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嘉靖年间,张松溪以内家拳享名宁波府,传为松溪派拳术创始人。这位技击大师的生平,武术界有过种种纷争及附会。其籍贯,徐哲东《国技论略》提出浙江鄞县、海盐两说,《武术拳种和拳家·张松溪小传》据张松溪派内家拳传人推断其生于温州。其生卒,史籍上未载,唯《武术拳种和拳家》一书推断其生于一五〇六年前后,光宗泰昌年间卒于贵州玉屏,约在1620年左右,终年110多岁。其所习拳种,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黄百家《内  相似文献   

2.
武当南派——松溪内家拳宗阐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华 《武当》2005,(2):3-4
一、渊源述秘: 松溪内家拳传说源于武当遇真宫三丰祖师脉系,明朝盛行于浙江宁波四明山一带,时有技击家张松溪为最著,故亦有以名立派,称之为松溪内家拳者。又有南太极之称。秘传于宁波鄞县、温州一带,有《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为证。  相似文献   

3.
林国华 《武当》2009,(5):16-16
六步法站桩功,是武当松溪丹派入门基本功,松溪拳步法之母。  相似文献   

4.
杨龙 《武当》2014,(5):13-15
愚从学于义父、松溪神意派谭本伦先生十五年。先生说,前贤传有“练、视、听、因、变、化、悟”七字秘诀,乃本门修炼和应对之要领。  相似文献   

5.
杜子宇 《武当》2006,(9):15-16
“一拳九架”,又称“一拳九练”。 李派太极“三盘”主拳各有不同风格特点,天盘拳其性主柔,地盘拳其性主刚,人盘拳亦柔亦刚。这三种不同风格,只能说这是它们的本质本性,或说是它们的本来面目和原形。也是李派太极“一拳九练”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付植红 《武当》2007,(8):15-15
武当太乙金刚拳是湖北的地方传统拳术,又名搪手,分为滚肩搪手和四平搪手两种练习形式,并广为流传。来历无从考察。基本技击法为:得手滚手,滚手打手,一手翻三手,三手翻九巧。手法之快,变化莫测,让对手招架不及,一般几招就可取胜。  相似文献   

7.
(一) 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内家拳就一度流行于浙江宁波,其中以张松溪最为著名。据《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说:“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起于宋……。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在其所拟写的《王征南墓志》中也说:  相似文献   

8.
"形意拳术三体式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即人身中之头、手、足也,亦即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合一之体也."在"述许占鳌先生言"第二则中,孙禄堂先生借许先生之口道出了三体式的内涵及其在孙氏武学中的核心地位.三体式是孙氏武学三拳共有之本体,是三拳合一论的重要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肇明 《武当》2013,(5):39-40,41
张三丰是道教门中继吕纯阳之后,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道长。他为后人留下了诸多不解之谜,其生年即有宋人说、金人说、元明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卒年更是扑朔迷离,无从稽考。本文拟广容诸说,祓其迷雾,存其本真,作一初略而有益的探索。一、张三丰生年考辨(一)张三丰北宋说谓张三丰为北宋人者,滥觞于清初学者黄宗羲(161 0-1695)及其子黄百家。黄宗羲在《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中言道:"……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张松溪为最著。"稍后于《王征南墓志铭》的雍正《宁波府志》(雍正十三年(1 7 35)版)《张松溪传》,亦有张三峰为北宋人说,其略云:"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自宋之张三峰。……"清初,王士祯(1634-1711)于《拳技派》中亦记曰:"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三丰之后,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  相似文献   

10.
史美雄 《武当》2010,(12):8-9
以下歌诀节录自倪清和先生著作《内家拳拳法篇》中一小部分,现时坊间有关内家拳法之著作不多,资料详尽又能保全原貌者,倪先生的著作甚佳,因其资料以浙东嫡传——温州派为依归,与其他武术家以松溪派内家拳之论述不尽相同,希望能带给爱好研习太极拳的朋友多一份资料作比对。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要求劲力“运之于掌、通之于指”,形于手指。手是传感器,听劲、化劲、发劲都主要通过手。太极八法中绷捋挤按採挒六法都以手完成。手型是指手掌的形态。在太极拳中有三种主要的手型:拳、掌、勾。在传统太极拳中还有指型,同时配合指法。但是由于指法稍嫌狠戾,现在一般不强调指型及指法的作用。目前,太极拳的手型以掌为主,拳、勾为辅。在各式太极拳中,手型使用最多的是掌,其次是拳、勾。以传统杨式85式套路为例:全套中除三、四式双拳绕打外,都为单手或双手掌型。太极五星拳中搬拦拳、撇身捶、指裆捶、栽捶,都以拳为主,但都有掌型的配合,…  相似文献   

12.
连洋 《精武》2005,(10):9-13
少林五形拳概说:相传,少林拳法是以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所创的罗汉十八手为初始,后经白玉峰,觉远上人,李叟等人整理,将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增至一百七十三手,成为少林拳中的重要拳术。这一百七十三手的少林拳,亦即本文所述的少林五形拳。  相似文献   

13.
戳脚翻子该拳注重腰腿的基本功法。脚者,身体之基地,脚站稳则身稳。拳谚讲: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脚有行程之力。脚前进身随之,脚后退身亦随之.脚里进身斜之,脚外进身伏之,脚踢手领,手为先锋,脚为主帅,拳打六路,脚踢八方。脚踢对方莫容情,全凭手领门户清,拳打三分不易,脚踢七分不难,脚之疾更比手之疾也。  相似文献   

14.
连洋 《精武》2006,(3):24-27
鹤之象形取意鹤之形态鹤拳是五形拳中惟一以飞禽为模仿素材的拳法,所以鹤拳相较其它拳法而言,表现为拳意轻灵,动作舒展, 动静相间,刚柔相济。鹤拳之精“鹤之精在足”讲的是鹤拳对于足功的要求。鹤拳之精始于足下,故练鹤拳时,须在单腿独立的足功上多下功夫。鹤拳之神“鹤之神在静”讲的是鹤拳对于神意的要求。其拳法神意要独立静止,以得其神。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变静,静变动,对动静呼吸一气间的体悟是该拳神意练习的重点。刚柔鹤拳鹤拳拳法以动静相间为旨,以刚柔相济为功,以急缓适中  相似文献   

15.
周英南 《武当》2011,(3):20-21
翁先生:来函收悉。你提的几个问题,现答复如下,谨供参考。一、关于"前不露手,后不露肘"。这里的"手"是指拳或掌,"肘"指肘部。这是一句通俗拳论。指行拳中向腰际间收回拳或掌时所搁的正确位置。即收回拳或掌的小臂应平置于腰胯之间,不能过前,也不能过后。若过前,拳或掌必露于身体之前;过后,肘部必露于身体之后。诸如撇身捶、搬拦  相似文献   

16.
形意拳三体式要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火居士 《精武》2008,(2):53-53
三体式,桩功修炼之法。始于郭维翰先师,李洛能行意拳发扬之。今之山西,河北二派形意拳之三体式,各有独到,然非繁琐而无头绪,即简约而不兼备,且囿于天、地、人三才旧说,陈列愈多,而习者愈困惑,皆非古人原意。吾师尝云:三体式乃三节、三法(手、足、身)之条目,七拳之纲领,盘根之捷要,而兼为养气,炼气成大丹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白林鹏 《武当》2010,(11):47-48
岳武穆侯居乡懿行立朝大节,昭然史册,然其调气而至于神勇,人罕见其法。有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炼丹图,凡二十四式。行此功者,须于静室面向东立,以收生气;舌抵上腭,调其气息,任其出入。通身不可一处用力,无有一处用力则气贯于手拳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毕,即接下式,不可间断,断则气散矣。数一字唯思手拳用力,行至第一套第十二式,半月后,  相似文献   

18.
韩静波 《精武》2006,(1):26-28
峨眉派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影响,因佛教四大名山的峨眉山而得名。拳法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倏忽神奇,变化万方。峨眉派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攻防兼具。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本文将以两个单式为例,阐述其拳法应用原理。  相似文献   

19.
赵祯永  佟贵春 《精武》2006,(11):18-19
崩拳原为形意拳五行拳法之一。崩拳名称的确定,取其动作有挽弓放箭或飞崩弹丸之意,故作崩拳时,应特别注意需有弹性。大成拳崩拳与形意拳崩拳在练法上稍有区别,形意崩拳为走趟子练习,大成拳则先作定步练习,然后再作活步练习,步法之配合多取三角步加崩拳,此即所谓崩拳单操手。崩拳的动作形态看上去为直线进击,实际上在练用时应略有弧度。如欲更好地掌握崩拳技法与发力,在练单操手之前还应回练浮云桩及崩拳试力。有了桩功与试力的基础锻炼,做单操手时便会十分得劲儿。崩拳是大成拳重要技击拳法之一。当年,形意门大师郭云深就精通崩拳,素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美称。据老一辈人讲,大成拳宗师王芗斋老先生亦擅用崩拳,其崩拳作法与郭老稍有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崩拳之作法,位置较低,与拳击中之刺拳有些相似。此种作法易于蓄力,且有利于形成争力,故为众多拳家所采用。在实战中,崩拳既可以用于一次打击(即直接打击)亦可以用于二次打击(即间接打击);既可以单独使用,亦可以与其它拳法配合使用。只要用法得当,便可收到奇效。  相似文献   

20.
四明内家拳与武当赵堡太极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兴材 《武当》2008,(8):34-35
四明(宁波古称)内家拳,相传为北宋武当丹士张三峰(道号朴阳子960-1279)所传,十六世纪盛行于浙东一带。宁波知名者有张松溪、夏枝溪、王征南、黄百家等。至晚清、民国期间,内家拳已趋衰落,而在四明山地域,却有张松溪再传弟子夏枝溪氏枝,仍在隐蔽地坚持修炼,世代相传,从未间断。直至二十世纪末,内家拳传至夏宝峰才公开对外传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