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爱一个人如何厮守到老 苏芳然是我认识最久的一个朋友了。因为父母认识的关系,我俩从小就厮混在一块儿。但我们的性格却截然不同,她外向,而我内向;她善于交际,而我却常常在生人面前紧张到不知所措;她朋友甚多,而我交际圈却很小。你看,我们真的是不同的吧。  相似文献   

2.
当急流从山端奔腾而下,跨过岩石,冲撞山棱的时候,是岩石,是山棱,滤去了她的鲁莽,留下了她的温柔,化作一股山泉,缓缓淌出她的清澈与纯洁。当树叶从枝头坠落,告别蓝天,吻别树枝,与风相拥的时候,是风,滤去了她垂直坠落的忧愁,留给她一份轻盈,化作一只蝴蝶,慢慢画出她生命最后的美丽。山泉如歌,落叶如诗。伴着母亲的微笑,我们踏上了生命的旅程。生活就是一出戏。当我们踏上舞台的时候,带着莽撞与狂热,为自己出演配角而愤愤不平,为自己差于别人而生嫉恨,为逞一时的“英雄”而打个头破血流。何苦来哉?人生本没有谁是第一主…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     
大自然(德)歌德内,大自然,这包涵着我们又控制着我们的大自然啊,谁也跳不出她的掌握,更无法参透她的,C意;而她,却往往一下攫住了我们,把我们扔进她那狂舞的旋涡,在她的手中晕头转向,精疲力竭。她容忍一个个稚子在她面前卖弄才智,也允许一个个傻瓜对她妄加评...  相似文献   

4.
斯霞老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她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缅怀和无穷的财富。斯霞老师从教七十多年,走过了岁月的沟沟坎坎,从一袭青丝到满头白发,教过的学生多得就像满天的星星,但她唯一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真挚的爱。她用自己博大而宽厚的胸怀温暖着学生,温暖着同行,温暖着她终身无悔的“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易安体”,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之所以流传千古,具有永久魅力,我认为除了艺术上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在词作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清晰而完美的女性自我形象。具体分析这一形象,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位女词人。  相似文献   

6.
忘不了她     
我忘不了她,即使我并不知道她的名字。那个人就是我们英语剧的化妆师,在“圈里”我们一般称她们为妆娘。我是在贴吧上认识她的。因为当时班里定好了英语剧要在周三下午拍摄,而大多数贴吧上的妆娘只在假日才给化妆,所以我要找到一个妆娘是非常困难的。注意到她是在贴吧上看过她的作品以后,她化的妆很惊艳,而且她也表示周三可以化妆。  相似文献   

7.
她和他认识,是在三亿年前。她的眼睛不是很好,在空中飞行的时候不小心撞在了他的身上。她惊恐地望着他,以为他会生气地把她一口吞掉,而他却对她做出了一个一见钟情的表情。她并不知道,他是食草动物。那个表情,如果让我们来说,叫做微笑。她爱上了他,尽管他们的体积相差了不止100倍,尽管她可以轻盈地在天空中翱翔而他只能在地面上艰难地移动着他笨重而庞大的身躯,她还是毅然爱上了他,只因为一个微笑。她想,他应该也爱她。因为每当她从他的头上飞过的时候,他都会向她微笑;他甚至还允许她在飞累了的时候停在他的头上休息。就像所…  相似文献   

8.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佳作。小说以其简练、精致而优雅的风格,成为全世界读者所喜欢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它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爱慕虚荣、崇尚浮华、附庸风雅的悲剧人生。全文以女主公“失项链”为转折,先写她对奢华生活的追求,后写她由此而造成的悲剧;既写了她痴迷虚荣的可悲,更写了她为此而落得的凄惨。她虽然生活在十九世纪后期已成为帝国主义的法国社会,但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依然可以把她放置在我们的生活中去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9.
妈妈的梦幻     
妈妈从小有一个梦幻,就是当她长大结婚以后,她要做一家之主,每个人都要服从她。当妈妈刚到我们李家的时候,妈妈的妈妈也跟着来了。外祖母是一个严厉而干练的老人,独裁而又坚强,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大权独揽;上自妈妈,下至我们八个小孩(二元宝,六千金),全都惟她老太太命是从,妈妈虽是少奶奶兼主妇,可是在这位“太上皇后”的眼里,她只不过是一个“孩子王”,一个孩子们的小头目,一个能生八个孩子的大孩子。由于外祖母的侵权行为,妈妈只好仍旧做着梦幻家。她经常流连在电影院里,———那是使她忘掉不得志的好地方。在外祖母专政…  相似文献   

10.
望着双鬓苍白而不时忙碌的妈妈,望着她戴着老花镜在空闲时认真读书看报的背影,望着她一丝不苟耐心辅导孙子做作业的情景,我禁不住泪眼模糊。在我们全家人的眼里,妈妈是世界上最可亲可敬的人,为了抚养教育我们姐弟几个,她默默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相似文献   

11.
我在骑岸初中上学时,有一位老师姓曹,快要退休了,学校安排她每周给我们上两节地理课。从她的衣着可以看出,曹老师是个极爱干净的人,但她下课总要等自己把黑板擦好了才走。每次走进教室,看见满讲台的粉笔灰,她就会微微地皱一下眉头,拿起鸡毛掸子,慢慢地转过身来。走到讲台后面,背对着我们,一边轻轻地掸着灰尘,一边说,你们的肺子嫩啊。我很感动,她是怕我们吸到灰尘呀——所以总要转过身去。而不是随随便便地一掸,任由灰尘在我们面前飞舞。  相似文献   

12.
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这个小女孩———周汝帆。别的孩子在开心地玩着,她却坐在位置上,眼睛看着窗外,好像一切和她无关。我们全班为一件事而开心,高兴,乐得开怀大笑时,她却从不肯露出她的笑容。只是瞪着眼睛看着大家,好像我们这些人是怪物一样。对她,我觉得很奇怪。我曾试着去接近她,可每次我和她说话,她总是用简短的话回答完之后,就低下头去了。上课时,不管我用多么鼓励、期待的目光看她,她却总是不肯站起来。在班里,她就好像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同学们也好像已习惯了。可我,总觉得她看起来是那么孤独,虽然她是…  相似文献   

13.
妈妈的梦幻     
妈妈从小有一个梦幻,就是当她长大结婚以后,她要做一家之主,每个人都要服从她。 当妈妈刚到我们李家的时候,妈妈的妈妈也跟着来了。外祖母是一位严厉而干练的老人,独裁而又坚强,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大权独揽;上自妈妈,下至我们八个孩子(二元宝,六千金),全都唯她老太太之命是从,妈妈虽是少奶奶兼主妇,可是在这位“太上皇后”的眼里,她只不过是一个“孩子王”,一个孩子们的小头目;一个能生八个孩子的大孩早。  相似文献   

14.
张松涛 《高中生》2012,(4):13-13
1.注意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过渡 写文章可能要用到若干材料,两个材料之间不能直接罗列,而应该适当加入过渡句(段)。 例1那是我们刚上初二时.学校来了一位英语老师,学校安排她任教我们的英语课,并兼任我们的班主任。她虽然是我们的老师,  相似文献   

15.
那些家长     
她是一个很“黏人”的家长。每次“逮”到老师就唠叨个不停,恨不能把他儿子小时候尿几次床的事都告诉你,临了,总是那么几句,“谢谢老师关心啊!多照顾点啊!”因为都领教过她的执,所以我们老师看见她总巴不得绕路而行。倒不是不愿意照顾她儿子,实在是怕她的嘴巴“叨”去我们太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岁月的目光     
我们知道,有些东西会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消逝了,但有些东西却一直保留下来,而这个见证者就是──岁月的目光。或许有人会嗤之以鼻,但是岁月的目光确实存在的,她无时不刻地审视着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透过高山、透过湖泊,融汇在空气中,无论你是高尚还是卑微——她就在你身边。我们相信人只要活着,便会做些什么,无论是成功,亦或是失败,或许有欣喜,也或许有悲伤……这一切,都映入了岁月的眼睑。岁月记录了一切。不只有你的,也有其他的。她不会因你的失败而嘲笑你,也不会为你的成功而喝彩。但是她偶尔会掠过你的心灵,让你领悟到某…  相似文献   

17.
自己也不错     
文力 《初中生》2009,(8):1-1
香港著名歌手林忆莲在一所女子学校度过了她的中学时代。那时,她的很多同学家境都很好,常身着名牌。而她,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她的衣服鞋袜自然也都是普普通通的。有一天,她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说:“其实我的也很漂亮。因为这是我们家能负担得起的,我觉得已经不错了。”  相似文献   

18.
11月9日,张纯如女士结束了自己36岁年轻的生命。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却留给了我们整个民族一段记忆。凭借着这一记忆,提醒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如此的伤痛。而又因为这伤痛,使我们即使分散在世界各地,也能在一呼一吸之间感觉到彼此的血脉相连。她让我们无法忘记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19.
对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国读实在太熟悉了,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在语课本里读到过它。许多年来,人们对其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但果真如此吗?难道我们从小说中就没有读出别的体验吗?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故事的中心事件,对她一生构成的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她的生活从那一时刻起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她的性格从那个晚上起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看法的确最符合莫泊桑的创作初衷吗……当我们向自己质疑这一系列的问题时,特别是当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更加看重本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某些权威或泰斗的盖棺定论时,我们忽然发现,原来《项链》给我们提供的远远不止我们已经知道的。  相似文献   

20.
<正>导师说虽然微生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要在这一领域选择课题来研究,对一名高中生来说并不容易。左依宁同学是第二次走进我们实验室了,相比第一次的懵懂,这次她在课题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成长。特别是她选择探究茶叶中茶多酚对致病菌微生物的抑制情况,实验过程漫长而枯燥,重复的实验做了近百组次,用了近一年半的时间才完成,而她始终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