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生产具有明显的生产要素替代效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改变了我国劳动力的地区分布状况,引起我国东西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逆转,削弱中西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能力,动摇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基础,直接阻碍了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移出。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原地区工业化的比较优势,保障中原地区的劳动力有序流动和有效供给,使之形成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之间的正反馈机制,是中原地区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实现这一机制,在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应该注重承接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转移,在产业布局上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注重对劳动力的吸纳,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决定人口素质,提升就业能力。职业教育对人口转移、劳动力供给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疆是欠发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就业质量、城市化水平等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章探讨了新疆政府如何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新疆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加快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推动新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以期为新疆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民工潮起,我国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状态.但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包括福建在内的东部地区陆续出现了进城的农民工数量减少导致不少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的劳动力缺口增大是劳动力市场的一种结构性短缺现象,并没有改变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格局.如何处理好"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是劳动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业结构的劳动力模型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首先分析了我国三大产业间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建立劳动力模型,然后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对未来我国劳动力的流动趋势进行预测,进而得出了在今后几年内我国仍将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流出,并针对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民工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并不是永远都可以得到满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而在我国的特定条件下则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民工荒”。因此,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因势利导地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农民工向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对1995年以来梅州市劳动力供给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梅州市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要素对梅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劳动力水平供给效应递减、劳动力垂直供给效应开始凸现.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不合理和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是梅州市劳动力水平供给效应下降的主要原因,职业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等政策背景下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是梅州市劳动力垂直供给效应显现的主要原因.认为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就地转移,加大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创建良好平台,内培外引高素质人才,是提高梅州市劳动力供给效应、促进"双转移"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西部的城镇化进程和人口结构因素引发了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相对减少.东部自北向南劳动力紧缺状况在逐步加剧。短期内,东部企业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员工待遇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从长期看,低端制造业的用工成本上升将推动全社会产业升级.将有助于中国企业不再单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创造企业竞争力.有助于全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9.
当今,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快速推进,农村就业转移却呈缓慢趋势,究其原因,有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有自发性和无序性、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农村工业发展缓慢、整个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也与农村兼业劳动和经营群体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比较收益发生变化密切相关。为此,需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民工潮起,我国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状态。但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包括福建在内的东部地区陆续出现了进城的农民工数量减少导致不少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的劳动力缺口增大是劳动力市场的一种结构性短缺现象,并没有改变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格局。如何处理好“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是劳动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1.
新疆是我国典型的少数民族省区,文章在分析新疆人力资源供需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10年的新疆总人口、汉族人口、民族人口、劳动力资源总量、从业人员总数、从业人员三次产业分布、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备高素质人力资源采用趋势外推预测模型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进行了预测,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启动东业西移推动西部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存在着产业梯发和经济梯度,处于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会自发地向处于较低梯度上的地区转移.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完全可以利用幅员辽阔的优势,在其有不同经济梯度的地区之间浙次推进,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经济发展势头.进入90年代后期,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弱化甚至丧失,东中西部的产业梯度已经足够大,客观上要求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中西部在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积累、体制转型与市场发育、人文条件与人文素质等方面有接收和吸纳来自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初始条件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安徽省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现状,通过构造回归模型,对安徽省劳动力供给和就业需求进行了预测,分析了供需矛盾,并提出了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广东近20多年经济发展迅速,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源泉之一的劳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在 DEA 的C2R 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种评价劳动力供给效率 DEA 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劳动力供给效率评价中,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效率、规模报酬、决策单元在生产前沿面上的“投影”和排名等。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省平均劳动力供给效率并不高,而且存在区域差异,经济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劳动力供给效率要高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针对此状况,文章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应当依据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确定其发展思路。文章从产业特征和所有制特征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并据此提出对职业教育发展思路的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劳动力不再是取之不竭了。和2004年的"民工荒"不同,2007年的基层劳动力短缺,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北方内陆,从东部扩展到中部乃至全国,从暂时的缺工变成了长期的趋势。200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提出警告:中国将要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所谓"刘易斯转折点",指的是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的转变,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面对这一转折,以往靠廉价劳动力构成中国经济起飞的"世界工厂",需要转换思维了。善待劳动者,只是眼下应有之义之一;提升中国企业素质,"从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型过渡到生产率推动型",不再靠"人多势众"赢利,则是长远之策。  相似文献   

17.
如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新动向——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同时,不少先行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陆续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等回乡创业。这些“衣锦还乡”的农民工带动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品读     
<正>"就业极化"体现为技术极化和空间极化,中国部分行业已经出现技术极化的前兆,空间极化在东部地区出现,劳动力呈现向东部地区聚集的特征。——《2017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主要撰写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表示,中国的技术极化已经初现端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显示,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占比从2011年的52%增长  相似文献   

19.
杏产业在新疆林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已形成了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绿洲农作杏树种植圈。截至2005年底,杏的种植规模已经超过18万公顷,产量接近80万吨,已初步发展成为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从新疆相关资源配置的角度,探讨了目前南疆水土资源的有效供求、杏产业的地缘优势、杏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时空分布和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紧张以及有害生物爆发等问题对新疆杏产业持续发展的影响。讨论中分析了农户杏种植收益模式转换和杏产业转换种植方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论述劳动力资源数量、质量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基础上,揭示了新疆劳动力资源数至的特.未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进而提出控制新疆人力资源、提高新疆劳动力资源质量以促进劳动就业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