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一文中,韩麦尔先生到底上了几堂课?这是被人们忽略的问题。有人轻而易举地下结论:上了一堂课;有人据文中“习字课上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这句话和上下文意思推断:韩麦尔先生上了语法、习字、拼音、历史四堂课。 我们认为,韩麦尔先生最  相似文献   

2.
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许多青年教师上完了课往往心中无数,总是等专家和领导评价后才知道是否高效。其实,教师上完课后只要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的效率如何。  相似文献   

3.
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活动结束后我这样回答:其实,每个老师上完了课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效率是否高.这就是“高效课堂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活动结束后我这样回答:其实,每个老师上完了课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效率是否高.这就是"高效课堂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不是说一节课热热闹闹就行了,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是知识的、能力的,还是价值观方面的?不能走到哪算哪,目标一定要明确.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是最低标准,不论发达地区还是  相似文献   

5.
关于作文教学,教师普遍的感慨是学生的好作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学生天赋使然。很多学生谈到自己的写作情况时也常常提及自己的课外阅读等方面的影响,似乎教师的作文指导与他们的作文水平提高关系不大。教师在作文教学面前真的是无所作为吗?笔者近日听了一堂作文指导课,获益颇多,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下面请看这堂课教学的大体流程。这堂课教的是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里的一个内容——《说真话,抒真情》,因是借班上课,学生不认识老师,于是这位老师单刀直入。“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叫薛…  相似文献   

6.
在上节课的研究中,学生对蜡烛在杯子里熄灭的现象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杯子里的氧气被燃烧完了.真的是氧气被燃烧完了吗?这节课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7.
《不等式的性质(第3课时)》是学生已经学完了不等式的性质后教者安排的一堂练习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不等式的性质(系统化),并会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夯实基础、提高解题能力、拓展知识面),并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完成上述任务,教者精心设计了5道例题,满堂课师生围绕这5道例题开展活动,细细品味,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8.
我是主张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就是对“教什么”的回答。“教什么”,就一堂具体的课来说,可分出三个层面,相应地转化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教师在这堂课里想教什么?第二,教师在这堂课里实际在教什么,教了什么?第三,学生在这堂课里实际在学什么,学了什么?要全面地探讨这三个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更阔大的背景,在目前的条件下,我建议语文教师重点关注两个关联:第一,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的关联;第二,教了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关联。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语文教师在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普遍地存在着阻…  相似文献   

9.
<正>一堂语文课,老师需要讲什么?怎样的课堂才算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刚好前几天我听过一两堂课,讲的都是杨绛先生的《老王》。第一堂课上,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对人物的赏析、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学生都说得头头是道,与参考书上没有两样。可是,学生真的是会了吗?面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教师在课堂上再没有内容可讲。于是带领学生把"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为什么会愧怍"再总结一遍。这样的课堂,学生还感兴趣吗?听另一位老师的课,学生展示完学习的内容之后,又表演"老王给我送鸡蛋"  相似文献   

10.
怎样才算是一堂好的历史课?它的标准是什么?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是一致的。现把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以求教于同志们。我认为一堂好的历史课要做到教好书又要教好人。要教好书和教好人,先得有个依据教学大纲制订的教学目的,一堂课上完后必须完成这个教学要求。没有正确教学要求的课,不可能是一堂好课。教好书首先要求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相似文献   

11.
最近听了一堂校内教研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者把握教材的能力很强.设计也非常精致.整堂课扣住“彭德怀背过脸去”这句话.以一点突破.透过彭德怀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深沉情怀.整堂课的教学张弛有度.教者指导得体.学生朗读到位,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走进彭德怀的内心.  相似文献   

12.
一、课例回放课例一:《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二年级(下册)这是一节随堂课,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教师。课上,教者借助教材主题图创设了一个同学们到图书室借书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图书室老师  相似文献   

13.
徐洪殿老师的《课例 3》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融进了现代气息 ,教者能积极准备教具 (长方形盒盖和长方形纸板 ) ,能以学生为本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 ,学生们明确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化简 ,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 .对于这节课 ,笔者有几个问题想与徐洪殿老师商讨 :问题 1 在引入新课时 ,教者手拿教具提出两个问题 :“( 1)这个纸盒可以用什么形状的纸做成呢 ?( 2 )怎样将其展开在平面上 ?”笔者认为顺着教者的思路应该把…  相似文献   

14.
春末夏初,在湖北省武汉市关山中学,金立群博士给高一两个班的同学们上了一堂语文课。这堂课,金老师讲的是海明威的一篇小说《桥边的老人》。这是一堂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好课。  相似文献   

15.
得在回味中     
<正>首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段:师:好!同学们,《云南的歌会》这堂课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利用这堂课最后两分钟的时间,来做个总结,看看大家都学到些什么。通过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到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学到一些新鲜的词语以外,你还学到些什么呢?生1:我还知道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以及在写景上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师: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生1:在描写方法上各有不同,三个部分分别写唱歌的人,唱  相似文献   

16.
有些青年教师观课归来,常会说:××课上得真好,我都被感动得流泪了。听了这样的评价,笔者非常诧异:这是什么评价标准?感动得流泪了是一堂好课的标准吗?当然,一堂语文课能让听课的人流泪,说明这堂课在情感目标的达成上可能有过人之处。但是,仅仅让人流泪,并不是评价一堂好课的主要或唯一  相似文献   

17.
常听许多老师说思想品德课难教,总听见“你跟他们讲半天大道理,他们也听不懂呀”诸如此类的抱怨。回想起自己教这门课的时候,似乎也有同感,不过有一回却是个例外。那是给四年级某班上《尊敬老人》这一课,课上我问了学生们几个问题:“你奶奶知道你爱吃什么吗?”“你爷爷知道你的生日吗?”“你姥姥知道  相似文献   

18.
一堂语文课正在进行.教者原来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重点学习现代诗人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这首诗,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爱国情怀,认识"鼓点式"的写作特点.由于这首诗很短小,如果一堂课只学习这首诗,就显得课堂的容量不足,因此,教者准备学好了这首诗之后,再让同学们自学另外两首诗歌.这样的安排可谓四平八稳,无懈可击.可是,当这堂课进行到一刻钟以后,却出现了教者意料之外的事.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案例:《蜗牛》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第2课,也是我刚接触新的《科学》教材上的第一堂教学研讨课。 (一)提出问题 师:课前布置大家去捉几只蜗牛来,都准备好了吗? 生:捉到了。(齐答) 师:很好!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蜗牛。(板书:蜗牛)  相似文献   

20.
日前,在一堂<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教研课上,执教者就文章内容的理解,提了一连串问题:这篇文章具体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否显得很乱?作者小时候对雷峰塔怀有怎样的感情?塔倒掉后作者感受如何?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吗?他还有何创作意图?教者通过提问,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难点,学生在高密度、高强度的提问解答下,被动地接受了许多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