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任何一种语言形式都需要表达数量概念,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对数量概念有不同的体现形式。《辞海》中说"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表示事物的单位的叫‘物量词’,表示动作单位的叫‘动量词’。物量词  相似文献   

2.
通过和集合量词、抽象形状量词的对比,分析主观大量"一量(的)名"结构中的量词和名词的特点,消极名词更容易和临时量词构成主观大量。最后,还从认知语义角度分析了"一量(的)名"结构表示主观大量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在语义虚化后,成为句子的主观标记,在句子中表达言说者的主观态度、对动作的主观量体验.通过语料搜集,我们看到在几种含虚化"他"的句式中, "他"主要用于表达主观大量,在语法化过程中成为表示主观大量的一个语表手段.但是不同句式,主观量的表达方式不同. "V他个+成语/形容词"在"他"语法化之后已经成为一个表主观大量的固定格式.而"V+他+数量短语"句式的主观量表达存在着直赋性主观量和异常态主观量两种表达方式. "V他(个)+数量短语+名词"句式通过副词标将客观小量转换成主观大量,还通过参数和语音重音指向将客观大量转换成主观大量.  相似文献   

4.
引言 关于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大致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量词重叠表示"每"的意思.胡裕树(1962):"量词可以重叠,重叠形式的量词含有‘每一’的意思."马真(1988):"量词可以重叠,表示‘每’的意思,例如‘个个’就是‘每一个’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6,(1):80-85
量词"顿"的名量词和动量词用法呈现互补分布,分别凸显[+计物]和[+计事]的语义功能,单纯依赖句法或语义并不能将两种性质有效区分开来,需将句法和语义两种手段结合起来考察。"顿"在语义上具有量指"常规量"和"参照量"的功能,而其主观大量义并不明显,只有在流行语"一顿VP"中,整个构式才表达一种主观大量义。  相似文献   

6.
英语表量形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语法中没有独立的量词分类,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英语量的表达是通过三种形式实现的:零量词、本体量词和借用量词,它们分别表达了规约量、客观量以及主观量。  相似文献   

7.
广东信宜话"形+量"结构大量存在,其形态有"形+量"式和"形+量+缀加式量词"式两种。信宜话形量词的意义并不是形容性语素的意义和量词性语素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具体环境中有其特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X’+之际"格式的主要用法是表达时点,这一用法是由"‘X’+之际"的空间用法引申而来,大约在春秋时期"‘X’+之际"就已经发展出时间用法。"际"的逐级引申,带动了整个格式的发展,在古代汉语中"际"可以单独使用表达时点,现代汉语中"之际"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9.
关于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观点:"移位"说、"添加量词"说和"类推"说。《史记》中"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数词+名词+个体量词""数词+名词""名词+数词"的用例情况,说明"添加量词"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类推"说是"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是由"数词+度量衡量词+之+名词"脱落"之"字类推而来,是由已有的"数词+容器量词+名词"格式带动而成。  相似文献   

10.
不能省略     
毕冷 《学习之友》2011,(8):64-64
老师:“量词有时不能随便省略。”学生:“请举个例子。”老师:“比如‘我给了他一支枪’,如果省略掉量词‘支’,那‘他’的命运就大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语法中没有单独的量词这一词类,其表量意义主要依赖于由名词所组成的表量结构,即a+n1+of+n2。在此结构中n1与n2除了常规性的搭配,名词n1除了用作常规性量词之外,还可以用作隐喻性量词,即n1与n2构成隐喻性表达。文章尝试着将英语表量结构中的常用的隐喻性量词n1进行整理进行分类,同时进一步阐释其产生的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12.
正量词语文课堂上老师问道:"量词有时是不能随便省略的,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小强马上抢答:"比如‘他给我一支枪’,如果省略掉量词‘支’,那我的命运就不一样了!""到"错了教室里,老师正在点名。"张三?""到。""李四?""到。""王五?""到……"很显然,这三声都是来自于同一个人。顿时,教室里气氛凝固到冰点。老师面色铁青,一个健步冲向窗台,喊道:"王大爷你能等会儿再指挥倒车吗?"  相似文献   

13.
省略 老师:量词有时不能随便省略,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小静:比如‘他给我一支枪’,如果省略量词‘支’,那我的命运就大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14.
郭绍虞先生在其《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中将动词“V-V”结构视为动量结构,书中有关论析似有可疑之处。下面作些讨论。量词是表示事物或行为动作的数的单位,量词和数词组合构成量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动词组合成动量结构,这种结构表述动词所形成的量,仍是一种短语。《新探》谈到“动量词的较早形式”时说:“数限于‘一’的,如‘等一等’、‘歇一歇’、‘看一看’、‘去一去’之类。”(第402页)我们认为,这种“V-V”结构不宜视为动量结构,它实际上是动词对称重叠式“VV”结构的变体,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15.
老师:"量词有时不能随便省略,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小强:"比如‘他给我一支枪’,如果省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语料库的方法分析"每+量词+名词"结构的句法分布情况,发现"每+一+量词+名词"结构比"每+量词+名词"结构充当主语和宾语的频率高,"每+量词+名词"结构比"每+一+量词+名词"结构充当状语和兼语的能力强。本文还研究了"每+量词+名词"结构中量词的隐现规律,发现量词的省略与句法因素、名词本身的属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湖州话中的"名量+名"构式的独立使用是一种古老的语法现象,它在主语、中心语、同位语、宾语、谓语、补语等句法位置均有分布,细分为"原调的名量词+名"和"变调的名量词+名"两种结构,前者可表定指、不定指、类指三种。其中,原调量名构式表定指,只出现在主语位置或兼语句的兼语位置,前提是说话双方的共同认知中只存在唯一指称对象。变调量名构式只表定指,此时指示词与量词合音,但本土人语感中已经感受不到指示词的存在,当属"连续变调的裂变现象"。部分量名构式除了表达语法义、概念义外,还有一定的色彩义,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汕头话普通的"量词+名词"短语可以表示数量、类指、无定和有定四种情况,这些用法主要靠句法位置和语境来区别。但是,如果量词后接的名词是泛称名词"物",那此时的量名结构,即"量词+物",就只能表示有定意义,它通常出现在主语或者前置宾语等典型的论元位置。我们认为,"量词+物"相当于英语中的the one,其中量词是一个类定冠词(quasi-definite article),"物"为代词性成分(pronominal)。  相似文献   

19.
袁枚《祭妹文》中“四肢犹温,一日本瞑”,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必修)《教参》译作“四肢还温热,一只眼睛还没有闭”。于祥龙老师认为“如果把‘一目本瞑’理解为‘一只眼晴还没有闭上’,就意味着‘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这种现象显然有浮于事理,不符合生活实际”;实际上“‘一目本瞑’在数词与名词之间省去了一个量词”,这个量词“是‘双’更合理”。(《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4期)这种看法与语言实际、生活实际都不相符。大量语言材料说明,文言中表示成双的器物方法有二。其一是名词前直书“双”“两”。例如:“其所凭之…  相似文献   

20.
量词省略     
老师正在讲解“量词的用法”。老师问:“量词有时是不能省略的,哪位同学能举例说说?”小明站起来说:“比如,‘他给我一把刀’,如果省略掉量词‘把’,那我的身体就要有洞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