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从80年代兴起到本世纪末,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发展成为生机勃勃的新学科,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评介。一、单体城市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是从单体城市起步,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据张利民编辑的《近代中国城市史论著索引...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城市与文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到本世纪初,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据张利民编辑的《近代中国城市史论著索引》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关于单体城市研究的专著、资料集、论文集等共计518部。张仲礼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以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历程为主线,透视城市内部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总结城市转型的特点,揭示城市转型的规律,富有创新性。隗瀛涛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古代重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近代重庆城市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3.
清代成都的市政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成都城市是在经历了明、清之际的毁灭性破坏之后,从废墟上重建起来的.顺治、康熙年间是成都市政建设重新起步阶段.首先恢复的市政设施,主要限于具有政治军事意义的城垣、桥梁和部分为封建政治统治服务的文化设施.雍正、乾隆年间,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与城市经济和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市政设施逐渐恢复和发展,成为这个时期成都市政建设中非常突出的现象.清末实行新政,成都在市政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体现了成都由封建城市向近代城市过渡的最初迹象.清代成都市政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兴起发展的共同规律.清代成都市政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市政管理,体现了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封建城市的若干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作为一种学术潮流的兴起是以1986年国家“七五”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四个近代新兴城市的研究开展为起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较怏,十余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5.
论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与优先发展的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的发展、变化受到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和影响。近代以来,外部的因素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中国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国城市不再只是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发展也成为一条新的规律,一批新兴经济中心城市崛起,并初步奠定...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史研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热切关注的焦点。20余年的学科发展,以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演变为主题的城市史学研究,先后完成了从个案研究到整体研究,从纵向梳理到横向比较,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审视的历史性跨越。一批颇有学术价值与影响的研究成果相继产生,并推动本学科向更高层次提升,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拓展。这其中,由何一民教授主编的《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堪称是中国城市史学研究中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7.
公园是近代城市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政府调试与民众关系,为民众提供公共活动空间的产物。它一方面成为政府进行社会教育和意识渗透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民众生存、生活乃至进行民主活动的场所。在这一舞台上,政府和公众双方相互演绎着合作与冲突,共同推进了近代中国城市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8.
近代四川城乡关系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的四川地区,发达的农业和富饶的乡村经济促进了城市的重建和发展。近代以后,城市在城乡对立关系中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开始了城市统治乡村的时期。城市带动乡村一同发展,但由于四川城市的发展十分缓慢,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十分有限;与此同时,由于四川地区农村自然经济解体水平的低下及农村经济的萧条,使乡村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阻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近代四川城乡之间的这种非良性互动关系,成为这一区域发展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南地区地处内陆,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创意经济是非常具有优势。本文以西南地区城市为立足点,从其城市创意经济发展的现状入手,具体对西南地区主要代表性城市的创意经济进行了分析,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西南地区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是第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互动关系的作,200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这一课题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四川大学“十五”“211”工程子项目,通过何一民教授和其他学人的共同努力,几经寒暑,数易其稿,历经出版波折,终于呈现在读眼前。  相似文献   

11.
陈韶龄 《寻根》2006,(2):64-67
南京是一座六朝古都,也是(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国民政府建都之地,历代帝王都对她情有独钟。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南京近代建筑不仅是洋务运动最早兴办近代实业的实录,而且记载着近代中国口岸开放以后,基督教及洋行给南京带来的西方建筑文化。民国时期的城市建筑具有一定的特色,形成了一批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的中国传统形式建筑和新民族形式建筑,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代随着传统农业经济逐渐被打破,成都城市开始走向现代化,近代意义上的房地产业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清末民初,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打破了成都城市两道城墙的枷锁,完成了近代成都房地产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近代成都房地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树业公司以营利为目的,开始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房地产产业链,是近代成都房地产公司的雏形。抗战初期,成都的新村建设,通过城市建设改造,带动成都房地产业的初步发展,促成成都传统房地交易向近代房地产业的转变。抗战时期人口的急剧增加,为成都房地产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使成都近代房地产业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文化》2010,(4):F0004-F0004
摄影的诞生改变了人类观察世界的方式,作为人类眼睛的延伸,镜头能令人接近或达到意欲亲历的世界。这里刊载的是高平先生拍摄的新老天津,目的是通过镜头所呈现的“细节”,让世界了解天津、感知天津。事实上,这里的每一张图片均有“承启”的作用.一端连接着过去——近代中国历史上北方的经济、金融中心和口岸城市的天津;一端展现出未来——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新天津。  相似文献   

14.
<正> 城市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流,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许多城市都超出了个体的层面,一度成为整个华夏文明的符号,例如西安、北京等。但是,有些城市在古代曾经绚烂之极,只是因为近代经济衰落,逐渐退出了华夏文化历史舞台的中心,其中,扬州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关注这类城市,有助于我们把握华夏文化的多样形态。一、"扬州"的地理范围及环境  相似文献   

15.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随着宋代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加上城坊制有了明显变化,诸行会聚,百艺纷呈,城市的民间艺术也发展起来了。从大都市到中小集镇,到处都有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而北宋首都汴京、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城市史研究领域可谓硕果累累,呈现出蓬勃的学术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不少学大胆突破,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更加生动细致的笔触来解读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不仅拓宽了城市史研究的领域,而且也丰富了城市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何一民教授新近所的《传统与变革——中国内陆城市成都现代化的轨迹》就是这样一部力作,它以一种全面、客观、科学的眼光和方法解释中国城市发展,不仅为城市现代化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单体城市研究和不同类型城市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研究工程。欲探讨这个东西方学术交会冲击与裂变的议题,至少得从两个大方向进行,一是西方近代科学式知识如何在中国建构,包括体制与观念;一是传统中国学术在近代如何转变。本人一向致力研究后一议题,一方面想了解传统中国学术是否有一知识体系?一方面则探讨传统学术在近代早期亦即明清以降的变化,并试着梳理出传统学术的分化与开放的可能性。欲探讨传统学术的变化,"经学"——这个担当传统学术中心并和政治极度结合的学术载体毫无疑问是一焦点。本文即以经学为主题,观察它在明清尤其是清代乾嘉以降的变化情形,并解释这种变化的学术意义。欲研究经学,议题与角度极之繁多。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4月17日至19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近代以来华北城市与乡村变迁学术研讨会"在津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80余位学者汇聚津沽,共议近代华北城市与乡村研究的新趋向。会上,五名专家学者分别就会议主题做了深刻发言。随后的分会讨论则围绕着城市政治与城市经济、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城市体系与城市建设、区域政治与经济、区域社会与文化、乡村建设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经与会专家学者友好热烈地讨论,本次研讨会总结了近年以来近代华北城市与乡村变迁研究的三个新动向:一是城市与乡村理论探索深入;二是城市与乡村研究的融通与对话;三是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呈现出多维交叉与热点突出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周舟 《寻根》2020,(2):86-93
新乡地处河南北部,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在历史上是传统的北方内陆城镇。晚清时期,新乡与沿海城镇相比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较小,社会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到了20世纪初,随着京汉、道清两条铁路交会于新乡,使新乡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新乡的历史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深深影响到新乡近代建筑的发展,因而对于新乡近代建筑的研究有助于探究新乡近代城市发展和近代建筑史。  相似文献   

20.
就中国城市的近代遭际而言,开放与发展互为条件,彼此影响。特定的政治与社会情境,决定了中国城市开放与发展的被动性与依附性,在此过程中,国人思想与行为的应变性不断演进。开放与发展虽然促进了中国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也促进了城市的物质生产和制度建设,城市结构和城市空间变化明显。但中西不平等发展的趋势日益扩大,城市特质改变带来的中国主权与治权被破坏,社会欺诈的发生,城乡差距拉大,犯罪率增加等社会问题不断加剧,由此皆在形塑着中国城市近代化的曲折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