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测算1997—2012年我国各区域物流碳排放基础上,利用构建的区域物流碳排放集中度模型,从七大地区角度分析区域物流碳排放强度的演化过程,并基于碳排放地理联系率模型,从全国和七大地区角度分析了区域物流碳排放和区域经济碳排放在空间分布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区域物流碳排放总体表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大部分区域物流的发展是以较高的碳排放增长换取微弱的经济水平提升;区域物流碳排放与区域经济碳排放,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表现为空间一致性较高,而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空间分布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的,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功能,享有“自然之肾”之称。本文从地貌景观视角,利用中国湿地数据库资料,及Leemans和Cramer(1990)建立的全球气候网格(0.5°×0.5°)数据库数据,选取东北地区湿地区域内358个网格点1950年~1989年的平均气象资料,计算东北地区湿地吉良温暖指数WI和寒冷指数CI及徐文铎湿度指数HI值。东北地区湿地WI值基本在20℃~103℃·月之间,CI值基本在-205℃~-80℃·月之间,东北地区湿地的HI在4.5mm~20mm/℃·月之间。由于湿地的冷湿效应,温暖指数WI值范围小于同纬度范围的东北地区的数值,而湿度指数则相同。并通过对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的分析及模型的修正结果,进行东北地区湿地的生态气候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依据1995~2010年的我国七大地区(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分解发现,考察期内,七大地区的就业和FDI的区间差异对各自总差异的贡献度分别为73.17%和66.87%,区域差异主要是区间差异造成的.基于CES生产函数推导出的就业决定计量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实证研究了FDI流动与我国区域就业差异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FDI的差异是导致区域就业差异的显著因素.除华北地区外,整体上FDI加大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就业差异,缩小了中部地区的就业差异.就业的区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FDI在我国区域间的投资倾斜所带来的就业转移、就业替代和就业结构变迁.  相似文献   

4.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并不能综合反映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全貌,因此有必要从区域创新体系内涵出发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反映和测度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由此,以中国30个省份为对象,构建测度区域创新体系效能的概念模型和指标体系,注重同时选择规模指标和强度指标,采取指数合成方法并综合运用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分析等方法测算30个省份2012—2020年创新体系效能的空间分布、演进特征和趋势。结果发现:中国区域创新体系效能均呈上升态势,但其指数呈梯度分布和非均衡分布,且省域间和不同创新水平地区间创新体系效能差距不断扩大;相比创新指数领先地位,创新指数较低地区发生动态转移的概率相对较高,但均未发生跨区等级转移现象,省域创新体系效能加速分化使中国区域创新体系效能空间分布与演进呈现以少数省域为代表的创新极化不断加强,以多数省域为代表的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趋于低水平固化等发展趋势。为改进中国区域创新合作、更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西部和东北地区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国家需加大对其支持,创新极需发挥带动作用,区域创新体系要协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共同演化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嵩  洪进  赵定涛 《科研管理》2014,35(6):84-93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共同演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共同演化理论,构建我国高技术产业系统与所在区域经济系统的演化模型;并运用协同学的分析方法,选取相应的序变量,形成两系统共同演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的数据,对我国各地区两系统的演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两系统的共同演化水平呈现显著的四梯度分布,演化过程表现为持续提升和往复波动并存,总体演化水平较低且东西部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6.
基于复杂系统观的区域物流协同创新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复杂感知反应系统理论以及区域物流设计规划方法,对区域物流系统协同创新与演化进行研究。指出区域物流系统两类协同进化路径以及感知反应边界(创新边界带),分析系统创新与演化的三种动力:社会经济动力;产业间协同动力;产业内动力,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专利指标的中国区域创新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我国省区专利申请量及其增长率作为区域创新产出水平的度量指标,按照东、中、西三大地区(俱乐部)的划分,通过收敛检验及基尼系数分解法实证分析我国区域创新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996-2005年间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没有呈现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地区内及地区间的创新差异均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无论创新活动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全国总体非均衡发展均主要源于三大地区内的非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省域研发创新能力差异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发明专利申请量、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地区R&D创新能力,运用基尼系数、Theil指数、区域分离系数测算中国R&D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结果发现:基尼系数、Theil指数测算结果均显示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发明专利申请量区域差异曲线呈现S型,新产品销售收入呈现倒U型曲线.基尼系数显示:省域之间R&D创新能力的差异显著;Theil指数显示:地区内的差距主导潜在创新能力的差异;地区间的差距主导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内容:本文基于2006-2015年30个省市国际人才和区域创新的数据,利用区位商、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区域国际人才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国际人才集聚度总体较低,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HH集聚省域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LL集聚省域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不断强化;国际人才数量每增加1%,区域专利数增长0.23%,国际人才集聚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根据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吸引国际人才,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玄  冉光和  陈科 《科研管理》2020,41(5):259-268
本文在分析金融集聚影响区域内部和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以中国省域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 考察期内中国省域金融集聚度大致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递减。(2)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度较高,对区域内民营经济成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且其“涓流效应”可带动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中、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度较低,不能促进区域内民营经济成长,且其“极化效应”可能阻碍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3)东、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技术研发,而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还停留在规模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