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位出身富有的学生趾高气扬地向同学夸耀,他家在雅典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他的老师拿出一张世界地图,对他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亚细亚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这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老师又问。 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将希腊找出来,但和亚细亚比,希腊太小了。 “雅典在哪里?”老师再问。 “雅典?这就更小了,好 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 一个小点说。 老师看了看他的学生,最后 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 家那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 里?” 学生…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把“象”写成“向”,“纸”写成“(纟氐)”,这已是第六次写错了。我便把他找来当面订正。只见他拿到本子后不加思索,很快就订正好了,并且很正确。我奇怪地问他:“你为什么会订正而用时却错呢?”他很干脆地回答:“这些字差不多,反正不是这个就是那个;这个错了,一定是那个!”学生的回答,固然说明了他  相似文献   

3.
一次阅读课上,同学们这样评价一位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他读错了一个字。”“他多字了。”“他第二句重复了。”“他有点结结巴巴!”再看那位学生,面对居高临下,毫不留情的点评,一脸羞涩,只好灰头土脸地坐下了。也许他的心已经在狂跳不已。这节课再也安静不下来了。果然,这节课,他显得坐立不安,注意力很不集中,听课的效果可想而知。这引起了我的思索:怎样能利用评价有效激起此类学生的信心呢?  相似文献   

4.
鹅卵石     
《现代语文》2005,(8):40-40
在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相似文献   

5.
今年,我教三个班的化学。一百四五十学生的姓在脑袋中直打架,在教学过程中,只好随意地叫学:“你、你、你”,“他、就是他”,“课代表旁边红衣服的那位同学”……特别是对那些“名不见经”的学生经常乱点“鸳鸯”。一天下午化学课请学生上黑板板书,我叫错了一男生的名字(他的名字极似女生),全班学生哄堂大,那位男生极其难堪地坐下了。这一天,他的作业没有交,以后的几次测验得分也逐次下降,多次与我打照面都是扭头就走。我做错的是什么?在一篇教育文摘中,我找到了答案: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共26条,第一条是“记住学生姓名”。读后,我不禁被这…  相似文献   

6.
惊慌·惊愕     
这是一堂语文课。课文是一篇微型小说。微型小说里写的是在某堂语文课里,学生们发现语文老师讲课中出现了错误,但都不敢作声,只是惊慌地望着老师,最后还是一位大胆的学生勇敢地提出来了。讲台上的语文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完这篇微型小说后,他记起在师范学院读书时,语文老师着重强调,给学生分析课文首先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句子中又要抓住最准确的字词。于是他滔滔不绝地讲述这篇微型小说在描写学生知道老师有错却不敢言的心理状况时,作者为什么要用“惊慌”而不能用其他的词,比如“惊愕”。他说:“这篇微型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造…  相似文献   

7.
我错了     
下课了。汪老师在房间里和—个学生谈话。 “童××你把‘时光老人的礼物’这一课背诵一遍吧。” “你把东风带给树枝,让小鸟愉快地飞上蓝天,……”学生开始了他的背诵。当他背到“糊涂  相似文献   

8.
幽默     
他还想吃蛋糕约翰从学校带了黑眼圈回家,妈妈问这是怎么回事,约翰答道:“我跟比尔打了一架。”妈妈明理地说:“明天你带块蛋糕给比尔,并向他道歉。”第二天约翰又带回一个更大的黑眼圈。“天啊!”妈妈大惊失色地叫道:“这是谁干的好事?”约翰答道:“比尔干的,他还想吃蛋糕。”最长和最短一位教师问他的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最长,什么最短?”一位学生立即回答:“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最长,一场考试的最后几分钟最短。”弄睡与摇醒教授:×××,请你把你旁边的那位老兄摇醒,这是上课,不是睡觉时间。学生:教授,请你来摇醒他吧,是你把他弄得睡着的。…  相似文献   

9.
方淑霞 《教学随笔》2009,(11):21-22
【案例】王老师在课堂上兴致正浓地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后排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菊花摇了摇。王老师暗暗压下心中的怒气,继续讲课。谁知他的忍耐并没有阻止这个学生的恶作剧,当他第二次读到这句诗时,这个矮个子学生又一次举起了菊花。他偷偷在心里对自己说:“第三次,如果有第三次……”可在他第三次读到这句诗时,那枝菊花又挑衅般地出现了。他的气愤无以复加,走到那个学生跟前,歇斯底里地喊:“拿出来,吃掉!”  相似文献   

10.
贺喜秀 《广西教育》2008,(13):33-33
“老师,他也错,你扣他2分,凭什么扣我3分?”学生说完,眼泪在眼眶打转,一副又气又委屈的样子。看这学生的情形不管我怎么道歉,他也不会原谅我了,怎么办?片刻后,我摸摸他的头,然后把手放在他的肩上,说:“你跟老师过来。”到了办公室,我用一种欣赏的眼神,故作轻松地对他说:“因为老师最喜欢你,所以对你就严格一些,多扣了你的分。”学生惊讶地看着我,慢慢地擦去眼泪:“老师你真的喜欢我?”“那当然啦。”我没有给他一点怀疑的余地。学生的脸上没有了气,没有了委屈,一蹦一跳地出了办公室。  相似文献   

11.
北大附中副校长程翔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篇题为《一块手帕》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便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评讲。“这篇文章是抄来的。”程老师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的同学,她满脸绯红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突然的变故,程老师停顿了一下,转过话头问大家:“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是好,可是……”“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管其他。”“太好了。”“那就请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请发言的同学到讲台上来说。”结果,有八位同学发言,大家…  相似文献   

12.
那是一次语文作业,有一位学生对一道语文阅读题只字未写。对这种行为,我非常气愤,当即在阅读题后写下“态度不端正,难有长进,望你反思”的评语。第二天,评讲练习题时,我当着学生的面,没点名地批评了他一顿,性格内向的他愤愤地低声说:“搬书匠……”当时我心中的无名之火骤然升温。但理智战胜了情感,我决心问个明白,弄个水落石出。中午,我找来了他,他忐忑不安地来到我面前。我发问道:“你为什么不做?”他极认真地说:“这道题有误,老师你看看。”我重新审视了这道题:“六岁时,我和爸爸在院子里栽下一棵白杨树,并在上面做了记号,三年后这记号比…  相似文献   

13.
笑掉大牙     
两张废纸在一次全校大会上,校长批评同学们乱丢废纸:“假如这个同学扔一张,那个同学扔一张,那么这个校园将会有多少张废纸?”下面有一个学生大声说:“两张!”睡觉老师:“你认识到了上课睡觉的缺点吗?”学生:“认识到了。没有在床上舒服。”大耳蚊在一堂生物课上,老师在介绍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这时教室中有一个同学在睡觉,老师看到后十分生气地把这个学生叫了起来,并且问他“达尔文”是什么人。这位同学还在刚才的睡梦中没有清醒过来,只见他不假思索地说:“‘大耳蚊’?这不是一只蚊子吗?”紧接着他又意识到这是一节生物课,遂又在后面…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教学《家》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自由初读后,教师指名让一学生试读,并让其他学生做评价。有的学生说:“他读的声音很响亮”有的学生说:“他的普通话很准确”……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读的很好,因为他脑子里在放电影”。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起来。老师说:“你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相似文献   

15.
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常常要苦口婆心地对他们批评教育。从道理上讲,这对于学生该是一剂剂“利于病”的“良药”,可这“良药”却常常由于“苦口”而让学生难以下咽,其“利于病”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教师怎样给学生以“不苦口”的“良药”来提高“疗效” ?   平等,是让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切不可以自己的“善意”为借口,凭自己的意志来“塑造”学生,而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老师不是在训他,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在与他交流,用宽容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要学生用“公”字组词,当小刚站起来回答说“公鸟”时,教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当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明在读“琦琦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从此,他发奋学习”这句话时,由于他不认识“奋”字而把这句话读成了“琦琦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从此,他努力学习”。教师听见小明把“发奋”读成“努力”,则马上说,小明读错了,要他再读一篇。于是小明就着“发奋”两字的拼音将这句话再读了一遍,但他这次把“发奋”读成了“发疯”。试想想,小刚、小明遭遇几次如此模式化的要求后,他们还敢言说、还愿言说吗——  相似文献   

17.
去年,一位外国专家在我校听了一天的数学课,后来他就诧异地问我: “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这一问,引起了我的思考:儿童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就没有问题了呢?  相似文献   

18.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写教案,抬头看到刘老师气冲冲地推门进来,后面跟着两个低着头的学生。只见刘老师“啪”地把书摔在桌子上,往椅子上一坐,双手抱胸,很生气地说:“说!怎么回事?” 学生甲和学生乙各说各的理,都想为自己解释。刘老师一拍桌子:“一个一个说!”又指着学生甲,“你先说,为什么拿书砸他?”学生甲很委屈:“他老拿手戳我。”刘老师又转向学生乙:“是不是这样?”“是,但是……”还没等学生乙把话说完,刘老师就伸手制止住了他:“不要找借口!不管你什么理由,上课也不能打扰别人,你知不知道后面有很多老师在听课!回去把这节课的生字一个抄十遍!”学生甲得意地看了学生乙一眼,走出了办公室,学生乙却站在那里不动,眼里的泪水似掉非掉:“老师,我……”刘老师再一次打断了他的话:“不要再说了,回去抄生字!”  相似文献   

19.
希望的台阶     
北大附中副校长程翔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篇题为《一块手帕》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便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评讲。 “这篇文章是抄来的!”程老师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的同学,她满脸绯红地低下了头。 面对这突然的变故,程老师停顿了一下,转过话头问大家:“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 “好是好,可是……” “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管其他。” “太好了。” “那就请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请发言的同学到讲台上来…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篇题为“一块手帕”的作文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便把这篇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评讲。“这篇文章是抄来的。”老师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作文的同学。她满脸绯红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突然的变故,老师停顿了一下,转过话头问大家:“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是好,可是……”“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管其他。”“太好了。”老师接着说:“同学们,这样好的文章我以前读得不多,可能同学们读得也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