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诗词、俗语中涉及许多物理知识,你能说出下面诗词、俗语中包含哪些物理知识吗?1.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热。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3.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是砂…  相似文献   

2.
物理之美,无处不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珍藏着丰富的描述物理现象及与生活相关物理知识的优秀诗作。下面就列举几例试题,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例1 (辽宁省大连市)我国民间有名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  相似文献   

3.
我们周围空间的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物质的存在状态要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物态变化成为一种最普遍的现象。一、自然界的物态变化露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草、瓦、石块、树叶等)液化,使水珠附着在冷的物体上形成的。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空气中的尘埃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附着在尘埃上漂浮在空气中形成了雾。雨雨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不断聚集形成降水。露、雾、雨都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凝结成的小水珠。这实际上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以下时,放出大…  相似文献   

4.
演示露和霜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如发生在地表面或地表面的物体上,就能形成露和霜.当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凝结在地表面或地表面的物体上.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以上,水蒸气在地表面或地表面的物体上就会液化成微小的水滴,这就是露.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以下,水蒸气就直接凝华为白色的冰晶,这就是霜.  相似文献   

5.
说“下”霜     
霜是北方冬天常见的自然现象,冬天早晨在路面、屋顶和田野上往往覆盖着白茫茫的一片霜.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习惯说:“昨晚下霜了.”同学们学过物理后,应该对这一说法质疑.实际上,霜是水蒸气在地面附近的凝华现象.冬天的夜晚,如果不刮大风,地面上的物体温度迅速降低到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物体表面迅速凝华成固态小冰晶,这就是霜.如果地面上有一瓦片,即使是瓦片的下表面,只要定气畅通,照样屯会附上一层霜.由此可见,下霜其实并不是“下”.我国农历十月有个节气叫“霜降”,这个“降”也不贴切.说“下”霜@…  相似文献   

6.
州雄溉撇黝姗嚣叫醚以叫杯礴瓤飒淤翩淤缈瑟黔郑碱憔褪姗酬挪姗匕日子J~一、填空题1.我国民间有句谚语:“霜前冷 止习、甲月I认,雪后寒.”它说明:霜是由于气温较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_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人感到寒冷.热,因而气温降低,使黝撇恻撇姗﹃黝麟严沪摇二‘’区沉犯狱甲省泅八口”,目九足仕人件日”钡头上灭回积地殊摺精,这种万法称代为“物理厅法”.这种疗法的依据是数.‘3._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彝提高,农ha厨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煤撇砰炉少气灶和液化气灶等灶具已走进家庭·液化气与煤相比,热学方面突出的夔优点是…  相似文献   

7.
一.瑞雪兆丰年温度在0℃以下才会形成雪,“很冷”的雪盖在地面上,可以想象地面也会冷起来,似乎有雪的地面温度比没雪的地面温度更低。其实不然,原因是:雪花是热的不良导体,它和一切疏松的物体(如棉花)一样,里面含有较多的不流动的空气,不易传热,加  相似文献   

8.
由于夜间近地面气温下降,使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在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叫露。如果温度持续降至0℃以下,露滴冻结成冰珠,称为冻露。霜指的是气温降至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地表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也称为"白霜"。霜冻是指农作物在气温迅速下降到使其遭受危害时的温度。发生霜冻时不一定见到"白霜"。  相似文献   

9.
冰的温度低于0℃时不会熔化,当冰雪熔化时说明温度已经达到或高于0℃了.但冬季下雪时天气不觉得冷,而化雪时却感到天气比较寒冷.这就是所说的“雪后寒”.  相似文献   

10.
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呢?露与霜一样,大都出现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附着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但是,露与霜不一样的是,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C以上。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的夜间,地面物体逐渐冷却,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也慢慢下降,当温度降到“露点”以下,空气中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气温升高,它就蒸发消…  相似文献   

11.
知识窗     
翻翻日历,每年10月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气。霜究竟是怎么“降”的? 地球上白天因为受着太阳的照晒,气温总是比较高些,大地里的水分在不断蒸发,这样使得接近地面的空中,老是有着一定的水蒸汽。深秋,冬季和初春的夜里,气候非常寒冷,特别是没有云,没有风的夜晚,寒冷的空气积貯在地面附近,当地面上的物体冷到0℃以下时,它周围的水蒸汽就凝结成了冰晶,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由于霜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汽凝结而成的,所以它就不管上面下面,里面外面,只要有凝结的条件,它就凝结起来。这样,我们居然也能从瓦片底下找到它的踪迹。霜的凝结,也看所附物体散热的快慢和面积的大  相似文献   

12.
在气象学中,霜和霜冻的概念是不同的。当近地面的温度下降到。屯左右,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后而在物体表面形成小水滴,随着气温的进一步下降,至0℃以下时,就会形成白色的冰晶,这就是霜,它是一种天气现象。霜的出现既与温度有关又与空气湿度有关。应该指出的是霜本身对作物并没什么危害,而生成霜时的低温冻害才是危害作物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3.
夏、秋的早晨,常可在一些草叶上看到一颗颗亮晶晶的小水珠,这就是露水。许多人以为露水和雨水一样,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其实不是,露水是在地面上形成的。在晴朗无云、微风飘拂的晚上,由于地面的花草、石头等物体散热比空气快,温度比空气低。当较热的空气碰到地面这些温度较低的物体时,便会凝结成小水珠滞留在这些物体上面,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露水。如果夜间有微风,那么  相似文献   

14.
彭坤 《考试》2003,(11)
1.柳州的冬天常出现霜冻现象,去年冬天,柳江、柳城两个主要产蔗基地因受“霜害”,大片甘蔗被冻坏,造成蔗糖减产。霜是空气中的蒸气_____而成的。[点评]判断、解释物态变化现象的关键是:正确分析理解物质变化前后处的状态以及形成过程。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物体表面上,所以本题答案应填:凝华。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都知道,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究竟“云、雾是什么东西?”你可能会说:“是地面上蒸发到空气里的水蒸气,飘浮在高空的是云,靠近地面停留的是雾。”这个说法对不对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件每个戴眼镜的人在冬天都感到头疼的事: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镜片立即变成一片模糊,蒙上了一层热“气”,这就是水蒸气。好些人这样说,在他们看来,水蒸气是看得见的东西,其实这是误解,水蒸气是看不见的,你看到的白色气体,象镜片上的“热气”,打开锅盖以后冒出来的白气等,都是由小水滴组成的。为什么呆在室内戴眼镜的…  相似文献   

16.
下雪不冷熔雪冷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或小水滴凝固而形成的,这两个过程都要放出热量.熔雪时,雪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因此,下雪不冷熔雪冷.水缸“穿裙子”,不久雨将至在装着水的水缸下部周围,有时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人们叫水缸“穿裙子.”出现这一现象,有可能夫要下雨.水缸里的水由于蒸发而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水缸表面液化成一层小水珠.在空气干燥时,液化成的少量水很快就蒸发掉,缸面上看不到水珠.在空气潮湿时,液化成的水蒸发很慢,在缸面上就会出现小水珠.空气潮…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物理教和学中,到处可见“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试题或说法,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这里是说:下雪的时气温还不是很低,感觉不很冷。但在雪熔化时会向周围吸收大量的熔解热,比下雪时的气温低,感觉很冷。但在这一问题的解释中,却存在一些疑惑不解之处:雪的形成是高空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气流凝华而形成的,雪本身的温度应该小于或等于0℃,在下落到地面时,若周围温度大于0℃,则雪要熔化;若周围温度小于或等于0℃,则雪是不会熔化的,反而会积累起来,这时的气温会不高于0℃。在积雪熔化时,如果气温小于或等于0℃,则雪是不会熔化的;只有当气…  相似文献   

18.
郝慧慧 《小读者》2011,(11):48-48
“小雪”时值阳历11月下半月.农历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时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随着冬季的到来.气候渐冷。不仅地面上的露珠变成了霜.  相似文献   

19.
检查预习,了解内容   师:通过预习《第一场雪》,你知道了什么 ?  生:我知道这是胶东半岛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师:还知道什么 ?  生:我知道“瑞雪兆丰年”有充分的科学根据。   生:我看出作者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写这篇文章的。   师:具体说说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  生: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写的。   师: (板书: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 )还知道什么 ?  生:雪后景色非常美丽。 (板书:雪美 )  生:我觉得这场雪下得很大。 (板书:雪大 )  生:我觉得作者很喜欢第一场雪。   生:我知道…  相似文献   

20.
初中物理第二册82页“液化”这节课的演示实验,课本上是采用让“水蒸气”喷到一个冷的物体上,然后看到有水滴掉下来以说明气体液化的。但我认为此实验不太妥当,因不能很好地说明变化的本质,我们看到的是还没有喷到冷物体上的“白气”,实际上不是气体,而是已经由水蒸气液化了的微小水滴,所以呈雾状。这样,实际上是水蒸气从玻璃管口喷出后就开始了液化,从而形成了白雾,用冷物体接收,只不过是集小成大,但不能说明水蒸气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