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胡仔首次将苏轼、黄庭坚与李白、杜甫并列,确立了宋诗与唐诗平分秋色的文学地位;否定了"苏黄争名"说;分析了黄庭坚的创新精神、某些句法和诗体本自杜甫、对仗句的工整和题画诗的传神、咏花诗的得失;对黄庭坚悉毁"不复淫欲饮酒食肉"的禁戒,从人性的本能角度表示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2.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活跃在诗坛上的一个名声很大的文学流派。最早以“派”指称该集团的人是南宋初期的吕本中,到了元代,方回又将该派人物努力学之的杜甫列为此派的鼻祖,因有了所谓“一祖三宗”(杜甫以及创派人黄庭坚、重要领导人物陈师道、陈与义的说法),其时以黄庭坚更负盛名。  相似文献   

3.
北宋中后期,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尽管由于新旧党争的关系,不见周邦彦与苏轼、黄庭坚等人有何交游,但这股雄劲的文艺思潮必然会对周邦彦词的创作产生影响。这可以从周邦彦与苏轼文人圈及江西派人士之间的关系;从后世大量论词杂著里对他创作的相关评价,并与黄庭坚相关的诗论词论相比较;从黄庭坚、周邦彦在创作和风格上与杜甫的渊源等几方面看出。  相似文献   

4.
王燕 《现代语文》2008,(9):120-120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学家。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韩愈并称“李、杜、韩、苏”;词方面,他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与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起,并称“苏黄米蔡”;绘画方面,擅长画竹,是宋代文人画的主将。  相似文献   

5.
杜甫与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座高峰,对后代诗人影响深远。北宋江西诗派即将杜甫奉为本派之"一祖"。江西诗派的开山者黄庭坚对于杜甫及其诗倍加推崇:一、肯定杜甫诗歌的创新精神;二、肯定杜诗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三、肯定杜诗的艺术性。黄庭坚的杜诗观,不仅包含着对前代文化遗产的观照,而且与其学力密切相关,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柏可 《老年教育》2010,(4):48-48
北宋时期,文学家黄庭坚力主恢复和继承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在被贬涪州(涪陵)期间,他“欲尽将杜子美两川双峡诸诗,刻碑藏蜀中”。眉州丹棱县名士杨素闻之,专门请黄庭坚挥毫落墨,由他在家乡丹棱笔架山刻碑建堂珍藏。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工程竣工,黄庭坚为之题名目“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他认为杜诗与《诗经》、《离骚》乃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7.
“不登大雅之堂”,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常用的一个成语。北宋后期,江西诗派的领袖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初诗坛承晚唐遗风,盛行杨亿、刘筠等人内容贫乏、浮艳柔靡的“西昆体”。黄庭坚力图继承欧阳修、苏轼等人反西昆诗风的诗歌革新工作,大力提倡学习杜甫。黄庭坚因修《神宗实录》诋斥王安石新法,於宋哲宗绍圣  相似文献   

8.
马东瑶 《小学语文》2014,(1):119-120
上面是两张杜甫画像。左边这张广为流传。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最敬服杜甫,曾作《老杜浣花溪图引》,其中两句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可谓写出了杜甫一生忧国爱民之情,而这幅画,正是杜甫心忧天下的传神体现。  相似文献   

9.
杜甫与黄庭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诗派后学张“一祖三宗”之说 ,虽然远绍杜甫 ,但黄庭坚才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 ,他正是通过学杜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的。他对杜甫的学习是全面的 ,也是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通过学习杜甫,建构了自己的诗法理论,其要点是夺脱换骨。黄庭坚创此诗法理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他的个性是分不开的。黄庭坚的诗法理论被他的门徒奉为金科玉律,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的理论。历代都有诗话对它进行宣传、发扬,但随着江西诗派的发展,其诗法理论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后人对他的理论进行了反思并给予批评和修正。  相似文献   

11.
学问一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以学问为诗”却是在宋代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杜甫首先以赋笔写诗和以议论入诗,从而打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体系,开始关注诗歌中的学问典故、字词韵律。韩愈、李商隐为唐人学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他们的创作、诗学观直接影响了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以学问为诗”便在西昆派(以典故为诗)、欧阳修(化用古人诗句)、王安石(以史料入诗)等诗人努力下,到苏轼、黄庭坚达到成熟。特别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以学问为诗”从一种单纯的诗歌技巧上升为诗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2.
黄庭坚是一位极富个性与追求的作家,生前与苏轼齐名,死后被推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三宗之首,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对后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其诗歌,历来研究颇多。但论多注重从本出发,探讨其诗歌的艺术风格。然若论黄诗艺术魅力,就不能忽视黄庭坚对杜甫自觉的学习及对其为为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代文学家苏轼、黄庭坚、秦观和佛印四人情趣相投,经常一起结伴游玩。一次,他们来到一座寺院,看见墙壁上题着杜甫的诗《曲江对雨》,因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的最后一字看不清了。  相似文献   

14.
以“实”求诗,古已有之。杜甫、黄庭坚等可为典范。雍乾时期,离虚就实的诗学日益发展,钱载,顺应这一趋势,论诗主“实”与“超”,内容上求真情与实意,艺术上求成法与活法,根柢上求书卷与书味。与同时的翁方纲、姚鼐等相比,钱载是较多的站在诗人的立场上。  相似文献   

15.
《同学少年》2011,(8):52
北宋时期,文学家黄庭坚力主继承和恢复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在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期间,他"欲尽将杜子美两川双峡诸诗,刻碑藏蜀中",眉州丹棱县名士杨素听说后,专往请黄庭坚挥毫书写杜甫诗歌,在家乡丹棱笔架山刻碑建堂珍藏。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工程竣工。黄庭坚为之题名为"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他认为,杜诗与  相似文献   

16.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历官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早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后期经历了靖康之变,体验到杜甫安史之乱后的遭遇,转学杜甫,作品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陈与义是一位尤钟于雨的诗人,更不乏写雨的佳作,以致于后人评价他有雨就有诗,可以说“雨”是陈与义诗学成就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诗人心灵、情感的折射,本文选取诗人同题的七首《雨》诗为着手点,试图结合诗人感情、经历的不同来分析其中“雨”之不同意境.  相似文献   

17.
一字见精神     
相传,宋朝时,大文豪苏东坡与黄庭坚、秦少游、佛印和尚四人,有一次相约郊游,来到一座寺院,看见墙壁上洒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曲江对雨》。但是,因为年深日久,其中一句“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湿”字已经脱落。于是,四个商定,各自补上一个字。结果,苏东坡补的是“润”字,黄庭坚补的是“老”字,秦少游补的是“嫩”字,怫印补的是“落”字。虽然四人都没有补中原字,但一字传神的故事却不胜而走。人们认为,四个字反映了四个人各自不不同的精神面貌。“润”字反映了苏东坡的“生”趣盎然;“老”字显露了黄庭坚的“老”气横秋;“…  相似文献   

18.
黄庭坚诗宗杜甫似已成定论,但黄庭坚在师法杜诗的同时,对陶渊明亦有一种承传关系。通过山谷对陶诗的爱好与仰慕、山谷与渊明诗歌理论及诗歌本身之比较、可以论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的诗学思想很多,其中被后人提到最多并最为诟病的是他的“夺胎换骨”和“点铁成金”。对“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这两种诗歌创作方法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黄庭坚的诗歌和诗论并不是反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因此认为对黄庭坚的诗学思想有进行再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黄庭坚诗歌在清代的接受历程伴随着宗宋思潮,由逐渐兴起而至大盛:清初,承续晚明回升的宗宋思潮,推尊宋诗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始出现是否以黄庭坚为宗的争议;清中期,宗宋派以翁方纲为首,以学问论诗,极力推崇黄庭坚诗歌;清晚期,宋诗派倡导“学人之诗”,与推尊黄庭坚的桐城诗学、经世派诗学联姻,使得宗黄诗风在道咸之际愈演愈盛;清末民初,“同光体”诗人以唐宋并举来推扬宋诗及黄庭坚,达到了移唐就宋的目的,使黄庭坚诗歌及其创作所昭示的创新精神再度辉煌于这个封建末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