家学派“观风”、“立德”的观点,但他在创作实践上却沿袭着南朝诗歌的传统。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有三: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的不平衡,贞观政坛关陇贵族、北方士族和江左士族三股力量所代表的文化冲突,以及唐太宗本人宣泄内心矛盾的创作内驱力。  相似文献   

2.
魏征是我国古代的著名诤臣。他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对唐太宗有深刻影响,成为唐太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为了尽快医治隋末战乱所造成的创伤,使新建立的唐王朝政权得以巩固,他向唐太宗提出了一系列正确意见和建议,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李世民是初唐诗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提出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的文学主张,尚质而不反对文饰。在文学实践方面,他一方面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同时也在艺术形式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对初唐诗坛矫正齐梁文风、开拓题材、创造意境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为唐诗的繁荣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使唐初的社会经济迅猛地向前发展.不仅如此,唐太宗还尊崇经术,喜好文学.贞观二十二年,他亲自撰成《帝范》以赐太子.在这本书中他讲到:“弘风导俗,莫尚于文;敷教训人,莫善于学.因文而隆道,假学以光身.”①可见,他是十分重视文学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增进个人品行修养的作用的.他身体力行,创作了近百首诗,并且在理论上对诗歌问题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唐太宗的诗歌创作及其诗学倾向极大地影响了初唐诗坛,其作用不容低估.《全唐诗》这样评价他:“诗笔草隶,卓越千古.至于天文秀发,沈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②这则评述并不完全是溢美之词,太宗对于唐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发展和成熟的确具有开启之功.  相似文献   

5.
<正> 一代雄主,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君王唐太宗李世民,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开创了大唐鼎盛的基业。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唐太宗,历代史家学者都有定论,毋庸赘述。但其文学上的成就,史册鲜有记录,把他视为诗人,却贬者甚众。唐太宗的诗流传下来有百余首,观之,笔者似与历来对他的评价有商榷的余地。本文就这一命题,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郁达夫的文艺观加以分解,我们会看到一个奇异的现象:郁达夫的每一个观点,似乎都有其脱身的"母体".他主张文学以情为主,这是感伤主义观点;他主张美是艺术的核心,这是唯美主义观点;他主张创作即表现,这是表现主义观点;他主张文学应是力的体现,这是未来主义观点;他主张文学应该写实,这是现实主义观点;他主张文学应该描写性压迫、性苦闷,这是弗洛伊德观点;他主张创作应是苦闷的象征,这是厨川白村的观点,等等.由于郁达夫文艺观的多重性,因而人们对其认识很不一致.有人根据他对表现主义的兴趣,认为他早期文艺思想是表现主义的;有人根据他对唯美主义的兴趣,认为他的文艺观是从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的转化;还有人认为郁达夫早期  相似文献   

7.
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是新旧文化转型的产物。姚永朴在总结桐城派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创新,为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尊重文章学自身发展,他在《文学研究法》中提出了较为通达的文章学观点:不立宗派,骈散同源;力纠前贤空疏,关注文学本位;强调文章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了更加全面适时的文章功效观。姚永朴作为桐城旧人,在古文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时艰难努力,预流趋新,为古文求取生存空间,有一代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8.
张佳 《大中专文苑》2009,(10):73-73
唐太宗当上皇帝后不久,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进献了一张弓。能用来送人的东西肯定是好东西,何况是送给皇帝的。唐太宗试了试也认为这张弓是张强弓,非常好。在高兴之余,唐太宗拿着这张弓向宫中的弓匠炫耀。弓匠把这张弓认认真真地察看了一番后说:“这弓不是张好弓,因为它用的材料不是好材料。”  相似文献   

9.
伊格尔顿本人没有给意识形态概念一个稳定、全面的理论界定,但是在他的批评实践中和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反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他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解:一方面他认为可以从认识论和社会学两个维度理解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也认为从社会政治角度理解意识形态具有优先性。他认为文学和审美本身都是意识形态,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深化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郝经是元初重要的文学家,他不仅文学创作丰富,而且有系统的文学主张。他的文学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用”的文论观点,强调文学创作要以实用为主。二是在文学创作中提出了“顺”的概念,主张文学创作要顺应事物本身的道理和形式而不主张“作文”。三是在作家的修养中提出了“内游”说,郝经的“内游’嚏从创作的本体上解决文学创作中文与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六月四日事最初进入文学领域是作为唐太宗入冥的原因,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和主体。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学的演进,六月四日事在后世的文学书写中主要体现为两个系统:一是融入唐太宗入冥故事,并在与梦斩泾河龙故事的博弈中逐渐淡化出故事重心;一是在明清历史演义中作为不可回避并浓墨书写的篇章,但随着故事本身政治神秘色彩和伦理道德色彩的丧失,其艺术感染力也逐渐衰退。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他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这两个观点是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指南。本文重点探讨的是文学的历史观点。  相似文献   

13.
顾春军 《文教资料》2009,(19):13-15
元稹在诗歌创作上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在诗歌创作理论上认同了杜甫的文学观点,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观点,但在创作实践上,元稹的作品与理论有一致的地方,也有相悖之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清本《全唐诗》存太宗诗九十八首,在数量和质量上是唐朝其他帝王所无与伦比的,跟同时代诗人比也居于前列。太宗诗题材内容丰富,他的政治咏怀诗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反省自身,抒写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唐太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钱穆从儒家的道德本体论来看待中国文学艺术的本质及其作用。他认为:文学、艺术属历史文化的第三层面,即精神层面。他提出了文学即人生,文学即心学的著名观点,强调中国文化诗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中国文学的精神在于道德修养和情趣意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他最推崇音乐艺术,他认为音乐较之其他艺术形式境界更高,最能表现人心。钱穆的文学艺术思想是他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6.
钱穆从儒家的道德本体论来看待中国文学艺术的本质及其作用。他认为:文学、艺术属历史文化的第三层面,即精神层面。他提出了文学即人生、文学即心学的著名观点,强调中国文化诗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中国文学的精神在于道德修养和情趣意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他最推崇音乐艺术,他认为音乐较之其他艺术形式境界更高,最能表现人心。钱穆的艺术思想是他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历来被翻译界争论最多。而许渊冲先生在总结分析前人的理论观点后,提出的"三美论"、"三化论"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思维,指导实践,是国内文学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许先生的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其翻译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和辨析,以说明其"三美"、"三化"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和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同志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初步阐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文学的社会功能问题,文学的大众化问题,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以及什么是新文学的问题等,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学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文艺观点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萌芽,指明了新文学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唐僧取经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唐僧是唐太宗派出去的,因为唐僧肯上西天取经,唐太宗还与他拜为兄弟,称他为“御弟圣僧”。临行之时,唐太宗为他准备了取经文牒,用了通行宝印,还赐了一个紫金钵盂,给他沿途化斋之用,并两个长行的从者和马匹。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李世民继高祖李渊之后登上帝位,他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在他的统率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奠定了三百年大唐帝国的基石。因而,在历史上,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被后人称颂。但是在文学史上,李世民却似乎充当着一个不大好的角色。他被说成是初唐大力提倡并积极创作宫体诗的代表,认为轻艳浮靡的宫体诗风正是凭借李世民的帝王权势统治初唐诗坛的,大有将初唐诗风不振的原因归罪于他的倾向。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重谈太宗诗歌,深感有必要重新探讨这一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评价唐太宗的诗以及初唐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